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总编手记:无法梳理的逻辑

2011年06月10日 16:50 来源:《浙商》

  自今年赴美旅游签证开放以来,去美国的中国人激增。我们也是赶上了这股热潮,据此次“浙商新产业考察团”的美方导游介绍,他今年休息时间加起来还不足一个星期。“赴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美国还没有准备好呢。”

  去美国,购物是少不了的环节。然而,由此生发的感叹也特别多。

  大多数国人首先会买所谓的保健品。以前只有深海鱼油、西洋参之类美国特产,如今你走进华侨开的专卖店,发现品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什么美容的、保健的甚至用于治疗疾病的都有,这让笔者生疑:美国人不太可能相信这名目繁多的所谓保健品,这些产品似乎专门针对中国人开发的。这些产品真的有效吗?真的通过了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批?太值得怀疑了。可没有人去较真,回国总得带点礼品啊。这是如今美国保健品专卖店日益红火的原因。随行有人私下说,这些保健品不少是中国国内加工后出口到美国的。又是“出口转内销”!a

  品牌商品是大家购买的另一个目标。在离加州不远的沙漠中地带有一家奥特莱斯,购买COACH包包的人挤得满满的,付款都要排长队,大多数都是中国人。“便宜啊,与国内价格差一半。”有人在说。包括鞋包、服装、手表、珠宝等在内的顶级品牌产品,少不了成为浙商此行的热购对象。然而,让大家不解的是,同样品牌产品国内也有,可价格却高出很多;尤其这当中多数更是中国加工的,只在国外贴了个牌子!无论从发达程度还是总体购买能力,我们居民的生活条件还无法跟美国比,可国内许多商品的价格竟然比美国高很多,这是什么逻辑?市场规律还是人为因素?

  其实,进口税只是一个因素。最近,央视财经对中国物流顽症进行聚焦曝光,流通领域的痼疾无疑是推高商品价格的一大元凶。同样是一家跨国超市,在国外就没有收那么多的商品进场费,偏偏在中国,它要收这样那样的费用。原因何在?谁怂恿它并带动国内的超市纷纷效仿?央视调查,不包括物流环节,仅商场就要拿走销售额的30多个点。

  笔者多年前曾持续关注工与商的不平衡、不平等,本以为商业发达、充分竞争之后,工与商的关系会更趋向合理,百姓也可从中得利。但随着商业领域集中度提高,商业大企业形成,这种不平衡、不平等反而更加剧了,工业企业面对越来越强势的流通渠道商更没有发言权了。渠道商的过度强势,不仅多占了制造企业的利润,不利于实业的发展,更人为推高了商品的价格。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变。我们看到,商务部有关人士已指出其“不合理”,但也仅表态而已。

  一年一度的浙商全国500强榜单又出炉了。上榜企业20%的营收平均增长率以及进入门槛的不断提升(从去年的6.5亿元到今年的7.1亿元),都说明过去一年全国浙商企业的强劲增长动力,也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与潜力;当然也佐证着“强者恒强”的道理——规模企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一般中小企业(见本期封面报道《2011浙商全国500强》)。

  一个地方的活力要靠中小企业,但一个地方的实力要靠大企业。与日本大企业相比,浙商企业输出了什么?只是传播了创业创新精神而已,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品牌有多少?浙商企业驶入了“壮大”期,但要真正做大做强,还任重道远。“十二五”开局之年,便遇上汹涌的“电荒”,对浙江大本营浙商而言,已是当头一棒。据说明后年“电荒”还将加剧。发展环境之困是最让人担忧的(见本期P44《致命的“电荒”》)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浙商》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