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后发企业的创新之道

2011年06月13日 17:05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清华管理评论》封面图。 《清华管理评论》封面图。

  在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形成了两种较为普遍的创新模式:阶段跳跃式和路径创造式。我国后发企业的二次创新是一种新的模式。

  文/吴晓波   窦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最早是以技术的引进模仿为起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的提升和创新。令人惊讶的是,原本在国外早已成熟且投入商业化运作的技术,经过中国企业的融会贯通后,居然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市场绩效。

  有人认为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劳动力、原料等低成本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本土企业都有如此优异的表现。一些本土企业引进、模仿相同的技术,在相同的市场上,却不堪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而破产。

  商业上成功的中国企业在引进模仿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本土资源,对技术进行了二次开发和创新,从而形成了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一、后发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后发企业所采用的核心技术都是已经被市场接受的成熟的先进技术。主流市场接受的产品设计基本定型,用户群也对产品有了相当的接受程度。后发企业在主导设计形成之后进入市场,将不得不模仿或引进主导设计确立的产品架构及其相关技术,其创新的余地大大受限于已有技术范式,只能逐步聚焦于流程改进。

  后发企业的优势在于:由于后发企业可以进行模仿和学习,借鉴已有研发经验和成熟技术,所以,后发企业能够用更短的学习时间,获得更多的技术经验。此外,后发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前期研发经费和初期市场开发费用,产品成本具有更大优势。

  后发企业的劣势在于:由于先发企业已经占领了市场,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后发企业存在顾客转换成本和基于信任的交易成本,很难夺取市场份额。

  后发企业通过技术模仿获取后发优势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包括潜在吸收能力和显性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是对技术信息的获取能力,显性吸收能力是将技术进行商业化的能力。企业对产品的技术独占性是相对的,随着模仿者对产品技术进行二次研发和创新,技术优势也会逐渐向后发企业倾斜。

  二、什么是辅助技术?

  一件产品从核心技术到最终顾客之间,还需要辅助技术、制造流程、销售服务等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当产品的主导设计锁定后,还需要对产品进行小改进及流程创新。后发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就需要对产品的应用技术和工艺做更多改进。这就需要利用到辅助技术。辅助技术是核心技术商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非核心技术。

  先发企业不会对辅助技术的重要性视而不见。为了确保创新的独占性,他们会依靠核心技术授权许可等合约分享辅助技术以取得创新收益。对后发企业而言,就需要从辅助技术中选取资源并加以培育,形成专利壁垒;同时外购部分核心知识和其他非资源性的辅助资产,形成多方合作。如果后发企业拥有适应不同技术范式的通用型辅助技术,即使其新技术水平逊于先发企业,也可以利用一个通用型辅助技术来控制多个新技术的商业化过程。这将大大降低后发企业的技术成本,取得市场优势。

  三、后发企业如何进行技术追赶与创新?

  在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形成了两种较为普遍的创新模式:阶段跳跃式和路径创造式。

  阶段跳跃式一般发生在技术发展前景较为明朗,技术演化轨迹相对容易预测的情况下。此时技术轨迹在演化中虽然发生了跳跃,但仅仅是跳跃到同一模式的更高阶段。

  在路径创造式中,技术跟随者一般是在通过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后,基于某种新技术的引入融合或者由于制造、销售等方面的新要求,自主创造出一条新的技术轨迹,而这一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技术呈现竞争关系。

  阶段跳跃式是对核心技术的追赶,而路径创造式则是基于辅助技术的创新。

  此外,我国后发企业的二次创新是一种新的模式。二次创新是在引进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沿着一定技术轨迹发展的技术创新。

  在二次创新演化的过程中,后发企业将经历复制性模仿、创造性模仿、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这四类技术学习模式。其中,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是最为关键的学习模式。

  二次创新是一个持续的演化过程。在此期间,企业需要学会如何在创新的探索和利用之间进行平衡,过分追求技术探索或过分追求技术利用都不利于长期创新的成效。“探索”对拓展技术的广度和新颖度有益;而“利用”则对加强技术的深度和效率有益。

  先发企业的技术探索和利用都是以核心技术为知识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企业既要对核心技术进行探索利用,也要对辅助技术、制造服务管理、渠道等相关知识、能力进行探索利用。但无论先发还是后发企业,都面临着辅助技术的战略决策问题。因为随着技术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以一定的时间节奏进行战略变革。

  四、中兴通讯的二次创新模式

  中兴通讯是典型的后发企业,其创新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技术模仿引进、产品改进创新和核心技术创新(如表格所示)。这三个阶段之间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差异较大,中兴通讯将其战略、组织变革与环境变化相匹配。

