当学非所用遭遇就业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8 14:18 来源: 大众日报核心提示
近日,出自《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一组数据再次搅动了大学生就业市场。数据显示,在2011届的608.2万大学毕业生中,有70万人“学非所用”,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一些专业,比如动画、法学等则被亮了“红牌”。学非所用与专业“红牌”成为这组数据中的关键词,而这无疑都与就业相关。该如何看待求职中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又该如何认识就业情况之于专业设置的影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本报记者 刘江波
“学非所用”并不奇怪
又是一年的毕业季节,校园中随处可见身着毕业服装留影的学生。然而,在离别的另一面,大量的毕业生开始在职场上寻找自己的下一个未来。
在上周六省城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记者见到求职者小吕。“专业不对口这太常见了,我们班里现在已经找到工作的估计有一半算是专业对口,剩下的一半,各种职业的都有吧。”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的回答显得很有分寸,“算是”一词表明并非真正的专业对口,“我的专业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但是因为在学校期间也学习了相关人力资源的课程,所以有些同学也是选择了与此相关的工作。”
小吕的打算是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对口工作,自然优先选择,但是自己也不排斥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毕竟真正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不好找。而对于专业“红牌”,小吕显然并不陌生。
“我们的专业现在没有大一新生了,本专业也已经被并入其他专业。”在小吕看来,自己不是最后一届,已然是非常幸运,“现在有的专业是比较新的,需求量不大,但是从事的人也少,就业还是不错的。而有的专业就会不断地被摁‘开关’,在停办一段时间后,如果市场行情好转,就又会被开设。”
“学非所用”遭遇就业难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该如何看待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当时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父母非常担心将来的就业,这也成为他们为我选择专业的一个出发点。”刚刚毕业一年的求职者小赵告诉记者,最终父母觉得会计是一个不错的专业,所以就让自己选择了会计。但是后来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我觉得对于专业不对口的那‘70万’,是一个不需要过分解读的数据,毕竟大家都经历了大学教育,只要你认真学,很多基本的文化素质应该都有,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专家表示,对于大部分经历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毕竟是其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的一个过程,这也包括基本能力的提高,这就为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显然,专业不对口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并非个案,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专业的限制在实际中却成为许多大学生“工作好找,适合的工作不好找”的一个关键因素,“专业对口”依然是很多毕业生求职的首选。“专业不对口”在对一些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困难的同时,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也有着明显的专业区分。当然,这其中也并不排除一些毕业大学生“并不清楚自己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的因素。
“暂时的专业不对口并不可怕,学非所用也不会让学以致用蒙羞,关键还是要看在大学里具备的能力和将来努力的方向。”小赵告诉记者,“比如,冷门专业只要学好,同样会有比较不错的前途,冷门和热门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把脉”专业不对口
“大学生就业不对口的现象,其实在哪个学校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山东女子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姚树欣表示,“之所以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在于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有时专业设置相对滞后,比如面对一门新职业的兴起,专业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及时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学校自身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并不科学,有时容易出现跟风,当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专业设置以及对于学生的培养又不能及时进行调整。此外,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于专业的评价和认识并不到位,容易造成冷门的存在。
在现实中,很大部分学生是在以一种“曲线就业”的形式实现了与自身所学专业的靠拢,其中相近专业的就业情况在总体专业对口的就业率中贡献颇多。
相关专家表示,对于一门专业而言,以就业率为主的评价机制有利于调整人才结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些专门以研究为主的专业,其专业的设置就是为了本学科的研究和支撑学科的发展,完全按照就业率的标准来衡量有失偏颇。而在另一个层面,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对人才的需求还不能实现完全对接。
“应该有一个宏观的统计数据,关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员需求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这样可以为高校提供适当的参考数据,从而进行调整,以缓解专业不对口造成的矛盾。”相关专家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