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1日 01:15 来源:《中国商人》杂志
文/本刊记者 侯耀晨
2011年 3月9日,由河南信阳润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0亿的信阳国际汽车城在河南信阳羊山新区政府招商大厦正式签约。
“这个项目的成功签约,得力于信阳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得力于信阳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得力于我们浙商的远见与团结,更得力于双方的一种信任与共识。”,润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城”)总裁蔡志伟非常激动地向《中国商人》介绍了投资过程中的感受。
当前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经营模式急需升级换代,汽车城的建设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汽车城项目本身可以拉动项目所在地周边商圈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就业。
蔡志伟介绍说,信阳国际汽车城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中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汽车城,可解决当地万人以上就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年税收贡献超过十亿。
为了这个项目落地信阳,信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由市长郭瑞民牵头迅速成立了副市长李水、羊山新区书记陈延虎及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核心成员的工作小组,并在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种支持力度在其他地方很少遇见。”蔡志伟说。
据了解,投资信阳国际汽车城项目四位股东分别来自浙江温州、金华和丽水,均为出色的浙商。在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方面,他们已有二十多年的市场经验,其高管团队有多年对外投资实战的经营者,也有在金融市场叱咤风云的佼佼者,而这个项目的总策划人就是润城总裁蔡志伟。
大别山,让人踏实
大别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30亿巨额投资的汽车城项目落地信阳,究竟是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蔡志伟的安排下,《中国商人》记者专赴信阳实地考察。
到了信阳,才知道这是一个如今已不可多见的山川秀美之乡,而且在区域经济方面有相当的综合优势和发展潜力。
除了区位经济优势,信阳让人留恋忘返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积累,也使得这里比较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信阳位于鄂、豫、皖三省交接处,历史悠久,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文化厚重。曾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届中国创业之城”等称号……
信阳之行,让我们真正明白蔡志伟之所以把大量资金投在大别山区一带的重点城市,既有作为企业家对商机的敏感,更有来自于从小在老家丽水生活时,那种对大山的天然亲近感。
用蔡志伟的话来说,信阳让他“找到了事业和心灵的诗意栖息地。”
“我是农民出身,关注那些最实在的东西,大别山让人踏实,也让我感动。我感恩于信阳当地领导们,以及信阳市民对我们投资的信任和支持。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相信我们的团队在信阳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一定会把信阳国际汽车城打造成大别山经济圈的一颗璀璨明珠。”蔡志伟对《中国商人》说。
蔡志伟来信阳投资之前,已在大别山区重要城市安徽六安进行了多项投资,我们随行前往六安进行采访。
“我是在浙西南山区长大的孩子,对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当我第一次触摸大别山的那一刻,就明白自己这一生与大别山有了不解之缘。山是有生命的,山是有灵气的……”一路上,蔡志伟总是忍不住跟我们分享着他与山的情感。
随后了解到,早在2005年,蔡志伟就来到大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在六安的短暂几年,他先后投资或参股投资万豪娱乐商务会所、百代名城、金太阳建材城、六安国际汽车城等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六安投资的浙商有八千人之多,蔡志伟不算是最有钱,但他是最乐于付出的一个人。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浙商还是当地的官员,首先对他的为人处事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可能就是企业家长期行走江湖沉淀下来的一种“口碑”,它决定了同样有资金实力的一群体投资人——谁将最终拿到梦想中的项目开发权。
最初,创业是一种苦行
创业需要一种氛围。
1990年代中期,如果蔡志伟离开学校去做批发水果生意的故事是发生在内地,即便不因家人的反对而失去斗志,也会被仍然以“铁饭碗”为当然选择的社会主流意识所压制。
幸好,他的老家在丽水。当时,跟他一般年纪的年轻人,纷纷离家远行,图谋打拼一份属于自己的财富天下。这也是一种“圈子”,也有相应的“圈子文化”。大家各奔东西,转战于异地他乡,逢年过节,再次聚首时比较的是你的行头,你赚了多少钱。不能说面对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内心里绝对没有落差,但赚钱的能力和智慧,才是衡量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希望的标志。哪里有“商机”,才是圈子里讨论的主题。这种属于浙江的时尚,自1980年代初至今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说起当年在商海的起步,以及人生旅途中的心得,蔡志伟感谢自己的父亲。 由于父亲三岁时爷爷就去世了,蔡志伟的父亲少小自立。度过生产队那一段艰难时日后,逐渐在当地的宾馆行业有了一点基础。
家里孩子多,尽管父亲多方赚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单薄。受父亲的影响,蔡志伟从小对做生意萌生兴趣。还在少年时候,他就经常到街上去叫卖冰棍赚点钱来贴补家用。
高中毕业那年,蔡志伟只有18岁,跟很多当地的老乡一样他选择了经商。每天早出晚归,骑着三轮车从市场批来水果,然后当天卖掉。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蔡志伟发现这个行当赚不了多少钱,于是改行在当地承包建筑工程。
当时做工程,还是蛮赚钱的,几年下来,蔡志伟完成了他的原始积累。此时,他又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做的工程越多,外面的欠账就越多,而且每个工程都要承包方垫资,可是工人的工钱必须按时支付的。
权衡再三,还是回归父亲的老本行:宾馆业。这个行业虽然没有暴利,但现金流可靠而且稳定。
信仰与时光一起丰富青春
“人的生命长度是无法改变的,但可以改变的是它的高度与宽度,”这是蔡志伟转战商海多年后对生命的感悟。
蔡志伟信佛,有空时总要去庙里拜拜,回来时内心会有一种充实和安宁。
蔡志伟在商业方面的信念来自于父亲的影响,个人信仰同样来自家族影响。当年奶奶一个人把父亲带大,父亲成家立业后家里人口又多,所以形成了独立求生存的习惯。而这种遇事喜欢一个人去独立操办的习惯也成为一种家庭风格。
“我喜欢一个人独立去弄点什么事,”蔡志伟说:“但在商场,最需要的是一种内心的踏实感,做人的实在。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一种信仰的支持,某些时候你可能无法挺过某些困境。企业就像一个家庭,当家里很困难时,没有一个强大的信念,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一些接近蔡志伟的朋友们介绍说:“近年来,蔡志伟对公益慈善事业投入了自己极大的热情。”蔡志伟不愿意多谈这个问题,他说,自己现有了能力,人家有什么需要自然应该帮一下,有什么好说的?而且一个佛教徒做点善事就大谈特谈,“这违背了佛祖的教导”。
《中国商人》请蔡志伟分别给自己的下属、同龄人,以及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一个忠告。
蔡志伟说自己的人生信条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无论是出去打工,还是自己创业,“自己吃点苦没事”,但要“踏踏实实地对每一个人。”
“我自己就是诚心诚意对你,时间长了,你也能感受到的。”蔡志伟说:“我自己说过的话,应承过人家的事,就踏踏实实去做。至于别人对我如何,那是人家自己的事。这么些年,跟我合作的朋友认同我这一点,这保证了我们的合作是可靠的。只有彼此的信任,才可以共同应对来自经营中的任何问题。”
文化,另一个产业突破点
采访快结束时,《中国商人》问蔡志伟,“瞄准的下一个产业将会是什么?”
他微微一笑,“文化产业!”。
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3月,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
蔡志伟认为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浙商群体的产业转型来说,“是一次空前的历史机遇。”
“如果说前三十年我们浙商用‘四千精神’(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成就了中国当代第一商帮”,蔡志伟说:“文化产业将给我们中国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如果把中国腾飞比作一场接力赛,那么文化产业为浙商提供的就是第二棒,跟中国其他的优秀商业群体和精英企业家共创新的历史辉煌……”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