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11浙商全国500强

2011年06月10日 16:20 来源:《浙商》

  2010年,中国经济在低调中开局,却在年终盘点时收获惊喜。国际金融海啸已然远去,经济通道再次进入一个扩张的景气周期,不少在危机中差点倒下的企业奇迹般地起死回生。高速运转的中国经济列车在与日本的追逐中不知不觉坐上了老二的交椅,浙江民企已经隐隐然形成一个“500亿”俱乐部,并开始朝着“千亿”的目标冲刺。

  巨大的内需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契机。生物、医药、家居、电子商务、商业服务等大消费概念公司大放异彩,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最新的浙商全国500强中,有107家属于大消费类公司。他们大多规模在40亿元上下,2011年营收平均增长35.6%。他们是浙江经济、中国民营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

  未来五年,中国不断增长的购买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将为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的浙商该如何深入挖掘市场的巨大潜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将带你理解浙商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他们是如何改变着中国经济生态,又是如何完成一次次蜕变的!

  浙商驶入“壮大”关键期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全解析

  6家500亿规模企业,60家百亿规模企业,凭着这些数据,浙商将摆脱给外界以小打小闹的印象,他们正在迅速进入一个壮大的关键时期。

  文 │ 本刊记者 陈率

  2010年的中国经济在低调中开局,却别开生面,在年终盘点时收获惊喜。国际金融海啸已然远去,经济通道再次进入一个扩张的景气周期,高速运转的中国经济列车在与日本的追逐中不知不觉坐上了第二的交椅。

  大块头是重家伙

  2011浙商全国500强入榜企业营业总收入达到2.65万亿元,相比上年的2.19万亿元,增长4600亿元,增幅达21%。数据显示,同期浙江GDP达2.71万亿元,增速为11.8%。

  万向集团以661.4亿元的营业收入将自己从去年老二的位置拉至第一,显示出制造业强劲的复苏势头。而去年以529亿元排在榜首的绿城集团,今年则以524亿元的营收,退至第四名。

  2011浙商全国500强入榜门槛从去年6.5亿元进一步提高至7.1亿元;上榜企业平均营收为53亿元;今年营收增长最快的是百力达太阳能,增长率高达1133.3%。同时也有企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最高降幅达到-58.6%,500家企业的营收平均增长率为37.5%,比去年17.3%的增速提高了一倍多。营业收入在10亿元(含10亿)以上的企业由去年的419家增加到442家,占整个榜单的88%。

  从地域分布来说,2011浙商500强企业分布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浙江本土以外占比略有上升,从去年的31席上升到76席,占据整个榜单的15.2%,显示省外浙商企业正在进一步壮大。

  今年榜单的一个新亮点是,“百亿军团”急剧扩容,数量从2010浙商全国500强的39家,升至60家;而“浙商500亿俱乐部”成员的攀爬,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2009年0家,2010年3家,2011年6家。销售规模达到如此高度,殊为不易。这六家企业依次是:万向集团、广厦控股、娃哈哈集团、绿城集团、海亮集团、建龙集团。

  如果6家企业的样本容量还嫌太小的话,可以顺着榜单再往下看1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的“百亿军团” 。迅速地浏览一遍它们所处的行业,便可以看出“综合”、“机械与电气设备”、“金属与冶炼”是出现频率最高的。

  要想把企业做大,多元化仍是一条颇为可行的道路。继2009年夺得冠军,时隔两年再次在这一榜单登顶的万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看到国内民营整车装备的巨大潜力时,又适时地独立出一个万向电动汽车的全资子公司。而只差一小步就进500亿元的复星更是多元化的典型例证,从地产到医药、从钢铁到矿业、从金融到旅游,他们的架构就像“八爪鱼”一样。但复星并没有简单地将业务多元化,而是撬动资本的力量,以专业资产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其他企业的大股东席位中。在复星的蓝图中,他们期望打理万亿资产。

  除了大包大揽的“综合”类企业之外,100亿元以上的浙商大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型相关的重化工业与制造业领域,有着鲜明的路径依赖特色。这并非浙江独此一家,此格局的形成也绝非一日之功。早在2003年,中国加入WTO的适应期已过,中国这座超级“世界工厂”的机器正开足马力,外贸依存度超过20-30%的惊人速度大显神威的背景下,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便作出预测:凡中国需要的,必然涨价。

  果不其然,在随之而来的经济周期中,以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将近150美元一桶为标志,各类原材料价格轮番上涨,给资源类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同样自2003年开始发力的重工业化,尽管背后有经济学界沸沸扬扬的论战,但各地一掷千金的大项目、大投资纷纷上马。在这样的大趋势中,一向以中小民企著称的浙江,自然也无法置身世外。从近3年的浙商全国500强榜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趋势:重化工业与重型制造业在榜单的最前排占据了半壁江山。

  距离千亿的差距

  由于资源禀赋受制,在重工业化这条道路上,国内不少省市区走在了浙江的前面。将其他省份中的民企领头羊们拿过来与“浙商500亿俱乐部”成员作一番比较的话,就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

  2010年,粤商500亿元规模以上民企有:华为,1852亿元;美的,1100亿元;而志高集团与格力集团均已跨过600亿元。江苏省500亿元以上民企有:沙钢,1786亿元;苏宁,1562亿元;雨润集团,647亿元。另外,山东有魏桥创业集团,1150亿元。

  浙商500亿企业在数量虽上不输于人,但体积块头上就要矮了人家一大截。像华为、国美、沙钢、苏宁都已经是千亿级企业,而浙商排名第一的万向661.4亿元的数据离千亿大关还有不少差距。如果在1000亿那里再画一条杠,浙商是缺位的。

  当然,营业收入代表的规模并非衡量一家企业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数据而做规模,对于脚踏实地的企业家来说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预测谁将成为第一位千亿级浙商也并没有太多用处,最为关键的是,如果我们培养了足够多、足够优秀的500亿企业,以集团军的优势展现浙商的实力,那么迟早有一天“千亿”的荣耀会开花结果。

  闪亮的“黄金狗”

  如果你要问,这份榜单最闪亮的部分在哪里?我们给出的一个答案是,不在你从第一名开始看下来的那些大英雄,而是从第500名开始倒过来往上看到的中小浙商。

  浙江南浔曾因为丝绸出了一大拨巨富人家,根据财产数量级被当地的人们幽默地比喻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而今,100多年过去了,浙商无论从范畴还是实力,都已今非昔比。但我们似乎仍可将500亿企业比作“象”,将百亿以上的企业比作“牛”,那么庞大的中小企业群自然是“黄金狗”了,这也恰好暗合了浙江“小狗经济”的称谓。

  如果将榜单里的象、牛和黄金狗们画下来,就组成了一座稳固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的雄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基座。即便与其他经济强省相比,浙江也经常以集体数量优势而取胜。比如在2010年中国民企500强榜单上,前100名江苏有31家,浙江只有21家,但总入榜企业数江苏有129家,浙江则占到了惊人的180家。浙商的实力囤积在了金字塔的基座上——这是一种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经济结构。

  我们将考察对象移到2011浙商全国500强营收增速TOP100榜,会发现有90家企业它们的营收在百亿元以下;增长率超过100%的25家企业除2家之外,其余的全都可归入“黄金狗”。增长率创下1133.3%这个令人咋舌的火箭速度的百力达,3年前只是一家从事传统水泥行业的企业。当家人卫松根将水泥企业套现后一举杀入了光伏产业中的高端环节——电池片生产,充分演绎了中小企业无穷的创造力的神话。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这些“黄金狗”中,有着大量的“大消费”类企业,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与我们这些最终消费者直接见面,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经济“三驾马车”中投资与出口的想象力越来越贫乏时,原本一直的跛脚——消费,却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突然绽放出夺目的光芒(详见P76-P86)。

  (见习记者胡忻、熊海鸥对本文亦有贡献)

  制榜说明

  ◎ 定义和说明

  本榜单根据国际、国内通行规则,按企业销售(营业)收入大小排序,销售(营业)收入为企业整体(包括各子公司)销售收入;对于以美元为单位公布业绩的企业,本刊根据2010年12月31日6.62元人民币对1美元的汇率进行折算。

  榜单数据来源于企业自行申报、上市公司年报、各地工商联、全国各地浙江商会和权威媒体的报道。其中,企业、各地工商联和浙江商会申报比例约为60%,上市公司年报25.4%,其余数据皆由本刊从独立渠道获得。入榜企业的标准为浙商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民营企业。其中,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因为是公众公司,也一并纳入榜中。上市公司,因为其透明度较高,对于本刊进行财务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 特别说明

