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海油露富

2011年05月13日 04:01 来源:深圳商报

  □郭文婧

  针对媒体报道中海油员工人均薪酬38.67万一事,5月11日,中海油总公司方面称,员工人均收入的确高于石油石化行业平均收入水平,员工均薪38.67万元,是包括员工拿到手的工资在内的,还包括教育培训费、工会经费、各项社会保险等费用在内的全额人工成本。(《京华时报》5月12日报道)

  看到这则新闻,我不得不佩服中海油的公关能力。诚实,永远是危机公关的上上策。以往,面对类似的事件,当事者总是“澄清”、“辟谣”,结果是越辩解,群众意见越大。这次,中海油爽快承认了媒体报道的高薪,承认高于石油石化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显得很有点可爱。但是,中海油的解释还是画蛇添足了,无论均薪38.67万元“还包括教育培训费、工会经费、各项社会保险等费用在内的全额人工成本”的解释靠不靠得住,群众都不会认为均薪38.67万元合理。

  早在2006年4月17日,经济学者谭伟就在《北京周报》撰文指出,中海油这种高薪属于“垄断福利”,并指出了它的三大害处:一是转嫁福利成本,以亏损为由以涨价的形式增加群众负担,引发社会信任危机。二是加剧社会不公平。“垄断行业利用国家给予的公共资源为自己的职工谋方便,最终却将成本转嫁到普通市民、农民等弱势群体,破坏了社会公平法则。”三是加剧国有资产的流失。“垄断性行业尤其是公共事业性行业,是代表公众管理、运作国有资产。享有不应该的‘福利’,就是私占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虽然群众对“垄断福利”恨之入骨,“垄断福利”的弊端也是众所周知,但是,近几年,“垄断福利”不仅没有减少和消失,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垄断福利”这一沉疴呢?

  台湾高铁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榜样。台湾高铁是台湾岛内第一个、也是全世界最大规模,采取BOT模式(民资兴建、营运一定期限、移转给政府)的公共工程,建设总成本超过新台币5000亿元。台湾高铁定价模式采用企业、政府、专家、消费者代表通过听证的方式来共同决定。结果,建成通车之后,台湾高铁亏损连连。股东期望通过涨价来解决亏损问题,但每次听证会上都被否决了。以至于股东提出提前终止合同,无偿将高铁送给政府的建议,但政府以履行合同为名拒绝接受,也不允许停运。台湾高铁只得想办法挖潜,聘请前台北市副市长欧晋德任台湾高铁董事长。在没有提价、没有降低服务品质的前提下,欧晋德采用综合经营的模式,于2011年3月实现了盈利,盈利甚至达到了266万美元。

  我们的垄断企业之所以如此嚣张地大发“垄断福利”,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价格倒逼机制,消费者在垄断企业供给产品的定价上,完全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承受垄断企业所定的价格,更重要的是这种价格还在一直试探消费者的承受极限,所以公众一看到垄断企业高薪的新闻,就会敏感,就会生出“仇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