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3日 22:51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
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是将技术创新当作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市场紧密结合,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企业要树立恰当的技术观。
文/周路明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创新资源是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创新资源在某个地区的大量聚集必然导致经济系统大规模创新活动的发生。但笔者对深圳这个案例的观察颠覆了上述观点。深圳建市之初,创新资源与其他城市相比近乎于“赤贫”,谁都不会把这个城市的定位与自主创新联系起来。在对深圳的研究中发现,这个地区自主创新显示出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路径特征,正是这种路径特征使得它成功避开了国内传统路径的弊端,实现了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面跃升。深圳的实践使我们意识到,在中国的国情条件下,有效推动创新的关键环节在于路径和方法,用正确的方式做事比领导重视和资源的投入更重要。
一、关于两种典型的创新路径
从国内外创新实践来看,存在着两种典型的自主创新路径。
第一种路径:实践的动力来源于创新链的上游,从大学、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为起点,通过实验室成果向应用环节的逐步演进来拉动创新活动,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这种路径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向性,美国硅谷建立在斯坦福大学科研基础上的高技术孵化模式是这种路径的典型代表。我国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基本上采用了这样一种模式,通常称之为“成果转化”。在这种路径下,政府集中财力在创新链的上游布局,并试图通过各种“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实现实验室成果的产业化。
第二种路径:创新活动的起点在企业,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形成对技术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向创新链的上游传递,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实现创新的目标,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向性特征。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路径模式会有差异。发达国家两种路径都有,相互交织。在技术稳定期,需求导向特征会更明显一些。但在技术变革期,尤其是出现重要技术突破的时候,从高校、科研机构溢出的新科研成果会导致新商业模式的产生,乃至产生一个全新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转化路径具有很大的优势。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内,主流的模式是成果转化的路径。这个路径主宰了国内自主创新实践的绝大部分时间和地区。但是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这种路径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形成所谓“两张皮”的问题。
二、市场导向:深圳自主创新的路径
在建市之初,深圳的定位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当时,没有人认为这个城市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然而,正是“改革开放窗口”这个定位意外地导致了高科技产业在这个城市的迅速发展。准确地讲,深圳并不是主动地选择了现在的路径,而是各种条件的综合导致深圳走上这条道路。
1. 资源条件逼迫深圳放弃了成果转化的路径。深圳建市的时候只有两个工程师,一个是拖拉机维修工,一个是兽医。深圳市缺乏成果转化的上游,如大学、研究机构,也没有钱建设这样的上游。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的自主创新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在需求端取整合资源,寻找新的模式。
2. 香港“三来一补”电子工业向深圳的转移为需求端的创新活动找到了重要载体。电子工业不仅为深圳带来了技术装备、产业人才的初步积累,还由于其结构轻型化、技术的组合性和快速变化的特点,很好地适应了深圳这个工业基础薄弱的移民城市求新创业的需求,三五人一套居民房就能启动创业,民间的创造热情在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下开始迸发出来,1990年代后渐成气候。
3. “孔雀东南飞”为深圳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支撑。1990年代初,受到第一批创业成功的高科技企业的鼓舞,深圳政府开始在高科技产业上进行战略性布局,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长期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科技人员纷纷携科技成果加入“孔雀东南飞”的行列。由于深圳几乎没有什么大学和研究机构,南下的科技人员不得不投身到产业中。数十万满怀创业热情的科技移民与市场化运作的电子工业迎头相撞,触发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产业技术创新活动。
4. 在贸易中学习和成长。深圳利用与香港毗邻的条件,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贸易形成资金和市场经验积累,对市场导向的创新路径的形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仔细研究深圳已经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很多企业都经历了类似的轨迹,如中兴和华为最早都是做代理起家的。通过对深圳5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分析调研发现:深圳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89%是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极少企业是通过成果转化的形式取得成功。尤其是在高科技的制造业,采用市场导向路径的企业高达96%。这表明,市场导向的路径模式在深圳占据主导地位。
当人们普遍认为创新资源的富集程度是创新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时,深圳通过新的路径模式突破了资源瓶颈,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自身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99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22.86亿元,而到2010年达到10176.2亿元。
三、深圳创新路径成功的原因
1.顺应中国自主创新的特殊国情
中国在创新实践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三个重大差别:
一是经济制度的差别。发达国家的创新活动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的条件下开展的,创新活动的基本制度框架基本成熟,创新政策和战略的重点在于激活创新活动和技术实现本身。而中国的创新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进行的,多数时候,消除阻碍技术创新的制度障碍比起技术创新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二是产业技术创新与高校知识创新之间关联程度的差别。在发达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活动与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直是并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和正反馈机制,知识和技术的动力机制向产业传递的途径畅通而有效,自上而下的创新路径具备实现的客观条件。但在中国则有很大的不同,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产业的技术创新滞后,且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互不关联,导致成果转化的路径安排在中国遭遇失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壮大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所产生的知识和技术需求来形成反向拉动是疏通创新链的可行方式。
三是在创新链中所处位置的差别。发达国家处于创新链的上游,在原创创新上居于绝对领先的地位,通过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可以迅速占据高附加值产业垄断地位。在目前甚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创新战略都将处于追赶的阶段,高校和科研机构很难提供拉动起一个新产业的原创技术和发明。在这种追赶的格局下,在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上,企业比高校和科研机构更有经验,市场动力机制传导带动技术创新的模式更具有现实性(尤其在高科技制造业)。
基于上述原因,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创新资源的富集程度并不必然导致创新结果的优劣,路径和方法更具有决定性。深圳创新能够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是因为正确把握了中国国情的特点,并采用了适合自己的路径。
2.得益于改革和开放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定位,使得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抑制的创新热情在深圳这个城市迸发出来,推动深圳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得益于改革,深圳先于其它城市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深圳最先实现人才的自由聘任,自由流动;深圳在1980年代就先后建立起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电子配套市场,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深圳第一个颁布了无形资产评估、技术入股、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法规,比较早地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这一系列改革,极大地改善了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形成了创新要素向这个城市的大规模聚集。仅用了27年的时间,深圳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两个工程师增长到80.76万。
得益于开放,深圳吸引了大量来自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27年间,深圳共引进外资335.69亿美元,500强跨国公司141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了国内最完整的IT产业链。深圳很多民营科技企业就是在产业链中找到了创新和创业的机会。
3.把技术创新当作经济活动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技术创新看作一个纯科研活动,造成创新主体错位,资源配置方式失当,影响了创新的效果。
深圳在1990年代初就提出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体系,首次提出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经济活动来进行管理。把技术创新作为经济活动,企业毫无疑问是创新的主体。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确立是深圳走向市场导向创新路径的重要条件。当国内大部分地区还沿用“研-学-产”的路径来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时,深圳的企业已经把“产-学-研”作为主要的实践路径。鉴于我国企业在创新链上所处的位置,大部分技术需求的实现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提出有效需求。深圳在当地没有多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条件下实现了技术创新的跨越,关键在于它能够提出大量的有效需求。
4.重视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当确立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谁应该掌握话语权,是技术专家还是企业家?