  1.由于一些企业财务信息作了必要的更正,本刊以企业新公布的数据为准,在计算增长率时对企业2009年销售(营业)收入的数据进行了相应调整。

  2.对于榜上营业收入数据并列的企业,本刊则按企业销售(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小来排列。

  3.伟星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包含企业自行申报的安徽伟星置业有限公司和两家上市公司伟星新材和伟星实业。

  4.2010浙商全国500强上榜的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和开山集团有限公司因涉及上市等问题,企业并未申报或公布集团总营收状况,本次榜单两企业的数据,均采用了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及申报上市公司部分的年报数据。

  5.华峰氨纶(上市公司)和巨石集团因股权结构变化,今年采用的是华峰集团和振石控股集团数据。

  ◎ 行业归类

  本刊对入榜企业按商业服务,耐用消费品/日用消费品,医药生物,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房地产,能源与环保,机械与电气设备,金属与冶炼,化工,林业与造纸,农(牧、渔)业等十一大子行业进行了分类。对于涉及产业较多且主营业务不十分明显的企业,行业归为综合。其中,备注中标符号“*”的企业为拥有或本身是上市公司。

  ◎ 编制人员

  2011浙商全国500强排行榜由《浙商》杂志独立发布,主制榜人为冯永明、胡忻、熊海鸥;《浙商》记者龚艳、金少策、姚恩育、倪轶容、王文正、陈率,以及实习生赵莹做了大量工作。同时,杨建平、寿华萍、潘敏敏、谢维、姜平、杨翔军等在信息的采访收集上做了许多工作。全国各省市浙江商会、浙江省内各地民营企业协会做了大量数据报送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增长之星的极速冲刺

  ——解读2011营收增速TOP100

  对于每一个增长王来说,除了懂得把握行业机遇之外,拥有内在的创新驱动才是最终取胜之道。

  文 │ 见习记者 胡  忻

  从水泥到太阳能,百力达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力达,报道详见P88)蝶变之后的一飞冲天,注定将在今年的营收增速TOP100榜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仅一年时间,该企业销售收入从9000万元跃升至11.1亿元,增幅高达1133.3%。许多企业花了十几年才突破的10亿大关,百力达一年就完成了。

  2011浙商全国500强之营收增速TOP100按企业的营收增幅进行排列,上榜企业最低增幅为47.1%,最高到达1133.3%。榜单显示,增幅超过100%的企业有26家,数量上比去年多了5家。其中,增幅超200%的企业有7家,而在去年的“增长之星”TOP50上只有4家。从销售(营业)收入来看,100家企业的平均营收为48.9亿元,平均增长率为107.1%,均高于去年50家企业的平均营收37亿元及平均增长率105.9%。

  从行业分布来看,金属与冶炼、机械与电气设备占多数,均有16家企业入榜,其次是房地产行业入榜11家。在金属与冶炼行业,铜价上涨带来了整个行业的周期性增长,让一批投身江西铜业的浙商企业成为今年增速TOP100榜上的亮点。

  主榜单上的9家位于江西省内的铜业企业有6家进入了营收增速TOP100榜,其中以红旗集团江西铜业有限公司表现最为抢眼,增幅最高达440%。在以百力达为首的能源与环保行业,今年虽然只有6家企业上榜,但增幅均在100%以上。又如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凭借183.3%的增幅从2010浙商全国500强第451位上升到今年的198位。这说明了2010年新能源在需求井喷和政策给力的利好形势下,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期。而受到政策调控的房地产业,11家上榜企业有4家来自省外,其余大部分也涉足省外房地产尤其是商业地产的开发。

  总体来说,今年的营收增速TOP100中企业发展势头更猛,行业看点多多,前三甲企业正好是三个最具看点行业中的典型代表。对于每一个增长王来说,除了懂得把握行业机遇之外,拥有内在的创新驱动才是最终取胜之道,本期封面报道中将对一些企业进行详细报道。

  

  哪些企业在“瘦身”

  2010年营收负增长的失意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建筑以及机械与电气设备。这表明,房地产与建筑受到宏调的影响之深。

  文 │ 本刊记者 陈率

  一份榜单反映出来的现实不可能都是形势一片大好,有新人笑,自然也会有旧人“哭”。我们将目光投向营收负增长的29位失意者。

  先观察一下这29家企业的总体状况与特征。它们分布的行业如下:机械与电气设备7家、房地产4家、耐用消费品/日用消费品4家、建筑与建材3家、信息技术与文化传媒3家、金属与冶炼2家、综合2家、化工1家、林业与造纸1家、能源环保1家、商业服务1家。

  在这些失意者中,2010年营收最高的企业为四通化纤43.9亿元、最低的为万里扬变速器的7.3亿元。2009年,增长最为乏力的两家企业的营收分别为中强建工的49.7亿元、万里扬变速器的8.3亿元。

  从2010年营收上看,这29位失意者除了3家企业规模在30亿元以上外,其余27家营收全部在30亿元以下,集中度相当较高。这其中20-30亿元的有6家,10-20亿元的12家,7.3-10亿元的有8家。

  从2011年的排名上也可以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这30家企业有27家在200位开外。其中7家排入第200-299位,8家排入第300-399位,12家排入第400-500位。

  仅从数据的分析便可获得两个判断:一是,失意企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建筑以及机械与电气设备;二是,他们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虽说船小好调头,但它们与大船相比毕竟在发展的平稳性上难以企及。

  “房地产”与“建筑与建材”虽则是两个行业,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相当高。它们相加总共有7家企业,这还没有算入“综合类”里的两家:野风与伊美。这两家企业均有一大块营收来源于房地产,其中野风还将房地产作为自己的第一主业。在榜单上,不幸占据增长率倒序前两名的就是建筑与建材行业的腾达建设和中强建工,它们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58.6%和-53.1%。第五、六、七名也为房地产与建筑(其中野风归类到综合),欣盛房地产为-45.1%、野风为-40.8%。

  如果跳出失意榜,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去年榜单的状元绿城,虽不至于负增长,但却在今年悄然退居第4位,而它也是500亿俱乐部成员中增长率唯一没有超过两位数的企业。

  众所周知,房地产与建筑的增长乏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始于2010年下半年的房产新政。房地产与建筑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对于流动性的松紧极为敏感。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便能迅速地在我们榜单的位次以及数据正负上反映出来。尽管去年上半年,楼市承接了前年的火热行情,表现颇为抢眼,房价也连创新高,但下半年严厉的房产新政频出,压制了行业的增长。

  而这中间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小房企,这在失意榜中很明显地反映出来。如果说大型品牌房地产企业还能通过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分散风险方式挺过低谷,那么面对房产新政,首先摒不牢的就是部分中小房企。当然,也有部分房企逆市而上,增速百强榜上的房地产企业或许对于他们具有借鉴意义。房企滨江、广宇在去年仍取得了119.7%和64.9%的营收增长;而不少转战内地二三线城市的浙商房企更创下了不俗的战绩,如重庆的锦天地产、沈阳的中旭置业、安徽六安的浙东置业等;还有一些避开了住宅地产的鏖战,而在商业地产攻城略地,比如昆明中豪置业、中商实业与浙江四兄实业。

  增长率为负的企业中还有不少中小机械与电器设备制造企业,其实这一部分还可以包括被分类到“耐用消费品/日用消费品”之中的帅康和波导。制造业难做是人所共知的,何况还要做一个响亮品牌的机械、电器。波导的手机也曾经因为创意的营销而风靡一时,但却在市场竞争的长跑中败落。而浙江慈溪的家电产业集群,一直走不出难以做大的怪圈,眼睁睁地看着珠三角的美的、格力、TCL做成千亿级巨无霸。竞争对手的强势证明了行业空间,但浙商却并未把握住机会。

  29家失意企业,还有一部分是这样一类角色:他们并没有完全控制了自己的命运,而是跟随市场与行业周期起伏,进入上升周期便能一口气冲入500强,遇到逆境时就沉寂。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少,与呼风唤雨的明星企业相比,他们更像是平凡的大多数,却真切地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寒暑凉热。

  (见习记者胡忻对本文亦有贡献)

 

  大消费起跑

  从出口增速下挫的那几年开始,一直被视为短板的内需市场开始逐渐启动。一个大消费时代已在眼前若隐若现。

  文 │ 本刊记者 陈率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一项如同十多年前“黄金周”休假制度一样颇富中国特色的“救市”政策被创造性地推出,这就是在当时还引起争论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不少人觉得这只是一个病急乱投医式的权宜之计。

