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9日 08:28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各地的零星试验都未解决一个根本性问题:政府该多大程度介入甚至左右公租房建设?
保
障房建设中最难的一块,当属中国尚无先例的公租房建设,目前还在个别地区的探索之中。
所谓公租房,指解决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符合廉租房标准的城市“夹心层”住房问题的公共租赁房。在今年全国建设千万套保障房的宏伟目标中,公租房和廉租房占到了五分之一。“五一”期间,几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均明确要求重点发展公租房,并建立完善机制。
节后一开盘,水泥、钢铁等保障房概念股旋即领涨,5月3日,以水泥为首的建材板块大幅走高,亚泰集团(600881.SH)收涨8.75%,天山股份(000877.SZ)、巢东股份(600318.SH)、塔牌集团(002233.SZ)收涨逾5%;钢铁股表现不俗,包钢股份(600010.SH)涨停,鲁银投资(600784.SH)收涨9.62%,新钢股份(600782.SH)涨幅也在7%以上。
资本市场虽然对保障房表现了足够的热情,但北京、昆明、黑龙江曾传出保障房月租金仅77元、25元、12元的消息令银行沮丧,因为这意味着需要政府提供大量补贴。“这样的租金,可能连建造保障房的贷款付息都不够。”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这也是各家银行争抢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等保障房,但对公租房建设多持观望态度的根本原因。
“目前,中国的公租房没有一个清晰的制度框架,如何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突破资金、分配、管理等瓶颈非常迫切。虽然银监会为平台公司的保障房贷款开了一条口子,但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偿债机制非常重要。”国开行湖北分行信贷二处处长曾宪林对财新《新世纪》记者强调,“平台的难处其实就是银行的难处。”
“住房保障体系应依靠自我循环的商业化模式,如香港、新加坡的公租房、组屋等模式。”“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金董事长李剑阁对此建议。新加坡、香港模式实现保障房自我运营的基本思路即租售结合,以鼓励承租人爱护房屋和回笼资金。
个别地区已经开始了公租房的实验。财新《新世纪》记者分别在湖北、上海、重庆走访发现,三地公租房融资模式各有不同,商业银行、投资基金都在公租房里寻找可能的机会。以开发商品房出售来补公租房资金缺口的方式,也是共同特点。
木“政府应该在一个地区新兴的时期‘跑马圈地’,大规模造公租房,相当于储备大量好地段的房产。”重庆市长黄奇帆此前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中部地区地级市的老工业基地黄石,国开行与湖北黄石市政府一起设计了一套“政府主导+专业公租房平台公司+商业运作”机制,将现有政策、保障性住房产品统一归并为公租房。
在上海,一支百亿级的公租房建设投资基金正在筹建,其董事长李晓东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基金预计收益率在5%-12%。
而重庆的做法最为激进。未来五年,重庆将通过国有平台公司投资逾1200亿元,建设4000万平方米可供租、售的公租房,主要资金来源包括银行贷款、发债、引入社会多种资金等。
资本有了,体制建设的缺失更值得关注。“现在中国所有的公共产品均缺乏效率,到最后都成了大锅饭和大包袱,如医疗,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体制的长远安排。” 黄石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众邦城市住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昌猛一语道破,如将保障房建设变成“运动”的严重后果。
——本刊编辑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