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5日 10:36 来源:南方周末
现实世界如此复杂,怎么可能总是符合常理呢?于是,本来可以平铺直叙的事,现在为了避免麻烦,必然会粉饰太平。
最近,接二连三地,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被人揭发出财务造假,股价狂泻。最著名的一个发难人叫Alfred Little。他有一个自己的博客(alfredlittle.com),每次他做空一个股票后,会在博客上公布自己的调研报告。同时,很快地,这个公司的股票会暴跌,引起一系列的针对公司的集团诉讼,然后,股票继续暴跌。最后,被停牌,重新回到OTC-BB或者粉单市场。
上周刚好在深圳和几个朋友小聚,刚好赶上一堆创业板的企业股票暴跌。于是大家聊起来中国的发审制度。
中美两个制度的假设前提截然相反。
美国的制度是假设一个公司是诚实的,只要你自己拍胸脯说招股书写的都是真的,就上市了。但是千万别让人抓到,因为像Alfred Little抓到的这些坏人,立刻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至少现在美国的律师已经开始起诉,将来就要来执行了。
而且,如果真的存在欺诈的话,可能一些国内的机关也会来找麻烦了。比如税收的问题、外汇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会让这些欺诈的老板死无葬身之地。而立刻造成的结果就是其他一些没有被告的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警惕了,赶紧请律师、换审计师,争取把问题及早发现。但是这一切其实都没有改变企业的发展、经营的活动。只是更谨慎了。因为其实只要你是正常经营,同时披露了真实的信息,是没有人来找麻烦的。
中国的情况正好反过来。不只一个朋友提到,证监会害怕的是上市公司股价暴跌造成的政治责任。那么就只能假设所有来申请上市的都是骗子。不是骗子的话,也是脑痴,不能分析自己的行业,不知道怎么经营企业。因此我们的审查机构就要组织所谓专家来对拟上市公司进行会诊。造成的结果是,从形式上,这些公司不能在文件里面留下让人怀疑的东西。因为任何不符合“常理”的东西都会造成可能的枪毙。
现实世界如此复杂,怎么可能总是符合常理呢?于是,本来可以平铺直叙的事,现在为了避免麻烦,必然会粉饰太平。多少企业的精力,在上市过程中都花在了这些地方。而对企业更加扭曲的是,一定要把企业包装成审查员们认为可以持续地盈利发展的模式。想想看,如果这些审查员真的那么牛,他们为什么还坐在审查员的位子上呢?这种实质的审查,逼得企业只好拼凑素材,使各项指标(审查员们很聪明,不是改个销售收入的增长曲线就可以蒙过去的)都符合发展的“硬道理”。
这些实质审查过关后,企业就可以上市了。而大家都知道,只要钟一敲,就万事大吉了。不会有人来找你麻烦,除非你太过分了。
在这场对纳斯达克中国公司的扫荡之后,其实学者们应该跟踪一下国内的公司,和这些公司对比一下,看看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是否有差别。我们其实不能只是呼吁改革,而不以一些实证的研究来支持改革的要求。而两个市场的比较,可以为我们的审查制度提供一个明镜,看看到底怎么办最好。
(作者为独立评论人)上一页1下一页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