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京沪高铁工期减半 施工方称百年沉降不超5毫米

2011年06月07日 10:45 来源:中国经营网

  有专家表示,高速铁路修成后,最大问题为自然沉降。通常在国外,修了铁路后需留出四年、五年沉降的时间。

  京沪高铁工期减半施工方称百年沉降不超5毫米

  根据铁道部的安排,京沪高铁将于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从最初的五年工期到实际两年7个月完成铺轨,京沪高铁再改高铁建设速度记录。

  有专家表示,高速铁路修成后,最大问题为自然沉降。通常在国外,修了铁路后需留出四年、五年沉降的时间。京沪高铁工期一再缩短,安全隐患成了人们最担心的问题。

   沉降成最大担忧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正式开工。最初,媒体报道称京沪高铁将于2013年开通;此后,铁路人士称“京沪高铁能赶上2012年的春运”;不久,铁路系统传言京沪高铁将在今年国庆节开通运营;直到今年初,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宣布,京沪高铁将在6月底正式开通运营。

  工期一再缩短的原因何在?铁路内部人士介绍,一方面是京沪高铁通车的时间不断提前,另一方面是拆迁占用时间较多。铁路施工一线负责人介绍,因为拆迁等因素影响,真正留给建设单位施工的时间往往不断缩短。

  京沪高铁以超乎寻常的速度竣工。与之相伴,超快速度下的安全隐忧也被专家重视。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表示,最大的问题在于高速铁路修了后,它会自然沉降。国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修了这条铁路,放在那儿,经过四年、五年沉降,然后再运行,或者再做一些工作。

  人工压实措施

  一名长期在铁路施工一线的负责人介绍,国外高铁建设工期差不多要10年,路基做好后,自然沉降至少要两三年。我国高铁建设工期短,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让路基自然沉降,因此,采用了很多工程措施。

  更大的担忧是在路基上。北京铁城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克贤说,山东段青后庄附近地基很软,路基做完后,进行了沉降监测,发现它沉降达到50毫米,大大超出标准。其后,监测的结果仍不理想。一年左右,沉降直奔60毫米而去。

  沉降不稳定,就不能铺轨。专家“会诊”的意见是,当初对地基处理时的“强度”不够。因此,要求对该路段“加载预压”,相当于“在路基上站上几个胖子,将它压实”。采取这一措施后,监测结果显示该路段已趋于稳定。

  李克贤说,京沪高铁的路基修好后,要经过一个冬天、一个夏天的自然沉降。经过夏天的雨水浸泡、冬天的墒冻,土会变得比较紧密。

  前述的铁路施工一线负责人介绍,考虑给一年的自然沉降时间,个别的路段并不能做到。

  自然沉降时间不够,怎么办?施工部门就采取各种施工措施人工压实,包括碾压等等。“如果从安全的角度讲,自然沉降最好,用了措施就可能有破坏”,该负责人表示,施工也是“纯天然的好”。

  进行严格监测

  李克贤说,铁路正式运营后,路基可能还会沉降,这叫“工后沉降”。按照京沪高铁时速380公里的设计要求,这个工后沉降的数值不能超过5毫米,时间跨度是100年内。

  如果超过了5毫米会怎样?高速运行的列车可能会因为路基不平而出现脱轨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李克贤介绍,京沪高铁的轨道板和钢轨之间,有三层东西:塑料垫片、弹性垫板、钢垫板。如果路基下沉了,钢轨是不能变的,可以改变的是这三个部分。比如目前的钢垫板一般是10毫米厚,可以换成20毫米厚的。在京沪高铁联调联试试验阶段,调整的是塑料垫片的厚度。这是预防沉降的方案。

  这并不是万能的。李克贤说,目前通过钢垫板等允许的最大调整厚度是1厘米,几十年内,最大调整厚度可能是5厘米。因此,工程质量必须不能出现超出这一范围的问题。

  预防沉降必须加强监测。京沪高铁制定了严格的沉降监测制度,线路建好后,多达数百处的监测点也要随时报告监测数据。

  赶工期情况下,京沪高铁是否会出现沉降等危险?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表示,京沪高铁主要通过人工压实来应对,“安全上不是问题,至少最近不是问题”,“只要监测好了,将来也不是问题”。

  相关

  京沪高铁降速运营

  即将开通运营的京沪高铁运行图已编制完成。该运行图将安排开行时速300和250公里两个速度等级的列车,实行两种票价。【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