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1日 23:57 来源:粮油市场报
□本报记者 闫巍 见习记者 朱振华
201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牵头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粮食行业近10年来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荣誉,是对粮食行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突破。”该项目总负责人、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吴子丹接受粮油市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项目主要由智能控制储粮机械通风技术、低剂量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智能粮情检测分析技术、高效谷物冷却技术四项新技术“四合一”而成。
“此项技术推广应用后,通过大量减少粮食损失损耗、改善出库粮食品质、降低能耗和储量费用,可以获得29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吴子丹表示,“而如何使粮食降温降湿就成为粮食储备的关键。”
关乎国家粮安
储备粮食,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因为粮食都是有生命的高能量有机体,它像人一样会呼吸,能发热。你想想,粮食能酿酒精,酒精能开汽车啊!它就像油一样,是高能量的,搞不好就会霉变。”吴子丹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攀升,在保证百姓吃饱吃好的同时,如何将剩余粮食保管好又成了新课题。
据统计,我国粮食收获后在脱粒、晾晒、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过程中的损失高达18%左右,远远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
“全国13亿人按每人每天吃掉1斤粮食计算,就要13亿斤。这些粮食如果装万吨轮就要装65艘,装铁路专列要260多列。这只是一天的口粮,国家要防备灾荒需要的粮食就更多了。这么多的粮食如果保管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吴子丹强调。
因此,如何将粮食安全储藏就成为粮食工作者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粮食干燥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粮食等级、加工质量和食用品质,进而影响到粮农和粮食流通企业的经济效益。”河南工业大学粮油储藏系张教授介绍,“而我们主要通过储粮干燥通风技术将粮食的水分降至安全水分以下,对粮食进行安全保管。”
据介绍,储粮干燥通风技术是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储粮干燥技术是以机械为主要手段,采用相应工艺和技术措施,人为地控制温度、湿度等因素,在不损害谷物品质的前提下,降低谷物中含水量,使其达到国家安全储存标准的干燥技术。
干燥技术续新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加快了粮食干燥设施建设。据统计,我国粮库共配备干燥设施4647套,总干燥能力已达到3.9万吨/小时,每年可干燥粮食4492万吨。其中大型设备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一区,形成了近3000万吨/年的干燥能力,基本解决了该地区高水分粮干燥能力不足的问题。
“但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粮食干燥过程中仍存在的许多突出矛盾。”张教授介绍。
目前粮食干燥能力总体上依然不足,粮食干燥后品质差,干燥能耗高,另外我国缺乏适合油菜籽、大豆干燥的技术和设备。
从长远看,发达国家粮食机械干燥比例很高,而我国还不足10%,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粮食购销体制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加之机械化收获作业的推广,高水分粮食数量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非高水分粮食产区也变成了高水分粮产区,而传统的高水分粮食产区粮食收获水分也有所升高,进一步扩大了干燥设备的需求空间。
另外由于油脂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油料供不应求,而油料作物的发展也需要机械干燥来降低水分。
“我国今后每年将有1000多万吨油菜籽、1500万~1700万吨自产大豆和2000万吨进口大豆需要采用机械干燥处理。”张教授表示。
近年来,我国在谷物干燥过程的计算机摸拟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传统软件和专用软件的不断开发,对谷物干燥机械的设计和产品质量的改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谷物干燥技术的发展,逐步使烘干机械走向成熟、完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我国的谷物干燥技术如果想要进一步发展,则应该多宣传其优势,尽量地减弱制约因素的影响,不断地完善谷物烘干机械的开发研制机制,生产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中、小型谷物烘干机和多种热源的机型。
“政府还应该通过吸收社会各种资金,建立以国家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民投人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和多层次的谷物烘干机械投资机制,走社会化、产业化和服务化的道路,为农村、农民带来实惠。这样我国谷物干燥机才能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张教授说。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