  但今天回过头看,且不论谁从中获益,一贯被人轻看的中国农村消费在短期内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尽管有着“民富”增长跟不上“国富”脚步的诟病,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积累之后,中国人真的有钱了。也正是从出口增速下挫的那几年开始,一直被视为短板的内需市场开始逐渐启动。等到拉出两三年的时间距离之后,人们才蓦然发现,一个大消费时代已在眼前若隐若现。

  大消费,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一般解释认为,大消费就是所有要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产品与服务,涉及的行业有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居住、家用设备与服务、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与零售流通等。

  根据大消费的范畴,在今年的浙商全国500强中有107家大消费类企业,占500强的21.4%。他们分别来自于耐用消费品/日用消费品、商业服务和以消费品为主业的综合行业。这107家企业中,50%的企业营业收入普遍在40亿以下,仅有15%的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说明大消费类企业的整体规模并不是很大。但这类企业去年的平均营业收入为61.9亿元,平均营收增长率为35.6%,略高于500强34.9%的平均增速。“饮料大王”娃哈哈夺得浙商全国500强探花之位,做空调的奥克斯取得了262亿元的销售额,而以祐康、五芳斋、森马、洁丽雅为代表的大众消费品企业稳步前进,反映了去年一年由需求拉动的消费热情掀起了浙商企业在商业服务行业内的全国布局,从而形成了“大消费起跑”的集群效应。与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同,大消费最终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想要在大消费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研究人是必修的功课。

  上个世纪,中国有三代人降生在三个人口生育高峰,他们分别是50后、60后、80后,出生率分别为6%、6.5%和4%,远远高于今天0.51%左右的总人口增速。而今,50后开始进入银色消费时期;60后正年富力强,掌握了社会各界要职,手中有着最庞大的财富;80后则引领着最绚丽、最时尚的年轻消费潮流。他们将叩开中国消费主义时代的大门,复制美国战后婴儿潮所带来的振奋人心的经济繁荣图景。

  过去十年来,遏制人们的消费欲望有两大因素:一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银行储蓄率居高不下;二是房地产的暴涨固化了众多家庭的流动性。两大长期约束都在近年被强力撼动:社保的完善开始展现出从农村合围城市的路径,而房产新政甚至不惜以行政手段进行矫正。这些都给消费能力的释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然而当把事情落实到具体层面,现状也并非一片坦途。大山你一时搬不走,只能走近它,但令你跌跤的往往是没有料想到的小石块。当企业家们兴高采烈地将外贸转作内需的时候,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引述全国物流协会的数据称,从广州运输一车货物到北京的成本甚至高于从广州到美国。各大工厂将商品交给国内经销商的时候总能遭遇应收账款长期拖欠的窘境,而跟有诚信的国外大客户打交道时,甚至能先收货款而后安排生产。

  再进一步,消费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还有赖于金融市场的繁荣、消费信贷的普及,同时要看哪一日“世界工厂”变身作了“世界品牌实验室”。在这一块,我们的珠宝浙商正将消费者联想嫁接到更美丽的地方,譬如美地亚、越王珠宝们的品牌故事;食品餐饮浙商则脚踏实地地操起中国人最擅长的菜刀,避开了洋品牌的锋芒,譬如五芳斋粽子的新布局策略、金字火腿的土特产精品战略;纺织服装浙商则错位竞争、亦步亦趋,譬如美邦服饰在快销模式中站稳了脚跟。

  掀开大消费时代的盖头,归根结底需要通顺两样事情:观念与预期。前者指向过往,却寄望于80后、90后等毫无理念障碍的年轻一代;后者指向未来,却要安住老一辈的心,让他们的财富心甘情愿地流动起来。这中间将留给大消费类企业以无限宽广的空间。就像去年光棍节的淘宝商城上诞生了单日交易额9.36亿元的传奇纪录,要知道整个香港一日的零售额也不过8亿元上下。

 

  淘“金”江西好时光

  对于在江西从事金属与冶炼业的浙商来说,经过几年的投入,他们迎来了收获的好时光。

  文 │ 见习记者 熊海鸥

  2010年,一批在江西发展的浙商金属加工企业“吸金”无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获得爆发性增长,9家企业晋升“2011浙商全国500强”。这一成绩背后,与去年资源类产品价格大涨不无关系。浙商迎来了淘“金”江西的好时光。

  爆发性增长

  “过去几年的发展,还比不上去年一年的业绩。”这是多数在赣投资的浙商金属加工企业的写照。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显示,进入榜单的金属加工企业43家,新晋企业占8成。后起之秀来势凶猛,半数企业2010年营业收入涨幅超过50%。红旗集团江西铜业有限公司、鹰潭瑞兴铜业有限公司几乎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其增速分别为440.0%、174.1%。企业净利润也大幅上升,有6家企业跨入2011浙商净利增长TOP100榜,其中江西同心铜业有限公司、红旗集团江西铜业有限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均超过400%。同时,在金属与冶炼行业中,半数企业进入浙商金属与冶炼行业TOP10,其数量远远领先于浙江本土企业。

  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市场需求下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很多金属企业面临亏损。而在2010年,受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国内通胀预期下,资源类商品价格一路飙升,金属行业也迎来周期性增长,很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

  赶上好时光

  “去江西发展,看重的是土地价格低、投资政策优惠。”江西欣鑫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建国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2007年8月,沈建国追随老板徐君从浙江赶到江西省鹰潭市从事有色金属加工。当时,这里的土地价格远比浙江便宜,一亩地仅6万多元,投资达到一定额度政府还有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

  江西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其有色金属素有铜、钨、铀、钽铌和稀土被称为“五朵金花”,在鹰潭、上饶、南昌、抚州、吉安等地有多个铜产业聚集区。2010年,江西有色产业也创下了两个第一:铜精矿含铜和精炼铜产量全国第一。

  “鹰潭被称为铜都,这里有亚洲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产品线齐全、信息多,利于企业快速发展。”在沈建国看来,去年企业业绩大增,除了宏观大环境的因素外,另外的原因是公司减少了来料加工比例,主要依靠自己买材料(铜)加工。因为来料加工只赚加工费,没有什么盈利空间。2009年铜价最高时约5万元/吨,2010年铜价已超过6万元/吨。“时刻盯着电脑看行情,如果买入原材料时机不对就会带来巨大风险。”

  其实,在这批进入“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的铜加工企业中,有不少浙商是在2007年前后进入江西投资的。2007年1月,宁波兴业铜业国际集团因看好江西有色产业发展,在鹰潭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鹰潭兴业电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潜在风险

  “对铜加工企业来说,铜价处于较高位时,资金占用较大,原材料成本控制对盈利影响巨大。”上海有色网分析师朱琳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

  《浙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江西省铜加工企业很多来自江浙的产业转移,他们从事的大都是铜加工产业,并未涉足上游的铜资源等开发环节。目前从事铜加工的浙商基本为中小企业,其规模很多在10亿元以下,技术含量不太高,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企业主要依靠低端铜加工来占领市场,还处于最原始的资本积累阶段。

  “嗅觉灵敏”只是企业成功的第一步。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不可能过多被原材料涨跌支配,要想减缓铜价对盈利带来的巨大影响,企业就必须要转型升级,由粗加工转为深加工,提高技术水平,进行设备改良,增加中高端铜加工产能,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

  事实上,部分企业已有所警觉,开始在深加工领域精耕细作。江西省金田铜业黄铜棒、耐乐铜业的内螺纹铜管经过不断改良发展,已成业内知名品牌,其加工工艺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江西明华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明林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公司铜材深加工比例每年在逐步提高,去年提升到70%,而在2008年其比例才只有两成。“今年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产能,积极做铜深加工,把铜加工做细、做精,提高科技水平。”

  朱琳提醒投资者,中国铜资源还很匮乏,许多依赖进口。在铜价处于较高位置时,企业波动风险较大。

  “铜价对金属企业肯定会有影响,为了扩大原材料采购的灵活度,未来我们除了继续加大铜材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外,还准备到世界各地去进口原材料,哪里便宜就在在哪里下单。”潘明林说。

 

  浙商称霸快递业

  受益于电子商务爆炸式增长,快递业的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等“四通一达”2010年合计年营收超过200亿元。他们的创始人都是杭州郊县桐庐人,桐庐县因此在去年被评为“中国快递之乡”。

  文 │ 见习记者 熊海鸥

  金融危机以后火起来的电子商务,刺激了中国快递业的飞速发展。尽管,快递业“繁荣”背后其低价竞争、粗放型发展的问题依旧未解,但是由此带来的产业革命却是充满了力量。

  快递业泡沫化?

