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8日 19:22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晏琴报道
央行年内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累加效应正在显现,银行资金的压力也随之加速积聚。
5月13日,在银行间市场招标发行总量为200亿元的一年期续发国债、六月期贴现国债双双出现流标。这也是时隔近半年后国债发行再度出现流标。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凸显了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局面。在CPI走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一年期国债对银行来说应该是颇具吸引力的。因为一旦通胀在上半年见顶,此类债券必定盈利;即使通胀见顶延续至下半年,损失也不会太大。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直言,“国债流标只能说明银行的确没钱。”
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经理赵庆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亦表示,在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的情况下,今年银行普遍出现了资金紧张,其主要原因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此外,这也跟部分银行过度放贷,而资金筹集能力不足有关。
5月12日央行宣布,决定从5月18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21%,中小金融机构达到17.5%,再创历史新高。
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几乎保持着每月一调的频率。据估算,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可大致锁定商业银行资金逾3800亿元。这让一向“不差钱”的银行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央行日前发布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396亿元,同比少增208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3377亿元,同比少增则高达8325亿元。
分析者指出,考虑到4月份存贷差负增长的状况,再加上从6月份开始银监会将对贷存比实施日均考核,即每天的贷存比都要低于75%的监管标准,倘若未来一些大型存款人将存款取走,银行将暴露出很明显的流动性风险。在此背景下,为了维持信贷的平稳增长,银行间的“揽储”大战将不可避免。
实际上,一些银行早已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存款,以缓解资金面的现实压力。
近日,中国银行将中银日积月累—日计划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从1.68%提高至1.8%。此前,工行、招行等多家银行也于4月中下旬上调了其一天理财产品收益率水平。专家指出,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的揽储压力都在加大,利用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式来吸纳存款成为了不少银行揽存利器。
与此同时,存款送礼、存款有奖和存款返现等“花样”也层出不穷。据了解,一家大型国有银行除正常利息外,额外返给顾客1个点的利息,利息不经过账面,找客户经理单独结算。为了稳住大客户,各大银行送起礼来毫不手软,榨汁机、空气加湿器、iphone4、3G手机等应有尽有。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银监会早已出台相关文件,把返点、回赠等方式定性为变相“高息揽存”进行严加管制。但时至今日,高息揽存仍是屡查屡犯,并成为各银行之间的潜规则。高息揽存作为违反国家利率政策的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社会及金融秩序的稳定将造成很大扰乱。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打击。
在郭田勇看来,银行为揽储不择手段的背后主要还是银行靠存贷差单一的获利模式,因此要改变目前的境况,银行需加快中间业务,通过创新理财产品等方式进行战略转型。随着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上升,高息揽存对银行的吸引力将会自然降低。
此外,有分析者认为,银行频出揽储怪招,也与部分银行一味追求信贷扩张的经营理念,背离了银行稳健经营的一般规律有关。建行研究部高级副经理赵庆明就对记者表示,“有多少米才能做多少饭,没有增量的存款,就不能放那么多贷款,这才是解决‘差钱’的根本之道。央行不断回收流动性(包括上调存准和发行央票)的目的就是防止商业银行过多放贷。”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