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根紧缩 中小企业遇扼颈之困

2011年05月19日 01:43 来源: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韩玮发自浙江温州、台州

  5月上旬,央行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一天,郑兆富(化名)跟企业朋友打听到一个新项目:生产一种新型包装薄膜。

  “技术含量高,利润率100%,国内外都有市场。”老郑听着,咽了咽口水。突然,对方话锋一转,“这个项目,前期要投这个数。”看着他竖起两根手指,“两千万?”老郑试问。“两个亿!”顿时,郑兆富的心凉了半截。

  20年前,老郑开办鞋厂,兴旺时年产值三四千万,而今,只及一半。两年前,为升级转型,他除了经营鞋厂,还通过抵押厂房、设备等资产从银行贷得一笔钱,在外地组建了一家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生产橡塑材料。

  今年,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仅上半年,央行已累计冻结银行资金逾18000亿元,老郑和大批中小企业主一样,担心银根收紧后的种种风险。他很清楚,如果银行以鞋厂经营不善为由立即收贷,其将陷入巨大的资金困境。

  而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预估,如果信贷持续紧张,全国40%的中小企业恐将倒闭,规模甚至超过2008年的“倒闭潮”。死亡,或者转型,郑兆富太想选择后者,但和“包装膜”项目一样,一切显得可望而不可及。

  一双鞋赚五毛

  郑家的鞋厂位于中国民营企业发源地浙江省台州市的横峰街道,此处家家办厂,户户制鞋,以致老郑的一桌“麻将搭子”常常是鞋料供应商、制鞋商、外贸公司售鞋商的结构,并保持2:1:1的比例。

  据当地媒体介绍,这里是全球最大的中低档注塑、注浇皮鞋生产基地之一,截至2007年,共有注册企业5000余家,产品远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制鞋几乎没有门槛,只要有些积蓄,半天功夫就可建起一个家庭作坊,而几乎所有的制鞋商都和郑兆富一样,走一条把“adidas”(阿迪达斯)改成“adadis”,把PUMA(彪马)鞋上的“豹”变成“猫”的“山寨”路线。

  老郑的订单来自罗马尼亚、南非、南美等国,金融危机后,虽有萎缩,但每年均超过100万双,并且逐年有增,悖论是,利润严重缩水。“一双鞋子,从鞋面到鞋底,每处都涨价,唯有鞋价不涨。”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促使各种原辅材料价格一路走高,比如,鞋底所用的聚胺酯材料从每吨2.1万元升至2.5万元,涨幅接近20%。平摊下来,老郑生产的100余种鞋型,成本均有6%—10%的上升。

  “而且,每双鞋的工资涨了近1元。”继全国大部分地区提高工资标准后,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今年二度上调“最低薪水”。据记者了解,与去年同期相比,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已普遍承担25%—30%的工资涨幅。更让外贸企业苦不堪言的是人民币加幅升值。“做一双鞋,最多赚5毛。”老郑说。

  成本压力绝非仅限鞋业。“现阶段,中小企业的利润普遍从原先的8%—10%下滑至2%—3%,部分甚至出现亏损。时间一长,这些企业势必难以支撑。”温州市企业家协会的一位副会长如是分析道。

  而国家工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亏损面为15.8%,同期增长0.3%,而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同时,工信部指出,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亏损情况可能更加严重。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办公室主任蔡章生认为,情况预计比2008年艰难。彼时,约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

  老郑的厂子,占地近十亩,一度雇员400余人,车间、食堂、宿舍,处处拥挤,一家名副其实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并曾获得“2005年度先进基层工会”的称号;如今,员工缩水超过一半后,工厂显得空旷,四条流水线也有两条因为太久未开而锈迹斑斑。

  “银行的客户经理来过多次,希望企业扩大规模、改善经营,减少其放贷的风险。”老郑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学习民营鞋业名企“奥康集团”将双管日光灯换成单管,文件纸张正反面“两用”,等等,但这些对于降低成本无异于“鸡蛋里挑骨头”。

  “前些年,我也考虑过引进国外的生产管理模式,实现全面工厂化,聘请职业经理人。”但凡事亲力亲为的老郑当时看不惯这种“撒手不管”的做法。目前,他主张提价,但此次广交会上,老郑发现,国外客户容许的最大涨价空间只有每双3—4毛。

  “尽管订单很多,但我只接老客户的回单,最好现金交易。如今,我先要求稳,同时,谋求转型。”郑兆富已着手回笼资金,铺好退路,以防银行突然收贷。虽是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他对自己的鞋厂已无信心:死亡,或者转型,这是低端中小企业的必然结局,唯一不同的只是葬身于哪一次经济风波。

  至于转型的方向,他很清楚,就是那种雇员人数少而素质高的企业,但转眼他又担心,自己管得了那样的人才吗?

