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中铁十二五展望

2011年05月19日 17:19 来源:《企业文明》

  文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总体战略目标

  中国中铁“十二五”期间,即2011年至2015年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二次创业,努力把中国中铁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主业突出、多元并举、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型现代国有企业,进入国家重点培育的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推进两大转变、实现二次创业”是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基本战略;“主业突出、多元并举”是“十二五”期间企业产业布局的调整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特大型现代国有企业集团”是企业的发展定位。

  “两大转变”:从做大到做强、做优的转变,从中国的大企业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转变。

  “二次创业”:为企业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促进企业生产力实现新的突破,推动企业发展质量取得新的提升,不断续写中国中铁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二次创业”计划从现在开始到“十二五”末基本结束,努力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和做优三方面的目标要求。

  做大:推动企业的营业规模和资产规模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成为全国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力争世界建筑企业第一、进入并稳居世界企业百强。

  做强:不断确立和提升中国中铁核心竞争能力、持久赢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行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相当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进入国家重点培育的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做优:认真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新兴业务板块,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扎实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努力把中国中铁建设成为现代型、国际型、创新型、效益型、和谐型企业。

  总体发展思路

  坚持以发展战略为统领  全面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制定发展战略。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一是坚持科学发展,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行业和企业发展规律,着力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二是坚持突出主业,突出主业发展、核心能力培育和整体优势发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三是坚持战略统领,充分发挥总揽全局、把握方向的统领作用,以企业全局为对象,从企业发展需要出发,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四是坚持系统管理,统筹兼顾,注重协同,紧密衔接,形成有机整体,不断提高战略管理能力。

  加强战略管理。建立健全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保障机制,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及其他规定,股份公司董事会设战略委员会,研究审议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战略管理机构为战略规划部,各相关职能部门为协助配合部门。根据总体发展战略,重点抓好子战略、职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股份公司将根据《内部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对各子公司、事业部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实施奖惩,全面提高公司的战略管理水平。

  加强战略实施。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完善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投资计划是战略实施的重点,在年度计划中要根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收购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年度投资计划,并对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严格管理。重视发展战略的宣传工作,将发展战略及其分解落实情况传递到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收集分析相关信息,确保各项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加快企业结构调整

  加快组织结构调整。调整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和协调关系。推行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理顺管理流程,做到岗位职责清晰,程序科学合理,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对三级以下公司逐步实施分公司化管理,坚决注销四级以下公司,严格新设审批制度。对困难三级子分公司强化整改措施,限期扭亏解困,对缺乏发展潜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要进行重组或解散销号。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随着铁路建设高潮的回落,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房地产业、资源业务、上游业务、海外业务经营开发力度,加快培育港口码头、机场建设、水利水电等新兴板块业务,努力形成传统建筑业与其他业务板块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要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子企业清理整合力度,按照市场原则,加快推进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的并购重组,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逐步由国内大企业向全球大企业转型,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快队伍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人才环境,消除影响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体制性障碍,释放体制潜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充足、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加快队伍结构调整,压缩队伍总规模,严格控制员工总量,严把用人入口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人才结构,组建专业化劳务公司,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立,逐步由劳务密集型向技术、经营、管理型转变。

  加快改革重组步伐。加快企业内外部重组,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继续整合房地产、矿产资源、勘测设计、铁路电气化、环境工程、物资物贸等板块业务,培育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业化核心公司,积极探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整合组建新的综合型区域性建筑企业集团,增加市场竞争主体数量。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激发活力”为目标,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调整和机制转换,完善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治理行为,理顺母子公司职能架构,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加强外部董监事制度建设,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坚持以项目管理为重点  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项目管理。全面推行项目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和规范化运作,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完善项目经理选聘、激励和约束、考核奖惩机制,进一步激发项目管理者的管理潜能。大力推行责任成本承包制,抓好责任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重点抓好验工计价、劳务分包、物资管理等关键环节,切实把项目责任成本同项目部负责人承包奖惩、职工收入挂钩,奖惩兑现,减少和杜绝项目亏损,努力实现项目收益的最大化。

  加强安全质量管理。安全工作要坚持“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安全标准工地建设为载体,落实逐级负责制,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质量工作要以争创部优、国优和鲁班奖为目标,以强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为重点,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不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狠抓质量检测、材料试验、内业资料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控制监督,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

  加强劳务队伍管理。按照国家和股份公司有关规定,建立劳务队伍的市场准入和信誉评价制度,加强资格注册、资格年审、业绩考核工作,坚持公开择优选用具备资质条件的劳务队伍,切实把好“入口关”。推进“架子队”管理,强化“三工建设”。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依法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

  加强“四个集中”管理。大力推行资金、物资、设备和分包的“四个集中”管理,在加强资金、物资和设备集中管理、采购和调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工程分包进行集中管理的方式方法,规范分包行为,建立健全分包准入、合同、考核管理体系,加强单价定额和验工计价管理,降低企业成本。

  坚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资金保障

  盘活企业现有资产。加快资产周转,扩大资产创收能力,实现对负债及权益扩张需求的有效节制。对目前公司存量资产中周转率慢、收益水平低的产业或项目要坚决停止新增投资,对现有资产要采取“腾笼换鸟”之策,通过资产出售、资产证券化等途径从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剔除掉,从而为公司其他重要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加大“双清”力度,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优化资产结构。

  提高赢利能力。传统产业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毛利率。新兴板块特别是房地产和资源板块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要按照“少投入、快产出、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快投入产出,提高投资回报,不断扩大净资产额。