  电子商务的爆炸式增长给快递业带来了巨大市场,高速增长的快递业,更是成为事关民生的重要行业。

  2008年春节,因民营快递照常歇业使众多网商无法发货,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专门找到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说,你们对民生影响很大,不能放假。这个故事,每每被申通人提及。

  陈德军与淘宝的缘分很是巧合。当时,陈德军正扩大网络融资无门,还差点想卖掉公司。2007年8月,申通快递牵手淘宝网发展电子商务业务,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成为包括申通(第83位)、圆通(第134位)、中通(第144位)、汇通(第218位)、韵达(第156位)等“四通一达”中年销售额最高的快递企业。

  中通速递董事长赖梅松至今仍能回忆起首次与淘宝合作的日子。“2008年3月16日,中通速递与淘宝网合作,成为淘宝指定的商品配送商之一,第一天来自淘宝的快件量达到6万多票。”赖梅松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通速递电子商务业务量达到50万票/日,而在当时最多只有15万票/日。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网购交易额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约89.4%,其中淘宝网交易额4000亿元,较2009年翻了一倍。与此对应,中国快递业接件量达到24亿件,同比增长29%。其中,“四通一达”的合计年营收超过200亿元,这5家快递企业近80%的业务量来自淘宝。以中通速递为例,其2010年销售额增速逾70%。

  有趣的是,尽管“四通一达”的公司总部都在上海,但其创始人都是浙江杭州郊县桐庐人。桐庐县更在2010年被评为“中国快递之乡”。

  繁荣背后的隐忧

  “盘子铺大了,很多问题也会暴露出来。”一位快递公司高层直言。

  “申通,卖家喊你来收快件。”“我前天下的单子,到今天还没有人取……”2010年,这类帖子时常现身于淘宝网。伴随着人工、燃油等成本上涨,以及恶劣天气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一幕幕涨价风波轮番上演,但均止步于恶劣的市场竞争。2010年12月,一个“暴力分拣”的视频再次将快递公司推上风口浪尖。快递公司的假日爆仓、延误、损件等问题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随之而来的是投诉量的激增。国家邮政局网站显示,2010年有效申诉受理量为11151件,同比增长97.3%。其中快件延误、丢失及内件短少、服务态度差占比89%。这一问题在今年表现更加突出,3月,国家邮政局发出通告,3月受理快递投诉量同比增长315.4%,特别就快件丢失短少问题点名批评韵达、圆通、申通3家企业。快递业管理、服务问题又一次被曝光。

  “投诉量增长超过了业务量的增长,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虽然2010年快递业销售额大涨,但快递企业的市场份额未有变化。更重要的是,量的增长未引起质的变化,低价恶性竞争、粗放型发展未有改观,快递业仍未走出“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的僵局。

  快递企业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为了提高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各快递公司均尝试着在服务、基础设施、管理模式上做出改变。

  2011年春节,几家主要的民营快递官网上几乎同时挂出春节无休的告客户书,打破以往春节歇业的常态。“为保证春节服务水平,大年三十我与总部100多名员工一起吃的年夜饭。”赖梅松告诉《浙商》记者,今年公司还制定了全年无休制度。

  为应对迅猛发展的网购需求,2010年,几家规模快递公司不惜砸下数亿元用于分拨中心、场地、车辆设备等网络建设。仅申通快递去年15亿元的投资额就接近其前4年投资额的一半。但是不断扩充的运力仍未能满足网购交易的需求。

  因此有专家指出,快递业过于依赖淘宝业务量,风险较大,快递业发展需要差异化经营。拿顺丰速运来说,其2010年销售额达到120亿元,但来自电子商务的包裹不到整体业务量的10%。

  “不能把板砖都拍在快递企业身上,”不少快递公司喊冤。徐勇对《浙商》记者说,网商与快递公司属于电子商务产业的上下游,节假日网购过度增长,以现有的快递业发展规模看,很容易引起爆仓。

  赖梅松对此深有感触,目前为满足网商物流的需求已经消耗了企业全部的精力,“从内心来讲,我也希望马云自己做快递,使我们能腾出手来做转型,比如说差异化经营。”他也欢迎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快递行业,但是鉴于现有快递低价竞争的格局,新入行者存活下来又很难。

  一位知名快递企业高层则担忧:分拨中心和仓储是物流的基础,场地是建分拨中心和仓储的根本。但目前很多机场旁边的场地给了国际四大快递公司,民营快递企业买不到场地。未来30年,或者说是50年后,民营快递企业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他呼吁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给予民营快递企业支持。

  “快递行业的发展是全社会的问题,快递价格不回归,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快递业就很难持续发展。”赖梅松说。

  未来的日子可能越来越难捱

  在浙江桐庐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做快递亏本了的桐庐人回乡不会对外讲,因为大部分桐庐人都挣到了钱。不过,未来的日子可能越来越难捱。

  快递企业表面上发展很好,虽然几家大的快递公司盈利能力不弱,但整个行业处于低价竞争、超负荷亏本状态。“转型有风险,不转型风险更大;转型有希望,不转型会遭淘汰。”徐勇称。

  而在诸多民营快递企业“十二五”规划中,均把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作为首要战略目标。

  徐勇认为,资本、技术、人才、商业模式是快递业发展四大要素。以特许加盟为主的模式已不适应快递业一体化、国际化的需求,必须走直营为主的发展模式,加盟商也要实现从个体户经营者到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型。

  也有专家指出,每个行业的发展都必然经历阵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注定了快递行业还有巨大挖掘空间。“桐庐帮”对中国民营快递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快递业要改变劳动密集型现状,还需要涌现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的企业家。

 

  “珠光宝气”的嬗变元年

  明牌珠宝的上市像是个信号,隐秘的浙商珠宝大亨们在2010年随着行业的大热纷纷浮出水面。

  文 │ 本刊记者  姚恩育

  2011年4月22日,浙江明牌珠宝股份有限公司(第175位)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家发端于浙江省绍兴县福全镇的企业主营黄金饰品、铂金饰品和镶嵌饰品。实际控制人虞阿五、虞兔良父子以珠宝首饰起家,在2010胡润百富榜上,虞氏父子以32亿元位列第446名。同年,明牌珠宝实现营业收入40.3亿元。

  明牌珠宝并不是唯一一家涉足资本市场的珠宝企业。在上海的老凤祥、广东的潮宏基等通过借壳、IPO等方式登陆资本市场之时,浙江本土的黄金珠宝品牌亦不甘人后。

  隐秘的珠宝大亨

  在此之前,并没有多少消费者意识到浙江本土珠宝企业的实力。

  一位行业内人士向《浙商》记者介绍:“浙江本土珠宝品牌这几年进步很大,但大部分浙江珠宝行业的老板仍很低调。”

  由于地缘的关系,许多珠宝行业的浙商起步与上海老凤祥有着天然的关系。“许多行业内的大佬原来是老凤祥的经销商,或是做老凤祥的贴牌。达到一定的资本积累后,他们慢慢有了自有品牌的意识,这才出来干的。”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牌珠宝。如今,这家位于绍兴的珠宝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铂金首饰生产商和零售商。25年前,经营搪瓷、饮料和砖瓦的虞阿五开始为老凤祥做贴牌加工;25年后,国内市场每售出5件铂金首饰,就有两件来自虞阿五的“明牌”。当年,不满足于为老凤祥贴牌生产的虞阿五之子虞兔良准备上马铂金项目时,提案曾被董事会否决。那时的虞阿五未必能料到,虞氏家族以铂金大佬之势杀出重围,成就一番珠光宝气。

  即使已经上市,虞阿五依旧保持着低调的风格。自明牌起步至今,这位珠宝行业的传奇大佬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地低调前行,很少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虞阿五并非孤例。另外一家浙江省内有名的珠宝企业近几年来品牌运营风生水起,实际控制人却鲜少有人得知。此人亦曾经是老凤祥最重要的经销商之一。

  明牌珠宝的上市更像是个信号,隐秘的珠宝大亨们逐渐浮出水面,发生在足球界的“得比”在浙江珠宝业内亦是常见。

  绍兴这个以鲁迅故里闻名于世的水乡城市氤氲着酒香,其纺织业亦令其插上腾飞之翅。鲜有人知,这个城市还潜伏着两大珠宝大家:明牌珠宝的虞氏家族与越王珠宝的陈氏家族。虞阿五借明牌珠宝身价倍增,而出身银楼世家的越王珠宝董事长陈宝芳则有一手传自父亲的金银焊接制作手艺,“陈氏银楼”在绍兴曾经赫赫有名。

