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创新与改革为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驱动力

2011年05月12日 10: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深圳5月12日讯(记者杨阳腾、赖薇、郑杨、梁晓亮)自5月3日起,经济日报报连续刊出《创新型城市调研型.深圳篇》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深圳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成果和经验受到读者的肯定,也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给本报来信来电,或接受记者采访,进一步分析和讨论自主创新“深圳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创新模式

  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特区城市,创新资源本来并不丰富,但经过30年的发展,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深圳现象”。“深圳经验”的核心就是“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创新模式。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我国很少有城市像深圳这样,聚集了那么多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创新型企业,还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企业普遍技术水平比较低,因此通过模仿获得产品技术的情况并不罕见。比较罕见的是从简单模仿过渡到自主创新。而深圳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第一阶段走到了第二阶段,这是很不容易的。

  为什么深圳能涌现这么多走上自主研发道路的企业?这首先得益于深圳率先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参与市场竞争是需要有能力的,而能力必须从自主研发中来。市场经济的空间越大,越能更快走上自主创新道路。”路风说。

  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乐正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想创新、最能创新的群体。深圳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催生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不仅如此,深圳还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与国际市场距离较近,一方面,深圳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往往具备较为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瞄准国际市场前沿,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走向推动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深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经受洗礼,更加善于在技术和市场的缝隙中寻获机遇,通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紧跟国际技术发展潮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东认为,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力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归根结底在于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他呼吁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创新型企业树立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改善创新管理,培育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依靠技术创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

  深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得益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司长黄庆表示,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国务院在2008年6月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知识产权,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形成市场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喜的是,深圳已经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都较强的企业,这些企业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并赢得了国际市场。

  启示之二:在深化改革中营造创新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刘艳荣认为,营造创新环境,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深圳有特别优良的创新环境。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营造创新环境上,锐意改革,出台了许多促进创新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创新的氛围。我们过去重视创新更多地体现在加大投入、注重增长上。其实体制机制不突破,创新的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就不可能提高,加大投入只能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与抓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认为,深圳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按照市场化方向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创新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但政府不应直接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而是要为企业搭建创新平台以吸引人才,营造创新的环境以激励创新。体制环境是创新无可替代的杠杆。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作为市场主体才能成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一系列的创新,产生一系列新的产业,关键性创新的积累甚至可以促成工业革命,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圳的创新使它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乐正分析说,从1998年出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22条”,到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再到近年来推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系列政策,深圳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深圳率先形成了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创新活力;通过要素市场改革,高新技术企业得以按照市场规律高效配置创新资源;通过投融资制度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链。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为深圳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创新瓶颈、提高创新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深圳在我国越来越开放的大环境中,形成了限制较少、内在统一的体制机制。我们学习深圳的经验,不能孤立地模仿其出台的企业、人才、科技等单个政策,而是要形成相互关联的创新体制和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巨文忠指出。

  “政府吸引创业,而不是替代创业,这对企业家更有吸引力。”路风这么认为。他还提出,深圳经验与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密切相关。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深圳的意识更加到位。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关系,政府也更有意愿为企业解决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也要转变。要从政府直接操作项目转到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给中小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优胜劣汰。

  启示之三:依靠创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深圳在过去以“深圳速度”创造发展奇迹的基础上,提出创造具有鲜明科学发展内涵的“深圳质量”。专家学者认为,“深圳质量”的发展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探索,是经济特区再创优势、再塑辉煌的必然选择。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世巍表示,“深圳质量”是深圳新的发展理念和标杆,创造“深圳质量”的关键是要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要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梯队和良好的创新生态。二是要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术攻关,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基因工程、干细胞、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三是要重视基础研究,增强深圳的发展后劲。四是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突破人才引进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着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

  深圳市人大常委、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提出,深圳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充分运用后发优势,高标准、高起点、大视野、严要求,继续保持深圳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势地位,并根据城市创新体系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深圳质量”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强化城市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不断培育自主创新的十大能力,一是创新政策调控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科学导向;二是创新环境建设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宏观要求;三是人力资源配置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四是科技经费投入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五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六是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七是科技产业产出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成果体现;八是科技资源集聚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要素聚变;九是系统协作互动能力,这是自主创新的扩散共享。

  刘艳荣认为,深圳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于其他城市迅速有效地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各地的基础不同、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对于不同区位、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创新资源禀赋的城市,创新发展模式也必然存在差异。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符合自身发展需要,体现自身特色。

  相关报道:

  创新型城市深圳调研行:着力优化创新支撑体系

  创新型城市深圳调研行:"招研引智"抢占产业高端

  创新型城市深圳调研行:从"科技沙漠"到"创新热土"

  创新型城市深圳调研行:以创新文化铸造城市灵魂

  许勤:"四个90%"是深圳自主创新的最大特色(图)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