  转型之难

  郑兆富,初中文化,如果不制鞋,可能至今仍是一介农民,而他认为,自己的处境无异于济南那个因为无法承受菜价下跌而自杀的菜农韩进。早前,日本经济学家关志雄曾来中国调研,将加工制造业这种“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称为“丰收的贫穷”。

  记者接触的多位企业主都谈起了“改行”,但困难在于资金和技术。实际上,温州、台州等地,市区中心干道都是银行一条街,每一百米,就有十余家银行“扎堆”,其中不少还打着“服务中小企业”的广告,但这依旧无法缓解当前的融资之难。

  去年11月至今,为抵御通货膨胀,我国已连续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华尔街日报》认为,未来,中国还可能继续上调,使之升至高达23%的水平。目前,仅今年上半年,央行已冻结资金18000亿,而各大银行又素来偏爱大中型国企,于是,中小企业成为被“紧缩”的主要对象。

  据了解,温台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已普遍上浮30%—50%。即便如此,只有资质较好的企业可以获贷。比如,某商业银行台州分行,去年全年新营销中小企业仅318户,其中,已授信且用信企业213家,用信总额37.17亿元。

  “所谓‘抢挖一批、提升一批、培育一批’,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从各个行业中筛选出优秀的企业,给予扶持,帮助其做大做强。”上述银行的支行行长如此解释。因此,更多“不够优秀”的企业被挤出。

  “在温州,村镇银行主要针对微小企业,但指标卡得很死。至于小额贷款公司,每个区县只有1家。”温州一位寄售行老板告诉时代周报,这些金融机构对于温州36万家中小企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利率已基本达到了法定上限,即基准利率的4倍。

  正因如此,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吸储资金的重要渠道。由于水涨船高,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了解,2010年10月以来,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一路走高,折合成年利率计,最高已达40%左右。

  实际数值则可能更高。据周德文掌握的数据,温州民间,长期贷款的月息已涨至3%—5%,3个月以内的短期月息则高达6%—8%,甚至超过10%。以年利率折算,这些均属于高利贷。

  记者的经历也印证了周德文的说法。5月8日,记者托熟人介绍找到了一家位于温州市市中心的金融机构,希望通过抵押一处价值700万的房产,借款700万用于项目前期投入,借期4—6个月。该公司业务人员在反复盘问项目情况后,报出的月息竟然高达5%。而且,具体借款数额视房产估价而定。

  这边厢,银行严控额度,那边厢,民间利率高企。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认为,企业经营必须注意3个问题:首先,保持企业资金的韧性,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其次,综合评估企业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避免盲目扩张;最后,维持当前产业的同时,为企业转型做铺垫。

  据记者了解,这的确是不少企业的应对之策,但问题在于,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同时无法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企业以一己之力几乎无法升级。“金融危机前,厂里生产低档的儿童服装,如今主要承接工艺品加工业务,正在考虑改行做中低端的鞋帽。”一位绞尽脑汁“转型”的企业主如是说道。

  “以温州为例,早在10年前就有企业家呼吁发展技术型产业。只是,当地没有科研资源,国家、政府的研发投入也十分有限。不过,由于温州的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完全可以购入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但一直以来,政府未能将散沙般的民间资本拧成一股,并进行集中性的引导,因此,千亿资本至今迷茫地四处游击,进行着赌徒式的投资。”一位已经退休的温州知名企业家告诉记者。

  银行之劫

  “我国外贸企业量多利薄,随着信贷减缩,部分低利润的产能面临倒闭,这反而能够迫使其他企业自我调整,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白朋鸣认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此种观点并无过错。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小企业是吸收就业的大户,“倒闭潮”必将致使大批劳动力富余,增加不安定因素,而且,我国的劳动者素质结构并未完成升级,“急功近利”地要求提升产业反而会影响劳动素质较低的人群的就业问题。