  构建多渠道金融平台。大力加强金融平台建设,为公司发展奠定资本基础,提高融资能力,降低负债水平。构建以项目开发贷款为主体,信托、基金、股权合作等多种融资工具为补充的融资体系;积极推进股权融资和相关行业分拆上市;大力推进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等金融平台建设,积极拓展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突破企业发展的资本瓶颈,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提供资金保障。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企业。加强股份公司技术中心、二级企业技术中心、各专业研发中心和区域研发中心三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业制造、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综合优势,以实现科技创新的联动效应。重点完善以两个国家实验室、六个专业研发中心、19个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级技术中心,加强总部的统筹规划及指导协调力度。健全完善研发投入保障机制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强化引进吸收,提升集成能力,加快成果转化,真正把企业建成科技创新主体。

  突出自主创新,强化核心优势。在高速铁路、桥梁、隧道及地下工程、电气化、盾构、道岔等优势领域中,要始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和技术发展方向,继续加大原始创新力度,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加快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攻关,加强工法和专利成果建设,加强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盾构及掘进技术两大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加快工业企业的扩能改造和技术升级换代,完善中国中铁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最新行业技术标准和规则研究制定,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发展趋势,确立科技新优势,抢占科技制高点。

  加强技术交流,加快知识更新。结合市场需求,针对关键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技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加快技术和知识更新。要注意技术的集成,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开发,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学会在技术交流活动中的作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全公司科技创新水平,把股份公司建设成创新型、科技型、知识型、低碳型、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和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坚持以内部控制为保障

  提高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董事会真正担当起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责任,监事会发挥监督保障作用,经理层领导内部控制工作,主管部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监督部门组织好监督检查和自我评鉴工作,各职能部门确保有效运行,建立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运行机制,落实管理职责权限,全面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学习贯彻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学习和培训,加强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一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健全体系,有效运行。全面落实五部委《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和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围绕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理顺管理关系,改进工作流程,制定应对风险的措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严格执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内控风险业务流程,实现内控风险管理与日常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内控风险管理与各项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严格监督,评价改进。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运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健全监督评价的保障机制,周密策划,精心组织,加强内部审计,严格监督检查,客观自我评价,持续改进提高。全面实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内控风险管理目标,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

  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股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二次创业”的迫切需要。要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为目的,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挖掘,逐步建立各种智能化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全公司的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坚持应用统一化、信息集中化、服务网络化模式,发挥整体优势,坚持信息化与创新流程、业务优化和精细化管理的三个结合,统筹规划建设,有序组织实施。加强信息化领导力,优化信息化工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初步实现管理网络化、信息集成化、决策科学化,使公司的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信息化建设实施计划。完善优化资金、财务、工程、人力资源、物资和科研六大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物资设备集中采购交易、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市场开发、工业制造企业、数据采集与分析决策和业务风险预警六个业务管理平台,构筑广域网、数据中心、IT安全体系和企业灾难恢复体系四项IT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化工作体系、信息化标准管理和IT软硬件集中采购三项要素建设,建设完善档案与知识管理系统和公共基础应用平台两个公共基础应用,启动电子商务、健全信息化标准规范。

  信息化建设保证措施。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认识,确保投入;加强制度建设,推进规范管理,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价制度;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员工培训;发挥技术专家作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建立成果共享机制;推广典型经验,加强信息交流,鼓励下属单位合作帮扶。

  坚持以“六支队伍建设”为载体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加强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善于经营管理、在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重点做好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和专家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技术水平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构建以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竞争力的阶梯型联动专家群体。

  加强高水平项目经理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股份公司职业化项目经理管理办法,建立项目经理分级管理制度,完善项目经理职业通道晋升机制,加大职业项目经理人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力度,加强业务培训,实行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真正按照其能力和业绩落实应有的待遇,尽快解决项目经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全面推进职业项目经理人队伍建设。

  加强复合型政工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党务工作、团结开拓、甘于奉献、作风能力强、熟悉生产经营、具有丰富的党务和群众工作经验的复合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加强高质量海外人队伍建设。健全和强化关于“国际化人才”的新理念,把选拔、考察、评估、任用、配置人力资源管理从“国内”转变为“国际”。加强对项目经理、商务人才、技术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重视和抓好金融、国际商务、法律、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作业层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构建一支以高级工为主、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的品德高尚、专业扎实、技艺精湛的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

  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龙头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党管干部和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企业领导人员公开招聘工作,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严格执行领导人员任期制,完善领导人员的退出机制。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大力推进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深入开展述廉议廉,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业。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建设,打造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职工群众信得过的领导团队,引领企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二次创业”。

  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履行好保证监督和服务的职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落实公司党委“五重”“五有”的要求,紧密围绕企业中心任务,把握好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评选表彰等重点环节,不断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一线,融入管理、贴近职工。选树各类先进典型,继续开展学习窦铁成、巨晓林先进事迹活动。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步发展,把政治优势转变为科学发展优势,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做好工会、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企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柱作用、职工合法权益维护者的作用,推进厂务公开,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坚持“依靠员工办企业、办好企业为员工”的管理理念,落实“三工建设”、“五同管理”和“三不让承诺”,保障广大职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做到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广大职工共享,努力使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职工。支持共青团组织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开展各项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在企业改革发展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中的助手和生力军作用。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塑形”三大工程,用全新的文化建设理念塑造全新的现代企业,使先进的文化管理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积极践行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全面打造“中国中铁”品牌,进一步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品牌的文化内涵,不断扩大“中国中铁”品牌影响力。加强项目文化建设,努力创建一批项目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使企业文化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

  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业务和文化特色的社会责任理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加强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关心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福利事业,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切实发挥中央建筑企业作用。切实维护员工在工资待遇、教育培训、参政议政、职业健康、劳动安全、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响应政府号召,稳定就业岗位,吸纳人力资源,发挥中央建筑企业在解决就业上的重要作用。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及环境保护投入,改进工艺流程,降低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企业文明》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