  上演“同城竞技”的另外一个地区是杭州萧山,它同样拥有两大珠宝企业。航民百泰、曼卡龙虽然近在毗邻,两家珠宝企业行走的路径全然不同:航民百泰属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第141位)下属企业,其前身——杭州珠宝首饰公司曾是杭州本地仅有的一家产销一体的珠宝公司,如今,航民百泰已是浙江首屈一指的黄金饰品企业;而曼卡龙的老总孙松鹤则是“半路出家”,早年担任公务员的他因看好珠宝行业而决然下海,曼卡龙因其风格新颖的钻石珠宝首饰在年轻人中影响甚广。

  令人眼红的市场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我国珠宝市场销售总额约2450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仅网购销售就达约85亿元,同比增长120%。业内人士预计,2011年珠宝市场销售仍将大幅提升,网购销售预计约217亿元,同比增长将达155%。

  在浙江,金银珠宝行业的发展更令局外人眼红。5月9日,浙江省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线上企业实现金银珠宝类零售额28.9亿元,同比增长71.7%。有关人士介绍,自去年4月份以来,这一持续旺销之势从未停歇。

  庞大的市场需求令2010年成为珠宝企业不平凡的一年。除了明牌珠宝上市外,曼卡龙、越王珠宝、航民百泰、美地亚、百诚翡翠等品牌亦进入大规模圈地之战。杭州奢侈品集散中心杭州大厦面前的延安路一带俨然成为珠宝商们的战场:在这里,数十家本土品牌并肩接踵短兵相接——曼卡龙的销售人员一出门就能瞥见隔壁美地亚同行们的笑脸。

  以明牌为例,截至2010年末,网络已经铺设至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专柜和直营店达296家。大部分在业内崭露头角的品牌多半拥有数十家或百余家门店。除了抢占国内一二线的中高端市场之外,三四线城市亦成为他们比拼实力的战场。

  在产品方面,除了传统的黄金、白银、钻石等商品之外,玉石、翡翠亦在近年内成为热门商品,为产业增添了另外一分生机。

  与圈地运动呼应的是,不少投资机构对珠宝行业表示出了兴趣。一家以钻石、铂金为主营产品的企业负责人告诉《浙商》记者,仅2011年以来,短短半年间,就有不下5家投资业人士与其展开“亲密接触”。

  突破发展的瓶颈

  “现在最重要的并不是同行业内竞争,而在于如何战胜自己。”前述业内人士亦对浙江本土品牌的发展表示出担忧。

  事实上,与境外珠宝首饰企业相比,境内企业滞后的研发设计水平已是公认的软肋。在产品流行发展趋势、产品艺术、风格上,浙江企业同样受制于人。

  “很多品牌的产品设计雷同,造型和风格陈旧,没有品牌识别度。仅以‘谁店多、谁广告做的多’的低端比拼。可以这么说,虽然珠宝企业赚钱很多,但整个产业的发展阶段仍处于原生态,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和现代销售模式。”这一人士称。

  这一问题亦是业内共识,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对策以突破瓶颈。

  去年4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地区成立设计中心,选址就在杭州的南宋御街,其背后就有越王珠宝的身影。该协会副会长孙凤民介绍,除了有志于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外,也因为看好杭州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看中中国美院的人才培养基地,所以首次把“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首饰设计研发中心”开放到杭州越王珠宝,“以设计先行的理念,增强中国珠宝的国际竞争力。”

  模式创新则是很多企业选择的另一条道路,网络亦成为抢滩路径。浙江省内另一品牌亨瑞珠宝开始与口碑网展开合作,在网络上开展多项促销活动;美地亚则开起了网上商城,直接在官网上卖起钻石。

  还有不少大佬开始向产业上游挺进:寻找矿业资源成为他们投资的热点。

 

  吃出来的大生意

  加紧全国市场的布局,往产业链上下游拓展,这是今年上榜的食品餐饮类企业的普遍特征。跟风险性较高的房地产业和周期性较强的能源矿产和化工等行业相比,食品加工企业显然更稳定。

  文 │ 见习记者 胡  忻

  在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上,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小本经营”的餐饮消费类企业正在悄然成长。总部位于浙江嘉兴的五芳斋(2011浙商全国500强,第225位),过去一年保持了50%的速度增长,这家老企业继续上演传奇。小小奶茶卖了16亿元的香飘飘(第337位)2010年霸气十足。绍兴的古越龙山(第441位)在行业竞争中底气十足。而倚靠着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两岸咖啡(第271位)和澳门豆捞(第377位)企业则双双营收超十亿。      

  2010年,这些靠吃出来的“生意”做大的浙商企业冲入500强,为大消费的崛起提供了足够的例证。

  五芳斋的新疆界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在嘉兴的一些超市开始有五芳斋大米出售,闹市中还有一家名为“优米一家”的中式快餐连锁店林立左右。自浙商厉建平接手后,老字号五芳斋卖的早已不仅是粽子。

  2010年,五芳斋集团以52.7%的业绩增长实现营收28.3亿元,成为榜单中食品行业的增长之星。事实上,近几年五芳斋粽子的年销售额都在以30%-40%的速度递增。    

  五芳斋企划部徐炜告诉《浙商》记者,“目前除了西藏、台湾以外,五芳斋在其他省市都建立了销售网点。”

  藉着粽子的美名,厉建平开始在黑龙江五常地区建立了规模达到26万亩的稻谷生产基地。基地生产的大米除供应五芳斋的需要,还提供给一些酒厂和其他米制品企业。其后,五芳斋又陆续在西南的成都、华南的东莞等地建造生产基地。

  依靠中式快餐“优米一家”部署进军快餐连锁业,厉建平还瞄准潜力不小的团体订餐市场。而在早餐市场上,五芳斋在嘉兴已开拓早餐经营网点近500个。

  在销售终端上,五芳斋继续通过增设专卖连锁店和经销商的方式加速在全国市场的扩张。徐炜说,2010年五芳斋新开门店56家,在全国范围内的连锁专卖店和“优米一家”中式快餐店已经达到250家。自2009年开始,五芳斋还涉足电子商务销售,该业务板块的年营收高达3000万元。

  黄酒整合资源做大规模

  与白酒和红酒相比,黄酒作为浙江的特色和优势产业,总量、规模一直偏小,所以在古越龙山董事长傅建伟看来“做大规模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2010年,古越龙山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7%,净利润方面更是取得62.5%的增长。公司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公司加强促销力度之后销售收入相应增长以及与女儿红合并的增加。光去年一年,女儿红就为古越龙山创造了将近1000万元的净利润。

  通过收购“女儿红”,傅建伟整合了黄酒资源,实现了规模效应,也获得了突破性的增长。而纳入“古越龙山”经营体系之后的“女儿红”,借助古越龙山已有的全国市场渠道,开始从区域品牌变身全国性婚庆喜宴市场的主打产品,与“古越龙山”形成了两大主力品牌比翼齐飞的格局。未来,古越龙山还计划将收购、重组渗透到产业链的上下游,比如在农业基地与农户进行股份制合作。

  行业内的两大巨头整合之后,对剩下的两大黄酒企业金枫酒业和会稽山的威胁自是不小。但就目前来看,古越龙山在产品利润率和利润总额上仍比金枫酒业稍逊一筹。而通过强势的广告效应全力打造国粹黄酒的优质品牌概念,不知能否改善黄酒业利润率一直处于酒类行业低位的现状,也不知这样的增长又能持续多久?

  连锁餐饮快速扩张

  总部位于杭州的两岸咖啡发展态势曾盛极一时,由上海到广州,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分店遍布全国,总数超过了400家。浙商汪尧松的澳门豆捞从2005年开始,短短几年里,门店数目从30家发展到了近300家。对于这两家营收突破10亿元的企业来说,快速的连锁发展是他们荣登500强榜单的主要原因。

  澳门豆捞企划部唐一城说,去年澳门豆捞继续以30家门店的速度向外扩张,未来还将以每年新开50家门店的速度继续扩张,努力实现全国千家门店的扩张目标。

  在做大规模的同时,汪尧松开始走高端品牌路线,“餐饮业做大做强的规律是要从产业链中寻找利润”。去年,他收购了老字号品牌“徐同泰”,希望借此做一个原汁原味、真正高档的中餐品牌。围绕徐同泰这个平台,澳门豆捞正在生产自己的调味品:红酒和饮料。

  原本担心澳门豆捞的火锅特色而无法真正高档起来的汪尧松这回有了信心。他说澳门豆捞未来还将有更多自主品牌,而澳门豆捞和徐同泰两个餐饮品牌既是终端,也是延伸产业链最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两岸咖啡的战线倒是稍有收缩,去年新开直营店5家,加盟店30家。这个速度跟在得到高盛和华生资本投资之后每年新开10家直营店的速度相比放慢了不少。两岸咖啡企划部经理洪璇告诉《浙商》记者,这主要还是人手问题。

