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4日 11:40 来源:南方周末
相对于拥有品种和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在国内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有95家,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
中国种业的“最高规格”会议
中国种业建国以来第三次“最高规格”会议,5月9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便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在4月18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对我国种业未来发展进行安排部署,大幅度提高种子行业准入门槛。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此前已专门就我国种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出席会议的回良玉副总理也在会上强调,目前我国种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作物育种创新能力、种业产业集中度、种子市场监管能力仍然较低,品种多乱杂、企业多小散、种子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突出,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外资种业巨头蚕食中国市场
上述会议的背景是,外国种业公司近年来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援引《中国经济周刊》6月13日报道,自1980年末,孟山都、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已经超过了70家。与此同时,国内种子市场价值也发展至5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全球种业市场。
“现在国外大宗作物种子,基本上都是通过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在国内生产销售。(合作育种)只不过是品种从国外拿到中国直接进行筛选,筛选完了以后,品种一旦适合中国,就开始在中国生产,做到育、繁、推一体化。”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总经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绍明介绍说。
以先锋公司为例,到2010年,该公司玉米品种“先玉335”在中国的种植面积约有3000多万亩,加上相关品种,总面积估计大概接近6000万亩,约占玉米总面积的13%。“‘先玉335’去年的纯利近6亿元,如果加上各种套牌,它在中国玉米种子市场上的纯利可能就达到整个市场的40%~60%。就是用百分之十几的种植面积,换取了近60%的利润。”
而对于很多合资公司来说,“虽然是合作育种,但核心技术它不会教你。名义上是合资,其实它就是跟你分利润,其他的育种、销售你都管不了。”美国玉米育种专家、中国玉米改良中心顾问张铭堂透露。
不仅如此,外资企业还在中国建立了独资研发机构,并通过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挖掘人才和资源,再反过来培育更适合中国的品种,优势会更加明显。
国内种业“小、散、乱”
上述报道称,国内种业市场目前存在“小、散、乱”的局面。2000 年《种子法》实施,开启了中国种业的市场化历程,改变了国有种子公司一统市场的局面。于是,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业市场,民营种业公司、中外合资公司、科研院所自办公司、农技推广人员“自立门户”,甚至还有一部分“皮包公司”等等。
援引《中国经济时报》早前报道,我国现有种子生产企业8700余家,种子零售商超过10万家。值得关注的是,在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有95家,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最要命的是“中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1%还不到,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
而在研发投入上,跨国公司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为105.02亿美元,而研发投入高达12.05亿美元,先锋公司研发投入也高达16.51亿美元,甚至比一个国家的投入都多。
《意见》也指出,”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
科研是国内种业发展掣肘
既然国内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大部分品种出自科研单位,那么科研的现况又是怎样呢?中国农科院教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对《经济参考报》表示,国内种业科研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人才、三流的品种。
据调查,国内种子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创新和分子育种等基础性研究薄弱,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商业育种也难以持续创新;二是很多科研单位不进行公益性研究,都蜂拥而上聚焦在低端培育杂交品种、然后卖种子赚钱;三是相比国外“工厂流水线式”的育种方式,国内育种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类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张世煌认为,科研管理应明确该公益的归公益,该商业的归商业。科研单位进行公益性研究,科研成果社会化,支持企业进行商业性开发。商业育种则要逐渐交给企业,通过5到10年的时间,让企业成为产品创新和商业育种的主体。
此外,张铭堂也建议,国家应选几家有希望的、年轻、有潜力的公司,帮助他们很快地建立起高科技的科研体系,做大做强,成为中国领军的企业,这样才能和大型外资企业抗衡。上一页1下一页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