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08日 07: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经3年,但发达国家复苏的进程远低于以往的经济周期。伴随着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定退出期限的临近,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再度引起人们担忧。与此同时,日本经济的震后余波,欧债危机对市场周期性的打击,也都释放出不容乐观的市场信号。此外,新兴市场国家为遏制经济过热纷纷采取紧缩性政策,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综合目前各种风险考量,全球经济尽管将是一个缓慢的复苏态势,但再次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第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走势像吸毒一样越来越依赖宽松货币政策。随着该政策的到期,投资者与消费者对经济复苏的预期下降是一种自然反应。即使这一政策到期退出,美国仍然会继续维持低利率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果美国经济下滑幅度过大,失业率重新回升,不排除美联储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第二,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风险。不久前,美国白宫与国会围绕年度财政赤字的争议暂告一段落,避免了政府关门的尴尬局面。未来更糟糕的前景是,国会如果不批准14.3万亿美元国债上限,理论上来说,在下半年的某一时刻美国将可能出现主权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为此,金融中介机构已经给予美国“黄牌警告”。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白宫与国会之间的博弈预计最终仍会取得妥协。第三,欧洲债务危机的出路。希腊债务危机掀起新一轮风波,并有可能引发南欧其他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救助方之一,其总裁遴选也会给欧盟最终救助方案增添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欧元区大国不会允许希腊债务危机威胁到欧元的生存,反而有可能激发欧元区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合作,比如近期关于建立“欧洲财政部”的主张。从实体经济来看,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并未因希腊债务危机而停滞。第四,日本大地震对实体经济及东亚产业供应链的冲击。这种负面冲击已经在最新的统计数据中体现出来。按照自然灾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经验关系,预计从第三季度开始,震后重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显现出来。第五,新兴市场国家能否在经济不大幅减速的前提下遏制通胀。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出现通胀与经济过热的压力,尤其是外国资本的流入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进一步加剧了其国内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胀。为此,新兴市场大国实施了经济紧缩政策。考虑到发达国家经济明显放慢,新兴市场国家不会以国内经济大幅减速来换取压缩通胀的目标。
全球经济面临的这些风险主要源于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除了日本大地震的冲击,这些风险本身并不是新出现的问题,况且都还在可控范围之内。短期内,真正的风险在于某些国家的决策者只关心自身利益,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客观上会导致以邻为壑的效果。比如,某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以推高资产价格和通胀为目标,无形中实现了本币贬值、转嫁债务与促进出口。一旦通胀成为一种常态,加上后危机时代融资成本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那么,中期内全球经济将面临中低速增长态势,甚至不排除陷入滞涨的可能。
(责任编辑:符仲明)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