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莫非:别让民心工程变成伤心工程

2011年06月10日 00:0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莫非

  记者离开湾南社区安置房现场时,一位村民不无担忧地说道:“民心工程不能变成伤心工程”。这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

  保障房质量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当前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提速”推进保障房建设,而一些地方保障房项目接连曝出质量缺陷的恶性事件,这无疑加剧了公众担忧:保障房是否会出现“低保障”现象。

  由此,保障房的质量源头控制问题也摆在了各级地方政府面前。

  有业内人士认为,问题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对保障房质量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一位地方官员直言不讳,与商品房相比,保障房短期内利润回报不显著,有的开发商为短期利润便在建设中偷工减料、压低成本,直接导致保障房出现质量问题。

  2010年10月,北京明月湾拆楼事件给人们的首要启示,就是保障房建设不能克扣成本。由于政府要求开发商代建的保障房利润上限为3%,施工方要在3%的利润上限里求利,只能违规发包;而对于承包者来说,不偷工减料似乎不可能获利。而现实中作为监督责任主体的监理单位,往往是受制于建设单位,如此,层层盘剥下来,又失去有效监督,保障房质量失控似乎成为必然。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目前保障房质量问题暴露较多的,大都是由开发商代建、配建的保障房项目。而相比之下,由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直接承建的保障房,质量往往能够保障。这是否意味着,保障房建设模式,也是引发保障房质量失控的一个根源?

  不少专家建议,保障房,绝不能因挂上“保障”二字而产生任何短期行为,保障房同样要讲求品质。地方政府和部门必须完善机制,强化监管,建立保障房质量投诉举报制度,对出现问题的建设方列入企业不良行为记录,与招投标、各类保证金挂钩;对疏于监管导致出现质量问题的政府部门相关责任人严格追究责任。完善第三方专家评估体系。

  保障房建设这一重大的民心工程,在建设“大提速”的背景下,不仅要看指标完成情况,也要看房屋“品质”,不能因为“打折扣”而损害了保障房的本来面目。

  未来5年,我国将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如果质量和配套不能保障,将会造成巨大浪费和遗留问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