  周德文也力主扶持中小企业。于是,去年6月始,他在温州学院西路的办公室成了一批又一批企业主的聚集地,来者大多忧心如焚,带着各种关于融资的难题。“我认为,货币政策已经过紧,中小企业受到了伤害。目前,70%的企业无法从银行获贷,被迫转向民间。”周说。

  而这一现象又因最近几家温州知名民企相继破产而引发关注。清明节后,乐清市老牌电缆制造企业“三旗集团”传出破产消息,紧接着,温州市龙湾区的江南皮革有限公司因运营者黄鹤携家人“出走”而停业,此后,温州餐饮连锁品牌“波特曼”、“港尚记”的老板严勤为夫妇“消失”。这些企业尽管各有难题,但共面的困境是高额的社会负债,并因资金断链而倒闭。

  时代周报记者在浙江台州、温州等地暗访了数家知名度不高、“默默”倒闭的中小企业后,发现了不少类似的样本。

  比如,台州地区A企业,主营玻璃雕花业务,销售规模达每年5000万—6000万。由于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因素,去年以来,其流动资金被不断挤占。今年3月,贷款到期后,某银行要求其还款800万。为了应急,该企业以每天3万的利息从民间拆借800万,计划一周之内,再从该银行贷出800万偿还高利贷。然而,贷款还入后,“差钱”的银行认为该企业社会负债过高,临时决定收回授信指标。最终,企业被高利贷拖垮。

  又如,成长型企业B,生产一种在低温环境亦不变形的塑料管,过去两年,年销售额均超过亿元。去年底,进一步扩大生产后,其流动资金出现1000万的缺口。今年初,由于信贷从紧,同时,该企业已负有一定比例的民间借贷,多家银行只承诺其500万的授信额度,但是,南方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最终决定授信1000万,而放贷之前,拍板的该银行某分行行长因经济问题被举报,受其连累,B企业进入各大银行的贷款黑名单,最终资金断链。

  再如,温州企业C,生产水暖五金产品,年销售规模过亿。此前,该企业分别为两家兄弟公司担保了800万和1000万的两笔贷款。今年三四月,这两家公司先后因利润缩水而陷入资金危机,随后,C企业被要求偿还近2000万的银行债务,目前,已全面停工。

  走访过程中,多位企业主告诉记者,如果资金问题显现,比如,流动资金低于30%或者负债规模达到产值的40%—50%,银行绝不会“雪中送炭”。相反,听闻某些企业经营不善的消息,各家银行以及民间债主会一齐收贷,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专家访谈:“不要让中小企业断了最后一口气”

  本报记者 韩玮 实习生 王维 发自浙江温州

  周德文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研究民营经济和温州模式的知名学者,曾被评为“温州十大杰出青年”,并和杨利伟、桑兰等十人被推选为“2007和谐中国十大年度人物”。

  全国40%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

  记者:2008年初,您曾通过央视直言“温州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况”,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并促使中央政府调整宏观调控政策。近来,您又频频提及温州中小企业生存之难,并且认为情况较2008年时更为严重?

  周德文(以下简称“周”):现阶段,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确实很大。首先,人民币升值,尽管通报的数据是6%,但实际有效汇率对美元升值已超过10%。由于利润被抵消,外向型企业是有订单却不敢接,接了,意味可能亏本或者严重亏本,而提价又意味失去订单。

  其次,通货膨胀。原辅材料的成本对于制造业非常关键。企业根本想不到去年下半年以来,铜价竟从每吨3万涨到8万。如此一来,即使内贸的单子,企业也不敢接。如果接订单时原材料价格还在低位,此后大涨,那么,企业生产得越多,亏得越厉害。

  再次,“用工荒”持续多年,工人对工资、福利的要求越来越高。今年春节至今,温州企业已普遍加薪30%,薪酬成本大幅上升。而且,“十二五”规划再提“节能减排”,可以预见,进入夏季后,温州等浙江沿海地区将再掀新一轮的“拉闸限电”潮。如果企业自己购买柴油机发电,对应的成本又将大增,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此外,最重要的还是融资难的问题。银根紧缩后,至少70%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微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融资,而70%的民间借贷又是高利贷。如果企业不去借,那么,可能立即停工甚至倒闭,如果借到了,或许能让它喘一口气,但喝下去的是慢性毒药。

  记者:5月12日,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升至21%,步入世界最高水平之列,这是否会引发大批中小企业倒闭?

