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陆磊:银行进资产扩张低增长期 20%增长难持续

2011年05月23日 00:58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无论是从资本还是风险的角度,银行业资产近20%的增长都无法持续,预示着银行业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 陆磊 | 文

  最近央行和银监会分别公布的两个数据值得高度关注。一是到2011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二是到2011年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突破100万亿元,达10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

  从横向看,中国的M2根据汇率折算约为11.55万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M2为8.98万亿美元,日本约为9.63万亿美元。中国已把美日两大经济体的货币量远远抛于身后,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刚刚超越日本,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从纵向看,如果银行业资产增幅仍保持当前17%-20%左右的速度的话,意味着不到四年时间内,银行业总资产还将翻一番。

  这意味着什么?显然,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银行业总资产价值的被动下行。通货膨胀、资产价格上涨即是对货币的第一次价值下行压力,而未来必将出现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则是对以人民币标值资产的第二次价值下行压力。还有一种可能性是银行业总资产价值的主动下行,即来自央行的基础货币紧缩和商业银行贷款创造能力的下降,也就意味着实体经济部门从银行体系获得融资变得更难,资金体外循环的可能性上升,最终必然造成银行的重要性下降。

  在当前经济局势下,货币和信贷无非紧或松两种选择,但都将无助于改变这一趋势的到来。

  如果延续当前紧缩政策,首先被挤出的是实体经济新增融资需求。目前非国有部门贷款难,体现实体经济交易活跃度的票据融资持续负增长或低增长,而中长期贷款仍保持高位。而民间融资再度活跃,利率上升较快,进而吸引更多资金进入银行体系外的金融市场。数据显示,2011年4月银行体系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

  在此趋势下,银行体系的衰落是可期的事件。首先,银行体系的存量市值可能出现较大调整。简单说,当前的问题不是银行现有资产能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而是银行100万亿元总资产按外币(一种公允价值标准)、并进而按人民币是否仍然值那么多的问题。我们有理由作如下估计:第一步,资金体外循环保持扩大态势,银行体系低成本筹资、高价格放贷似乎仍可以确保体系性收益(存贷利差)保持高位,即在极短期间内,银行是安全的;第二步,由于银行业资产与实体经济脱节,实体部门不得不高成本筹资以饮鸩止渴,此时,银行看起来是安全的,但经济基础已经动摇;第三步,经济基础的动摇主要体现在汇率预期上,而外向型部门亦具有汇率稳定或贬值呼声,结果是人民币贬值、以外币计价的银行业总资产出现缩水;第四步,一旦人民币汇率回落,则固定资产的国内价格出现下降,银行业的优质资产出现向负面波动的可能,总资产以本币计价亦出现下滑态势。

  第二,除非修改资本充足率规则,银行很难成为可持续的社会资金供应者。因为,即便不出现任何不良贷款,即便全部银行不吃不喝,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补充核心资本,假设息差在4个百分点左右,而资本充足率保持8%,在未来四年中如果总资产翻番,就需要补充4万亿元附属资本。而如果紧缩周期下出现资产质量变化,银行体系更可能成为资本吸收的黑洞。

  因此,基本可以确认,银行体系将进入一个总资产扩张的低增长期。没有什么资产是安全的,无论是对大企业融资还是有抵押品的资产。而风险管理的核心不是定价而是资本,从资本约束角度扩张资产比针对高风险资产实施利率上浮要有效得多,否则将是无度的再融资和不断松弛的风险管理。但即便如此,银行业的衰落和新型金融形式的出现,都将是不可避免的基本趋势。

  作者为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