  尽管扩张放慢,去年两岸咖啡的营业收入依然保持了15%的增长,与行内增长率不相上下。洪璇说,走高端品牌路线的铁板烧对营业收入的贡献比较大。以杭州涌金店一店为例,去年光铁板烧这一块的销售额就增长了12%。自2003年,两岸咖啡开始了铁板烧、木之兰怀石料理等多项餐饮品牌的经营。到目前为止,两岸咖啡在杭州,重庆、武汉等地包括加盟店在内一共开出了12家铁板烧店。

  加紧全国市场的布局,往产业链上下游拓展,这是今年上榜的食品和餐饮类企业的普遍特征。尽管在500强榜单上,他们仍显得势单力薄,但正如厉建平所说过的,“跟风险性较高的房地产业和周期性较强的能源矿产和化工等行业相比,食品加工企业显然更稳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所以当一些房地产企业在政策调控下发展渐呈疲态之时,食品行业所属的大众消费品行业却普遍增长,气定神闲地走完了2010年,这也许就是“吃”的生意魅力所在。

 

  服装业盛开品牌之花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显示,入选榜单的13家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在2010年业绩均实现了稳步增长。炫人的数据背后,是服装企业的品牌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文 │ 本刊记者 金少策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显示,入选榜单的13家传统纺织服装企业在2010年业绩均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雅戈尔(SH.600177,第9位)总营收为334.8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2.2%;森马服饰(SZ.002563,第112位)更是以48.0%的增幅实现总营收62.9亿元,美邦服饰(SZ.002269,第90位)、步森(SZ.002569,第342位)、报喜鸟(SZ.002154,第385位)等知名企业2010年总营收都创出了历史新高,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局面。

  一组数据或许可以旁证这种增长性。截至4月底,浙江上市企业十大市值排行榜上,森马服饰(市值384.24亿元)、美邦服饰(市值291.45亿元)、雅戈尔(市值261.85亿元)分别列第4、8、9名。

  在此之前的百个交易日里,上证指数累计上涨6.8%,纺织服装板块指数走势更为强劲,同期累计上涨9.59%,跑赢大盘2.79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纺织服装行业的“景气度”是支撑该板块个股走强的原因。从全球范围看,服装业是纺织业中市场容量最大且增长可持续的子行业,在这个领域最容易产生巨头型的公司。

  炫人的数据

  相对于2010年75亿元营收和7.58亿元净利润,美邦服饰推出的2011年一季报给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惊喜。该公司一季报显示,净利润暴增1223%,净利润增长率跃居行业第一。

  美邦服饰董秘韩钟伟告诉《浙商》记者,随着公司产品竞争力的加强、渠道支持策略的推进和终端零售管理水平的提升,加盟渠道和直营渠道收入均持续增长,使得公司营业收入上涨46%;同时在直营渠道上产品竞争力的加强和结构性营销策略的推广,使得直营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

  服装业的“老大哥”雅戈尔集团在2010年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雅戈尔财报显示,2010年雅戈尔品牌服装业务实现收入60.99亿元,同比增9.05%;净利润7.05亿元,同比增93.36%,毛利率为37.39%,而内销业务的毛利率则高达62.85%,业务收入30.58亿元。

  雅戈尔董秘刘新宇表示,公司的业绩一直在稳步发展,今年雅戈尔将把重心转向内销,进一步将内外销收入的比例由5:5提高至7:5。保守预计2011年服装经营网点增加200家左右,预计雅戈尔未来三年纺织服装业务的净利润将保持每年30%的增长。

  在2010年服装业的“黑马”当属森马服饰。

  2008年-2010年,森马服饰营业收入分别为33.23亿元、42.5亿元和62.87亿元,年均以30%~50%的速度增长。相比而言,虽然雅戈尔在2010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45.14亿元,在服装类企业中仍然名列榜首。但是其品牌服装的营业收入只有60.99亿元,已经低于森马服饰,且增长速度只有9.05%,同样远低于森马服饰。

  刚刚上市的步森服饰业绩增幅也不容忽视。近三年来,该公司业绩稳步提升。其中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4.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3亿元,增长21.33%;净利润从2008年的2765.52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4215.82万元,增长52.44%。

  良好的业绩支撑着市场的信心,中金公司在4月中旬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服装板块2011年一季报营收增幅平均可达40%左右。2011年,服饰企业订单饱满,美邦和森马订单同比增速将分别达40%和60%。

  品牌成为发展主动力

  事实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曾深深刺痛了浙江的服装企业,使他们意识到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

  “我们在俄罗斯做批发市场,”步森服饰常务副总经理吴永杰告诉《浙商》记者,“我们就像在国内建设品牌一样,在国外不断投入建设自己的品牌。”

  而在2008-2010年间,森马服饰分别开发出各式新产品3535款、3697款、3816款,以便于产品在国外的品牌建设。

  “历史经验表明,先发企业总是把价值最低端的部分转移,而把高附加值的品牌创意、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商品运输、产品零售等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中。欧美企业是如此,中国服装企业也必须如此。”浙江省服装协会副会长韩礼成说。

  温州许多服装企业,自开创之日起便走了一条与传统的服饰生产销售模式不一样的道路——虚拟经营模式,即以外包生产、直营和特许加盟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进行品牌休闲服装的生产和销售。2010年,美邦服饰的门店净增加796家,至3659家,门店的快速扩张,直接推动了企业的高增长与高盈利。

  在雅戈尔,一直以来的单一品牌形象,也正在为多元化的品牌细化所代替。汉麻世家、GY等品牌的推出,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略显刻板的大一统观感。2010年雅戈尔新研制的全棉及CVC装衬新品衬衫全面取代VP 衬衫,DP 衬衫在内销衬衫的产销量占比已超过40%。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和结构优化,公司内销衬衫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65%,毛利率达到66.36%。

  资本市场助力企业成长

  2011年是森马成立15周年和旗下童装品牌巴拉巴拉上市10周年特殊年份。森马服饰董事长邱光和给森马全体员工奉上一份超级贺礼:3月11日,森马服饰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邱光和随后成为2011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上榜人,邱光和家族以350.6亿元财富排名第6。而去年邱的排名则是239位,身家仅38亿元。

  从38亿元到350.6亿元,让邱光和的名次前推233名的动力来自于资本市场。同样的奇迹也曾在报喜鸟董事长吴志泽、美邦服饰董事长周成建身上上演。早在2007年报喜鸟上市时,吴志泽个人资产便在上市首日飙升至14多亿元;而在2008年,美邦服饰上市后,掌门人周成建身家更达到了161.4亿元,一度成为2008年胡润百富榜的浙江首富。

  吴志泽曾经表示,上市使报喜鸟知名度得到迅速提高,而且公司在对外交往中得到明显便利,如在购买、选择店面、采购原材料等方面,都有了相对优势。“上市对公司的品牌形象重要到什么程度?”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浙商》采访时说,“那就是品牌的身份证。”

  “半年前我们对全国60多家最优秀的服装企业做了调查,其中已上市的占两成;剩余的八成企业中,有六成已经准备在2012年之前IPO,首选地点依序为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和美国。”杜钰洲如是表示。

  在2010胡润品牌榜上,“森马”以品牌价值32亿元、占市值比例29%的成绩居第84位。周成建也曾对外表示:“美邦估值161亿元中仅2亿元是固定资产,更多的是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估值。”

  此外,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过程,上市企业能较快完成自有产业的升级,形成竞争优势。如果走这条路的上市企业数量增加,还能提升国内整个服装产业的竞争力。

  通过这些企业上市后的变化不难发现,除了融资需求,上市还可以让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各方面管理得到规范。

 

  老外贸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很多外贸企业还在为出口不力、利润萎缩而纠结时,浙商外贸企业却开始内外并举,在通过渠道和品牌建设拓展内需市场的同时,由传统出口型企业转型为新型的国际化企业。

  文 │ 见习记者 熊海鸥

  “这是我第36次参加广交会了。”5月6日晚间,新秀集团有限公司(第356位)董事长施纪鸿从广交会飞到浙江杭州,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新秀箱包是本届广交会战略合作伙伴中唯一的轻工消费品企业,其他战略伙伴都是广本、宝马等汽车、家电大佬。”2010年企业营收增速70.1%,也显示出这个箱包企业的发展势头。