  周:如果继续不断紧缩银根,下半年,全国存量的中小企业,近40%可能面临倒闭。今年的货币政策主要针对通货膨胀,但通胀只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问题,不是唯一问题。而且,抗通胀也不是只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唯一一种办法。如果为了遏制通胀而不顾经济发展和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那么,我认为,造成的伤害可能要比通胀还要可怕。

  现在正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下半年的政策调整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审时度势,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其中,信贷方面一定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大企业可以受一点伤害,但中小企业一口气接不上就会死去。

  先联合后升级

  记者:有评论认为,中小企业中相当部分是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让其在“经济风浪”中优胜劣汰,反而有助于优化产能结构。

  周:这种观点要不得。的确,温州中小企业中,不少是劳动密集型工厂,主要制造轻工产品,而且,75%的企业依赖出口,人民币升值对其的冲击很大。但是,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如果大规模的“倒闭潮”出现,这不仅造成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像初生的婴儿,中小企业处于企业发展的前期,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很弱,只有政府和社会给予其扶持和关爱,它才能够逐渐成长。大企业也是由小企业成长起来,且脱颖而出的,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但目前,很多企业还未成熟就已死去,其中还有不少成长型企业,这是非常可惜的。

  记者:其实,温台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转型意愿非常强烈,但以他们自己的力量几乎无法实现产业升级,您有何对策?

  周: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和社会有一个比较片面的引导,即,希望中小企业都能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中,结构调整也被列为重要的议题。但我认为,这样的要求不切实际,转型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资金投入,而目前的中小企业尚在谋求生存的阶段,大多数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所以,我认为第一步,各个行业要引导中小企业走向联合,鼓励大型企业以自己的品牌、资本、销售渠道为纽带,整合、兼并一些企业,形成一个小型的行业集团。第二步,在产业整合的基础上,追求升级,从“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实际上,中小企业求生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是第一位的,因为,银根收紧、汇率调整、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问题都不是企业自身可以解决的,所以,我要大声疾呼,呼吁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目前中小企业的真实生存状态,并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利益。

  而在社会层面,即使不扶持也好,请不要干涉、甚至侵犯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目前,中小企业的税负已经很重,不要动不动就叫它们去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五花八门的各种费用,如果企业家对实业失去信心,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民间资本亟待“招安”

  记者:在目前的紧缩背景下,被银行挤出的中小企业纷纷涌向民间,直接导致民间借贷利率蹿升,进而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您认为如何才能根治民间借贷的种种乱象?

  周:说起融资,我们就会想到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经济学上,这些统称间接融资,而70%的国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倾向于直接融资,比如,股市融资、股权融资、债券市场融资,等等。两者相较,由于不用退出股金,不用支付利息,直接融资对企业更为有利。然而,由于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发展滞后,现在70%的中小企业只能间接融资,并且造就了一个怪象:民间钱多,企业哭穷。

  目前,温州的民间借贷规模越来越大,已经超过1000亿,也有其他专家认为是1800亿。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其中的混乱问题,就需要将那些原来不合法的善意的民间借贷从地下转到地上,并对之进行规范。实际上,民间借贷合法化,我已喊了十余年,但至今没有结果。有人担心,这会对我国的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冲击,但我要问,如果这些资本不在阳光下运行,其造成冲击的风险岂不是更大?

  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敢说,没有民间借贷,就没有温州民营经济的今天。大禹治水,只可疏,不可堵。当大量善意的民间借贷合法化之后,只剩下恶意的借贷行为,那么打击非法金融就易如反掌,也就能结束非法金融猖獗的局面了。

  另外,我认为,国家要加大金融对内开放的步伐,要真正贯彻“新36条”,要允许民间资本去积极筹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银行,如国外的小商人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门当”才能“户对”,只有中国涌现出大量直接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才能真正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