深圳的实践表明,企业家应当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深圳科技工业园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深圳科技工业园由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于1984年共建,深圳市政府提供土地和其它相关条件,中国科学院输送成果在园区内进行转化,形成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企业群。在这个制度安排下,中科院的技术专家成为园区建设的主导者,负责园区管理和成果转化,大量成果被移植到园区,许多技术专家出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甚至总经理。但十年后,科技工业园内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屈指可数,反倒是园区外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企业家掌控了技术创新的话语权。正确认识企业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5.树立恰当的技术观
实施市场导向的路径除了需要确立企业主体和企业家主导地位之外,还需要有恰当的技术观。所谓技术观是指对技术本身在创新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如果将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看待,恰当的技术观的第一个要点是:技术是工具不是目的。把技术当作目的,过度追求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完美性,对创新实践是不利的,它会导致创新偏离经济规律走向唯技术论。深圳科技工业园没有实现预定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切实际的技术观有关。例如,深圳科技工业园有一家企业选择飞机上的黑匣子作为技术创新的方向,也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但由于这种产品的市场需求十分有限,企业丧失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最终以倒闭告终。
深圳创新实践表明,有用的技术才是好技术,没有市场需求的尖端技术不是企业所需要的。对于科技进步而言,不能完全以现实的市场价值判断技术的优劣,但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这是合理的技术观。深圳比亚迪公司是一家民营的高科技企业,以生产手机电池起家。这家企业选择了独特的创新模式,把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将自动生产线按人工环节分解。同时,为了满足大量人工操作的环节,他们加大了在电池配方方面的研发力度,使之适应人工操作的要求,最后生产出与跨国公司相同品质的产品,成本却大幅度下降。依靠这种模式,比亚迪战胜了跨国公司,成为世界排名前3位的电池生产商。比亚迪在起步的时候,他们尘土飞扬、人头攒动的生产车间备受专家诟病,质疑其高科技企业的身份,但凭着对技术的独特理解和灵巧的运用,比亚迪创造了业界的奇迹,而国内其它企业在生产技术上与外国公司正面交锋的企业却大多遭遇了失败。
6.准确把握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
政府在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上为这种路径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市场导向创新路径的实践过程中,政府的定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裁判员,拒绝下场当运动员,这和很多地方政府的做法有明显区别。1990年代后期,政府把裁判的部分功能让位给社会中介组织,转而成为自主创新环境的建设者。此外,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的做法形成了自己的经验。
7.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深圳企业偏向于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与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相关。深圳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移民城市,作为移民群体的城市居民,其共同的行为特征是:为了实现未来的高预期,愿意承担风险和抛弃既得的利益,这种行为方式与高科技的创业模式高度吻合。1990年代以来,随着华为、中兴等一批本土创新企业的崛起,为社会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创新者加入到这支队伍中,使得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这个城市的主旋律。
四、深圳自主创新路径的启示
1.市场导向的创新路径是我国现阶段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流模式
深圳产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证明中国制造业目前应该将市场导向的创新路径作为创新的主流模式进行推广。在这种路径安排下,应该强化的是技术需求市场,而不应该把资源配置的重心放在成果转化的环节。
2. 构建区域性创新中心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选择
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实验性的探索。区域性的创新中心是承载这一试验课题的理想载体,以深圳为例,如果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进行布局,在国家级的院校和技术平台上进行布局,深圳有条件成为中国的硅谷。
3.注重需求端的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
如果承认市场导向是中国目前制造业创新的主流模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需要做出重大调整,要在重视源头布局的同时,认真解决需求端存在的种种瓶颈。
目前在需求端应该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政策重心应该考虑需求端问题的有效解决,包括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政府采购制度等;二是解决创新政策和制度一刀切的问题; 三是国家创新资源的配置要把需求端放在重要的位置。
4.制度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关键环节
需要再次强调,我国过去创新实践出现问题的症结在于系统设计的失误,导致了在空间布局、政策导向、实践路径、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都不能恰当配合。因此,实现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目标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大智慧的制度创新来形成国家自主创新的系统框架。
周路明:深圳市科协主席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