  事实上,过去一年,一批浙江外贸企业收获颇丰。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显示,数十家外贸企业营收大幅增长:得力集团有限公司(第149位)2010年营收46.7亿元,增长52.7%;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422位)、浙江海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第314位)、广博集团(第155位)、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第113位)年营业额增速分别为22.4%、19.9%、12.5%、12.2%……这些传统的外贸企业内外并举,闯出了一条持续增长之路。

  内拓渠道

  一座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平湖国际箱包城”将在浙江嘉兴平湖拔地而起。施纪鸿对《浙商》记者说,该项目投资15亿元,目标是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专业的箱包综合体,整合平湖乃至全国箱包行业资源;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帮助本地制造企业低成本地转入商贸和品牌运营,避免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破产。

  自2008年开始,新秀集团就尝试各种零售终端建设,包括百货、专卖店、专业市场等。目前以连锁专卖店为主,公司规划5年内开出5000家品牌集成的连锁专卖店。

  渠道为王已成为浙江外贸企业的普遍共识。在中国文具之都宁波,一批文具外贸企业开拓内销渠道的步伐加速。除了进入商超连锁渠道,广博集团主动整合文具批发、零售商,打造一张大型文具连锁网络,其经销商超过500多个。得力集团则以自建渠道为主,2008年底启动了“植根中国、千城万店”的营销计划,目前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多个城市。

  外贸企业还搭上网购营销快车,与网上商场合作或者自建网上商城打入国内市场。2010年4月,得力集团牵手电脑商城网,在网络上开出首家官方授权直营店。

  对此,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李丙羊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贸企业利用经销商加直营店的模式“跑马圈地”,可以快速拓展国内渠道。

  品牌利器

  “芭比娃娃中国制造,价格1美金,利润1美分,美国沃尔玛卖9.99美元,利润3.6美元。”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制造在中国,但研发设计及原材料采购等都在美国,中国制造业创造的附加值最低。中国企业想要生存壮大,必须拿回定价权。

  数据显示,我国外贸企业九成没有自主品牌,多是廉价代工企业。2010年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仅1.47%。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节节攀升,外贸形势日益严峻,外贸企业在内需市场的所为甚至关乎到企业生死。那么,如何在国内市场不走外贸贴牌生产加工的老路?

  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第109届广交会期间表示,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就等于拥有占领市场的“利器”。

  “外贸企业的最大优势是研发设计、品质管理能力以及物流体系,一旦拥有自主品牌,就可以获取较高利润。”施记鸿告诉《浙商》记者,新秀集团在品牌建设上一直具有前瞻性,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品牌推广和宣传。公司在2008-2010年连续三年成为博鳌论坛唯一指定箱包礼品、2010年成为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商。

  而贝发集团2006年就成为北京奥运会文具类商品独家供应商,推出了老北京、鸟巢等系列化的奥运笔。自奥运“福娃”贝发笔上柜以来,贝发笔的国内知名度从3%升至15%以上,其国内品牌化路径已经很清晰。

  内外并举

  “你能相信吗?美国小布什都在使用我们品牌的箱包,博鳌论坛开过之后,参会人员还专门到嘉兴点名要新秀集团的箱包。”施纪鸿向《浙商》记者透露。

  目前新秀集团内外贸的比例是3:7,拥有6个差异化的品牌。在施纪鸿心目中,通过国际化并购打造多元化品牌联合舰队,是公司发展重要战略。“品牌联合舰队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贸易都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收购一些国际品牌来提高附加值,让分销商觉得跟你合作就等于跟国际品牌合作,再把民族品牌打包一起跟进去,这样民族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就比较顺畅。国内市场也是如此,同行业品牌进入零售终端比较容易遭受驱逐,但利用手上掌握着的国际品牌打进国内零售终端,就有了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增强了整个品牌舰队在终端的话语权。”

  谈话间,施纪鸿接到一条短信。“我的朋友正推荐一个法国品牌,打算出售给我们。” 施纪鸿告诉《浙商》记者,先前购买的美国顶级户外运动品牌Hobie(霍比)成效很好,随着品牌地位的提升,新秀集团也获得了国外同行的尊重,在国内市场也比较有竞争力。“10年后,我们的民族品牌性价比肯定会提升上去。”

  李丙羊认为,目前一批外贸企业正处于由传统出口型企业转向国际化企业的过渡期,经历国际补贴国内、品牌出口世界的过程。“无论是品牌还是渠道建设,都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必经之路。

 

  温州鞋业追晋江

  温州与晋江同为“中国鞋都”,但内向型的晋江鞋业在品牌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超过先行者温州。

  文 │ 本刊记者 金少策

  “那时候有一个温州来的嘉宾,给晋江的企业讲述温州鞋如何昂首阔步行走市场,温州鞋如何具有产业优势等内容。”1999年,浙江温州人章锦纬在福建晋江开办了彩印工厂,就近供应晋江制鞋企业。那一年,首届晋江鞋博会(现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开幕,章锦纬作为为数不多的外地人在会场里“摆摊”。当时,没有多少人能够预见,晋江鞋革产业发展的新纪元就此开始。让章锦纬更没想到的是,2010年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期间,已经成为晋江市工商联温州商会会长的他,竟然接待了20多位来晋江“取经”的温州鞋革企业老板。

  两极分化的温州鞋业

  鞋革,是温州经济血脉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然而,有着“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却在2010年上演了一系列“两极分化”的剧幕。

  当地传闻,2010年,温州鞋企关闭、转产近70余家,5年来,温州鞋企总数消减2000余个。在消失的企业中,除了倒闭和转产的,还有很大一部分选择了外迁。

  瓯北是温州的工业重镇,从温州出发,一路上除了高楼林立,还有一块块光鲜的户外广告牌以及各类厂区的巨幅招牌,奥康、红蜻蜓、康奈等当地鞋业巨头的身影闪烁其间。在瓯北镇镇政府门前的转盘桥口,有八个“走南北路,穿南北鞋”的红漆大字,因历时久远而显得斑驳。

  “南北鞋业”,一个很容易联想到经营者野心的企业,正是温州数千家小规模鞋企的代表之一,如今已被市场无情吞没。

  一位业内人士说,竞争激烈,劳动成本提升,原材料涨价,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鞋企便面临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因此小型鞋企大量“消亡”并不意外。

  “市场优胜劣汰很正常,这对整体行业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对《浙商》记者评述着这种变化。她认为,温州鞋革行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记录着这一变化。

  榜单中,温州5家鞋企入选,新增了一家金帝鞋业。排名座次为:奥康、红蜻蜓、康奈、巨一、金帝分别以50亿元、30亿元、26亿元、35.9亿元、10.1亿元列第139名、216名、233名、183名、432名。

  2011浙商全国500强榜单中,5家鞋企营业收入总额都较上年有明显增幅,其中红蜻蜓鞋业以54.6%的营收年增幅列子榜单增速TOP100榜第84名,其在总榜单的排名也较上年上升71位;巨一鞋业和康奈鞋业也分别依靠15.4%和16.6%的营收年增幅,把自己的排名分别拉升了39位和12位。

  温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温州770家较大规模的鞋企完成了生产总值百亿元,产量2亿双,同比增长11.5%

  晋江后来居上

  在晋江20多年的章锦纬见证了晋江制鞋业的成长和兴盛。

  目前,晋江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和世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地现有鞋类生产企业3016家,年产鞋9.5亿双、皮革总产量10亿英尺,2010年实现鞋类行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运动、旅游鞋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

  “全球平均每12个人就拥有一双晋江鞋。”章锦纬告诉《浙商》记者,晋江鞋业拥有12家上市公司和26家上市后备企业,全市鞋业企业累计拥有31枚中国驰名商标、9件中国名牌产品、36件国家免检产品,“国字号”品牌总数占全国运动鞋行业的一半以上。

  制鞋和服饰产业已经成了晋江人新的支柱产业。而当2008年的经济主题变成原材料涨价、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时候,他们则乐观地将其视为“中国制造”的一次“炼狱”。

  “晋江制鞋行业中的几家龙头企业,目前都集中在国内市场,这种内向型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整个产业链不会受到国外经济环境的过多影响。”鸿星尔克副总裁吴荣照说,晋江很多制鞋企业都把战场设在国内,从原材料到成品都可以在本地生产和供应,从而形成了一个“产业闭环”。

  这种不同的产业定位,使得晋江和温州成为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鞋都”。

  鸿星尔克是晋江最早上市的制鞋企业,之后,同属晋江系的安踏和特步也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尽管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典型的家族企业背景,但现在无论是在引进职业经理人,还是借鉴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知名企业的先进经验,都展现了极强的开放性。

  当然,在与晋江的PK中,温州鞋的自信还没有失去。

  2010年12月,晋江市组成了由晋江市副市长吴清滨任团长、包括晋江规模企业负责人、高管及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在内50余人的强大阵容,赴温州实地考察了奥康、红蜻蜓等企业,向他们学习精益管理方面的经验。

