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变态亦常态”是股市“杯具”

2011年05月14日 00:37 来源:汉网-长江日报

   独立撰稿人 黄湘源

   对于新兴+转型时期的中国股市来说,暴涨暴跌何尝不是一种常态?

   理论上,所谓转型,就是转变事物现状,亦即改变它所现有的常态。就社会改革和历史进步的意义而言,这样的转变和改变无疑是值得期待的。正是出于对改革前景的无限憧憬和深切期待,人们才会那么宽容地对待一切因改革和转变所带来的不稳定不明朗不正常,哪怕因此而承受过多的磨难和痛苦,甚至为之而付出甚为高昂的代价。然而,现实的失态却常常令人们过于理想化的期待变为极大的失望。新兴中国股市的转型,或者正是这样的一种证明。

   中国股市事情就是这样奇怪。无论什么事情,需要它是利好的时候,就可以说成利好,需要它是利空的时候,也可以说成是利空,这并不是什么辩证法,而是变证法,或者说,变态法。而当变态成为一种常态之后,变态法不要说被当成变证法,被当成市场法,也是不奇怪的。

   不是吗?中国创业板的门槛比谁都高,然而,如果创业的上不了,上了的不创业,还能叫创业板吗?而在创业板推出同时新股发行借市场化名义进行的所谓改革,与其说是成全了创业板,还不如说是在毁了创业板,也毁了中国股市可持续发展。改革没有给新股定价尤其是创业板带来市场化的约束机制,反而成了“三高”趁机而入趁势而上的大好机会。用提高发行市盈率的方法人为制造的“破发”,美其名曰教育投资者,实质上与教训投资者何异?而在泡沫风险如此咄咄逼人地威胁着中国股市的时候,我们的市场制度顶层设计人士还在嚷嚷着什么“有人愿买,有人愿卖”的“存在即合理”的陈腐市场理论。这不是变态,又能是什么呢?

   中国股市如此热衷于变态市场论,说穿了,也是不奇怪的。因为在无论何种似是而非的市场论的背后,都有一个利益机制在起作用。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股市并不是一个投资者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正常和正当投资回报的投资平台,而在“重融资轻回报”市场定位下的一个利益输送的资本黑洞。

   法律和行政监管纵然摆出一副再严厉的铁包公面孔,但对于“传言兴市,传言毁市”的变态市场现象,却没有一次不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充分说明,变态亦常态,决不是中国股市的幸运,而是一个难以名状的“杯具”。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