  1. 技术模仿引进阶段:核心技术与辅助技术利用

  在技术引进模仿阶段,程控交换机技术正在全面替代模拟技术,中兴通讯采取交换机国产化的战略,开发出了交换机产品,从国内低端市场开始逐步进入。

  交换机核心技术引进与仿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兴通讯主要对香港当地使用的交换机进行仿制,利用国外已有的成熟技术架构,把部分元器件替换为国产的元器件,实现国产化。之后,中兴与北京邮电学院合作,在仿制韩国样机的基础上,于1989年研制出了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用户机ZX-500,中兴通讯开始形成利用成熟核心技术开发产品的能力。

  集成中国农话设备的相关辅助技术。中兴通讯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与市场结合的能力。当时我国的电信系统分为城市电话和农村电话,市话和农话所采用的设备制式不同(存在多个不同国家的接口标准),如何使接口互联成为一大难题。中兴觉察到这一市场缺口,及时开发出了适合中国农村电话网的产品ZX500-A。该产品具有针对不同制式的多个中继接口,且性价比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技术利用行为:在掌握了交换机产品的相关知识后,对农村电话设备及其接口进行改造,形成自己的产品。

  2. 产品改进创新阶段:辅助技术探索

  在产品改进和创新阶段,通信技术从固网向移动发展,中兴采取了产品多元化战略,同时涉足移动通讯系统设备、通讯终端、光通讯设备等多个领域。

  围绕交换机核心技术进行的辅助技术探索(产品延伸)。1996年11月,中兴与湖南岳阳C3局签订合同,目标市场由农话向本地网、市话网转变。1998年,ZXJ10在市话和本地网上的全年销售超过500万线,市场份额达到20%;接入网产品ZXA10迅速成长为第二大产品线,1998年接入网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同时,移动、传输等产品也相继快速成长。这些转变表明,在利用成熟核心技术(交换机)的条件下,通过探索适当的辅助技术(如市话网相关技术,接入、传输相关技术等),就能够控制与交换机配套使用的整个产品系列。

  围绕移动通信核心标准的辅助技术探索(移动通信设备开发)。中兴通讯从1995年开始对CDMA移动通讯技术进行跟踪。在利用国外移动通讯标准及其核心技术架构的基础上,中兴在一些辅助技术上取得了进展。使得中兴能够开发出多种不同标准下的移动通讯设备。在国内市场,中兴通讯2001年与中国联通签订了全国10个省份的CDMA网络设备采购合同。同时,中兴通讯的设备也适应了国外市场的要求,陆续启动了阿尔及利亚、科威特、越南、印度等国的CDMA网络建设,全球应用超过2000万线。中兴通讯也成为全球极少数在GSM、CDMA、PHS三大制式上同时进行研发、生产的终端厂商之一。将PHS(小灵通业务依托的技术)成功商用就是一种颠覆式的辅助技术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通讯设备的核心技术(例如技术标准,系统架构,核心处理芯片等)仍然没有掌握在中兴手中,但是在通讯设备的开发过程中,仍然需要大量的辅助技术才能形成质量可靠、性价比优良的产品。

  3. 核心技术创新阶段:核心技术探索

  在核心技术创新阶段,中兴从2G技术向3G技术迈进,实现了部分技术标准的突破。

  基于系统架构设计的核心技术探索。2005年以后,中兴开始了通讯系统架构技术的探索,在数字集群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数字集群是一种专用的通讯系统架构(例如公司内通讯指挥等),如基于CDMA2000技术的GoTa数字集群系统。

  基于核心标准制定的核心技术探索。跟在别人后面,完全依附于别人,很难做大。标准意味着主动权。2003年3月,由中兴通讯提交的三项光传送网提案在ITU-T SG15第四次会议上被直接采纳。同年12月的第五次全会上,中兴通讯获得ITU-T新标准的起草权,并获得一个编辑者席位,这是中国企业在光通信领域首次牵头起草国际主流标准。

  在3G技术方面,中兴通讯在核心标准制定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个主要技术标准方面都具备了商用能力,尤其在我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TD-SCDMA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拥有TD-SCDMA标准起草权。

  基于联盟合作的辅助技术利用。GoTa集群的成功主要是靠联盟推动的产业化。作为GoTa技术的创立公司,中兴通讯以开放的态度积极与业界相关者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化发展。在系统产业化方面,中兴通讯与北电、赛格等系统设备制造商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进行技术开发和市场合作。中兴通讯也同时与多家终端制造商合作,共同推动GoTa集群终端的发展,实现终端产品的多家供货及终端产品系列化。目前已经推出近10款GoTa集群终端,价格从五六百元到2000元,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全系列。

  4. 中兴通讯的二次创新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中兴通讯的发展是典型的二次创新演化模型。

  在技术模仿引进阶段,中兴通讯引进成熟核心技术,模仿吸收,并加入现有辅助技术,使程控交换机顺利国产化,在农话网等本地市场得到应用。

  在产品改进阶段,中兴通讯跟踪多种新兴移动通讯标准,研发并控制了不同通信标准的系统和终端设备的辅助技术,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裂变式创新。

  在核心技术创新阶段,中兴对数字集群系统和3G通讯标准进行了核心技术探索,并融合利用了企业内与合作伙伴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能力。

  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窦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