  吴清滨在接受温州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晋江与温州同为中国鞋都,但两地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反而逐年在互补映衬。温州主要以生产皮鞋为主,外销较多;晋江则主要生产休闲旅游鞋,内销为主。晋江和温州作为中国两大鞋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都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品牌阵容,在鞋业发展中有很多方面可互相学习借鉴。

  知耻而后勇

  温州的鞋企已在努力追赶,行业的“带头大哥”们仍存几分自信。奥康、康奈、红蜻蜓等温州鞋业大佬们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奥康的管理层表示,公司当前已完成了2011年首三季的订货活动,订单升幅达50%。“走内需市场是对的。”这位负责人向《浙商》记者表示,国内鞋业市场正处于增长阶段,而境外市场由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已开始萎缩,温州鞋如果和晋江鞋一样差异化经营以内需为主,便无外贸问题的困扰。

  这位负责人认为,今年国内市场迅速成长,消费者要求高,比较注重品牌,高附加值和品牌价值的企业将受青睐。

  另一方面,温州鞋企通过生产基地转移降低成本。奥康集团在重庆璧山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2600亩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与此同时,红蜻蜓鞋业也注资2亿元人民币,在铜梁打造西部鞋业基地。

  在拓展内需的同时,温州鞋业也没有忘记赖以起家的外贸,但是,现在的外贸已经是更高层次的做法。

  “中国制鞋业虽然产量占了世界的51%,但却没有一个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中国鞋企必须走出去。”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说。

  2001年1月,康奈第一家海外专卖店在法国巴黎开业,这是中国鞋类品牌在国外开设的首家专卖店。同时,经商务部批准,康奈牵头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组建了投资20亿元的中国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去年,合作区实现销售1.58亿美元、税金2780万美元,成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第一纳税大户。

  谢榕芳也认为,温州鞋业可借机大洗牌,突出大品牌,政府能够进一步扶强汰弱。“应培育大品牌,占领国际市场。很多企业还是委托外贸出口,仅赚取加工费,对外主动性不够。其实,对品牌企业来说,境外利润比境内大。”

  事实上,2010年年底,温州市政府已着手推进温州鞋革行业转型升级工作,不久前出台的《温州市鞋革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将重新定位温州鞋革行业发展方向,朝产业链优化整合。

 

  百力达:“增长王”的秘密

  “我手上一个手提包的太阳能电池片,它的利润就超过上千吨水泥的利润。”昔日的水泥老板卫松根兴奋地说。    

  文 │ 本刊记者 倪轶容

  总部位于浙江嘉兴的百力达太阳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力达)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11.1亿元,净利润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133%和5690%。百力达成为2011浙商全国500强的营收“增长王”。在这一串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一个转型做太阳能企业的艰辛历程。

  彻底转行

  2007年初,一个消息不胫而走:浙江嘉兴市水泥行业的龙头老大,浙江申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易主了。接着,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出现了:原申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当家人”卫松根,带着原班人马杀入了从未涉足过的太阳能行业。

  对于这被当地人冠以“二拍惊奇”的事件,卫松根却显得很淡定:“水泥行业是高能耗的产业,长三角地区日益严苛的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行业生存压力很大。”反复斟酌之后,在水泥行业摸爬滚打了30余年的卫松根决定退出水泥行业转向太阳能。

  “许多人并不看好,”卫松根在接受《浙商》记者采访时说,“他们认为我这个门外汉,不可能在这一新兴行业取得成功,有人甚至认为我是‘瞎折腾’。”

  卫松根带着董事们辗转全国各地考察,最终选定了光伏产业链条中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高、能耗较小、产品附加值高的中间环节——生产太阳能电池片。

  但在当时,光伏产业中利润最高的是前道环节——硅片生产,而且投入相对较低。董事会有人提出,转型是摸着石子过河,不如就投资生产硅片,这样投资少、风险低而且即期收入高。

  “我没有同意,”卫松根说,“门槛越低意味着越容易被模仿,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竞争力越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硅片生产能耗大,与国家提倡的节能降耗转型路径相背离。“既然要投,就要选门槛和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环节。”

  一波三折

  2008年投产的百力达可谓生不逢时,正欲施展拳脚,却遭遇了金融危机。

  作为光伏产业的新生儿,百力达却因为起点高,使用的全部是德国进口的国际最先进设备,并在金融危机中“闭关修练”不断研发新技术,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赢得了先机。

  “对于太阳能产业的中间环节来说,电池片的能效转化率是技术含量最高的,转化率的高低,最能分辨出企业的实力。” 百力达董秘赵卓琳表示,和很多为国外做“代工”的太阳能企业不同,百力达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通过与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合作,2009年百力达的电池片效能转换率就达到了17%,2010年更是达到了18%,目前正在向国际最高标准20%迈进。

  2009年6月,光伏产业触底反弹,百力达的订单量明显回升。卫松根当机立断,招员工、扩生产。次月,生产线从一天8小时变成24小时满负荷运转。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转暖,各国政府大力推广太阳能政策的拉动效应渐显,国内外太阳能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从2009年到2010年期间,全球的太阳能产业规模扩大了100%。”借着东风,百利达也进一步扩大产生规模。目前,百力达投产的生产线达到了16条,年产量达到600兆瓦,生产规模位列全国前茅。 

  今年3月,日本地震导致核泄漏事故之后,太阳能产业更是获得了新的生机。“对于核电安全性的担忧,让更多的人选择了太阳能这种安全的清洁能源。”赵卓琳表示,整个行业的向好,必将带来百力达的又一次机遇。

  上市之梦

  2010年12月,国内创投业大腕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向百力达伸出了橄榄枝。赵卓琳明确表示,上市已经进入了百力达的日程表,而深创投的加盟,是很重要的事件。“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有资本运作的经验。”

  虽然卫松根表示尚不便对外说明IPO预期募集资金的数量,但很显然,一旦上市后,其资本金将得到进一步充实。百力达将可以进行第五期的生产线建设,并扩大电池片厂的产能。同时,对于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我现在一个手提包的太阳能电池片,利润就超过上千吨水泥的利润。”昔日的“水泥老大”卫松根这样兴奋地表述。

 

  九川科技的成长捷径

  与许多中小企业走低端的成长路线不同,九川科技一直试图占领高端市场,避免企业技术的空心化。

  文 │ 见习记者 熊海鸥

  大而不强、产业空心化是中国制造业绕不开的两道难题。然而,后起之秀九川(浙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川科技,2011浙商全国500强营收增速TOP100第9位)却走出了一条高增长、高利润之路。

  2010年,九川科技营业收入和利润实现跨越式增长。其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7.3亿元一跃至2010年的20.2亿元,增幅达到177.5%;净利润1.37亿元,较2009年增长191.5%。远高于浙江省2010年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营业务30.5%和利润总额42.1%的增速。

  研发上舍得投入

  “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位于中高端差异化路线,有利于第一时间抢占行业制高点。”九川(浙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郑东臣说。

  制造行业产品品质是根本,不断地研发出高科技新品至关重要。九川科技开发新产品的速度一直走在市场前端,仅去年一年就开发出数控机床、电磁线等11项新产品。公司每年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吸收最新行业研究成果,掌握核心技术,避免了高端产业空心化尴尬。

  “2010年公司科研方面投资力度最大,还从韩国购买了一套最先进的变压器和电磁线加工设备。”不过让郑东臣印象最深的是公司新开发的用于制造输配电技术的绿色能源项目,运用这一技术,制造出来的输配电器比普通的输配电产品利润高出一倍,当时恰逢国家推出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产品利润很高,生产的企业又不多,快速在长三角和西北地区赢得了市场先机。”

  大规模研发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很多中小企业因融资困难不得已在创业之初走低端路线。而九川科技创业之初,就设定了自己的高标准目标,避免走低端路线。

  多条腿走路

  2010年中国制造业回暖,如何抓住这轮市场机遇,九川科技在销售模式上进行了变革。公司销售从以往的单兵作战,改成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以大区和事业部为单位的代理商模式和直销模式,并加大直销力度,更好地掌控售后服务,提升利润空间。

  如今,九川科技已成为专业生产高低压电器、电力变压器、高低压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线电缆、高新材料、谐波治理及无功补偿装置的高新科技企业。对于下一步目标,九川科技董事长胡志乐有着自己的考虑,那就是短期内实现产值销售翻番,快速挺进西北、西南、华南、东北市场,把九川科技从长三角区域型企业打造成全国大型企业。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