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6日 02:5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胡群 发自北京
“下一步有两个事将会(对我国)货币政策有较大影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投资膨胀对货币总量被动增长压力较强,加大了货币调控的难度;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格局,带来较大货币总量控制压力,增加对冲压力。”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党组书记、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5月24日在2011贸易金融发展研讨会上表示。
会后,焦瑾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保持货币总量合理增长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货币总量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虽然在中国货币总量快速增长的问题上,金融学界始终存在争论,尤其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有观点认为近年中国“货币超发”。焦瑾璞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货币总量的较快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相适应,基本反映了经济规模扩大、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的客观需要。
货币数量是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核心变量之一,衡量货币总量的一个主要指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焦瑾璞用一系列数据上为他的观点作了论证:1978~2010年,我国M2年均增长21.9%,但波动性较大。1980~1995年期间,M2年均增长25%,1996年后M2增速逐步降低,2001~2008年基本保持在17%左右,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M2增长27.7%,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10年M2增长19.7%。M2与GDP之比从1980年的36%上升到2010年的182%,在全球各国中处于较高水平。
为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货币总量增长一般应大致相当于实际经济产出增长加上货币膨胀水平。对转型经济来说,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的需要,货币总量增速可以更高一些。改革开放以来,M2年均增速约高出GDP年均增速和CPI年均增速之和约6%。货币总量增长是在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及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发生的,与经济快速增长、结构深刻变化和经济市场化、货币化进程大体一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9.9%,人均GDP由381元增加到3万元,随着物价管制的放开,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入,一部分价格改革的影响会反映为CPI的变动和货币总量增加。上述因素构成了货币总量的经济基础。
货币总量增长是与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相适应的。GDP中第一产业占比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0年的10.2%,工业比重由47.9%微降至46.8%,第三产业占比则由23.9%提高到42.9%,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非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大量投融资和货币需求,推动了金融体系迅速发展。
货币总量增长反映了我国高储蓄的现状和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由于直接融资不够发达,通货和存款以外的金融工具较少,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渠道单一,银行储蓄成为主要的投资渠道,导致了货币总量较快增长。
货币总量增长反映了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量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升至2010年1.97万亿美元,尤其近年来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占款成为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货币总量增长是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进程的客观要求。随着农村、企业、价格、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渐次展开,越来越多的商品交换和要素配置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交易来进行,相应带来了货币流通总量的扩大。
焦瑾璞说,“应该看到,一国货币总量增长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潜在的经济增速趋于降低。”但他强调,随着商品价格关系逐步理顺,直接融资将得到更大发展,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投资的依赖逐步降低,国际收支趋于平衡,货币总量被动增长的压力有可能逐步减弱。
保持货币总量合理增长
关于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焦瑾璞向记者分析了近几年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
2003年4月以来,央行开始发行央行票据作为调控基础货币的新工具,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一年期、3年期央行票据。同时,逐步开展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2003年以来共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3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6%提高至21%。
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4年10月开始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实现市场化,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已成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衍生品市场的定价基准之一。
逐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健全动态趋向合理均衡汇率水平的机制。2010年6月19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自1994年1月至2011年2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34.2%和59.2%。
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的情况下,我国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先后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和优化信贷结构,上述措施对促进经济迅速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流动性管理,管理好通胀预期,自2010年1月以来先后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根据中央要求2011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货币信贷的适度增长,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焦瑾璞说道。
当前货币政策面临三大挑战
焦瑾璞认为,虽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但经济发展环境仍然比较复杂,货币政策仍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首先,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投资膨胀对货币总量被动增长的压力较强,加大了货币调控的难度。其次,国际收支持续大额“双顺差”格局带来较大的货币总量扩张压力,增加对冲操作的压力。最后,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时有出现,发达经济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资本流入和通胀压力。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努力使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合理水平。”在指出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同时,焦瑾璞又提出了应对方案。
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关键领域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货币总量合理增长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合理把握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发挥好债券、股票、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更加关注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潜力,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适度增长。
三是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加强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的协调配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