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2日 21:48 来源: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首席记者 段海涛 烟台报道
在传统制造业纷纷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产能之际,南山铝业(600219)却反其道而行之———日前宣布拟投资10.7亿元在美国建设年产4万吨高端铝合金型材生产厂及其他配套生产线。
在工信部等九部门紧急通知遏制电解铝产能过剩,高耗能产业在国内日益受限的情况下,在国外电解铝产能日益向中国及其他低成本新兴国家转移的趋势下,南山铝业舍弃国内低成本优势,到成本更高、工会政治更强、高耗能产业更加受限的美国建设铝材厂,不禁让人疑惑该笔投资的前景。
大手笔美国建厂
“董事长和具体负责的副总杨增光都到美国考察去了,就是为了在美国建厂的事情,要10多天才能回来。”19日下午,面对突然造访的经济导报记者,南山铝业证券部一位自称姓李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董秘邢美敏在休假,没有人能够解答你们的种种疑问。
据披露,南山铝业拟在美国大手笔建厂,缘于2010年募投项目的改变。
2010年2月,南山铝业向8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2.83亿股,实际募集资金24.68亿元,用于建设22万吨轨道交通用新型合金材料生产线项目。
如今,公司准备把募投项目部分更改到美国进行,即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拉菲叶特市,建设年产4万吨高端铝合金型材生产厂及其他配套生产线,总投资10.7亿元人民币(折合1.49亿美元),计划使用募集资金8亿元,其余资金由公司自筹解决。
据了解,该项投资在国内的核准过程一切顺利。4月4日取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复,4月20日取得商务部颁发的境外投资证书,境外投资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出也已在国家外汇管理局龙口支局备案。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南山铝业董事长宋建波和副总杨增光才有赴美考察之举。“董事长会在近期回国;杨增光副总逗留的时间会长一些,要准备美国工厂的筹建事宜。”上述工作人员说。
导报记者注意到,10.7亿元在国内企业对外投资中并不算数额非常大,可考虑到此前的投资多是投向矿山、能源领域,或是海外并购,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比如美国、西欧等进行传统制造业的投资几乎没有,南山铝业的此次尝试尤为引人关注。
据悉,该项目由南山铝业在美国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南山美国先进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实施,建设投资9.86亿元,流动资金8296万元。按照南山铝业的估算,该项目可年产高端铝型材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投资回收期6.48年,内部收益率20.7%,具有较好的投资回报。
不尽一致的预期
尽管未能与南山铝业高管直接沟通,但导报记者还是了解到公司前往美国设厂的部分原因,只不过对于投资前景,南山铝业与经济专家的预期不尽一致。
据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南山铝业已形成一条极具竞争力的“电-铝-铝的深加工”产业链,高端铝板带材、工业型材的研发和生产,无论是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但南山铝业认为,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美国,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加之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铝产品反倾销策略日益加剧,严重影响我国铝产品的技术升级及市场销量,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南山铝业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在美国建设铝加工生产厂。
南山铝业认为,从长远看,在美国建厂可以抢占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美国工业型材市场,并且为未来在美国高铁市场的发展提前布局;同时,可充分利用美国先进的技术、专业的管理团队和高素质的人才,协助企业掌握国际最顶尖的铝加工技术,开发、生产出适用于高速轨道交通、汽车、机械制造、飞机等方面的高端铝产品,并且通过美国工厂对中国工厂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培训,提高中国工厂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在满足企业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拓展铝合金国际贸易业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可现实的难题同样存在。
铝型材甚至整个铝行业本就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一直在向劳动力和能源成本低的地区转移。根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2011年在卡塔尔、俄罗斯、阿联酋和印度等国家,就有5个电解铝项目合计271万吨产能投产;拟建的项目有6个,合计产能为451万吨。国内电解铝也逐步向西部转移,去年国内电解铝在建能力为444万吨,其中位于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地区的占68%。
中国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缘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可到了美国,这一优势显然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工信部等九部门正在叫停拟建电解铝项目,坚决制止任何扩大产能的新建项目的违规审批行为,并要求取消地方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国内都在限制此类高耗能产业发展的情况下,追求新经济的美国会给此类企业多大的发展空间,很难判断。
此外,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的工会政治,一直都让在海外运营的中国企业穷于应付。南山铝业的境遇显然不会比先行者们好到哪里去,毕竟其本来就缺乏海外运营经验。
“个人感觉前景并不乐观,主要是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区位优势也不明显。”山东经济学院区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董彦岭认为,在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企业海外投资有了迅猛发展,但还是要谨慎,不应把投资规模一下做得很大,要逐步积累经验,“毕竟初次‘试水’的企业,成功的概率是极低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