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5日 17:50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
文/赵发中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以最快的速度造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富豪,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们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同时开始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1998年特大洪灾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开始逐渐成长,经过20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干旱、玉树地震、南方大水,在每一次灾难面前,各方的慈善行动赢得了国人的赞许与感动,然而,伴随而来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中国尽管缺少宗教文化的传统,但并不缺少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今天,不少地方政府把慈善捐款当成 “第二税源”,本来属于纳税人自由、自愿 、快乐选择的慈善捐款异化为 “被慈善”、“被捐款”,这让素有乐善好施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参与公益慈善的热情受到极大抑制。
早前,英国广播公司以《超越“富”而不“善”》为题报道了中国不缺少富翁,但慈善家很少的现象,并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种种原因。据统计,中国工商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只有不足1%的企业参与过捐赠;近年来,中华慈善总会所获捐赠的70%来自境外,包括港、澳、台,而中国大陆富人的捐赠不到15%。
在中国,慈善事业应该是刚刚起步。此前,中国慈善的公众参与度及捐款总额还与现实要求有很大距离;对于善款的管理和使用,也引起过质疑和猜测。因此,改革慈善体制已成为各方的共同期待,成为发展慈善事业绕不过去的“坎”。
民间慈善与政府责任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没有市场,没有社会,政府集中了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权利、资源,也承担了一切责任。经济体制改革30年,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但社会建设和社会领域改革起步很慢。许多国家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残疾人、孤儿及其他社会福利领域,很大一部分是政府资助、由非营利组织经营的。在中国,这些领域主要还是国家事业单位体制,由政府包揽。在政府允许民间力量进入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主要选择了市场部门,而不是非营利部门。如民办教育,在中国是市场投资行为,而国外的私立教育主要是非营利的。如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都是非营利私立大学。迄今中国还没有一所真正公益性的非营利民办大学。香港90%的中小学是政府补贴、社团办学,而内地非营利的公益中小学数量还在个位数。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要求 “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温家宝总理2010年4月1日在《求是》杂志撰文,提出社会事业区分为 “基本”和“非基本”。 “基本”部分由政府完成,而“非基本”的社会事业应交给社会和市场,政府需要履行的则是监管责任。
政府公益与民间慈善大方向一致,但有界限。政府公益用的是财政税收的钱,民间慈善用的是民间捐款或服务收入;政府可以把财政的钱拿出来购买民间组织的公共服务,但不能把民间慈善捐款拿到政府的口袋里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政府要支持民间公益的发展,并担负监管的责任,但不能自己越位操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厘清民间慈善与政府责任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政府与对于 “官办”慈善组织的关系。中国民间公益领域存在两种生长力量,一是自上而下,从官到民的组织,公募基金会、慈善会属于这种力量;二是自下而上、扎根民间的草根组织。第一种力量有行政力量的支持,有很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吸纳了绝大部分民间捐赠,但因为历史的原因,没有把基层的公益服务机构——草根组织作为消化这些资源的 “腿”。它们的根还扎在政府行政系统内,这就有意无意地强化了政府对民间慈善资源的吸取,民间慈善捐款成了弥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预算外资金。一些地方现在还是把公募机构的捐款列入政府预算外收入统计的。
属于第二种力量的草根公益组织,因为没有政府背景,根据现行法规,在登记注册前需要先找一家政府部门做业务主管单位——俗称找 “婆婆”,然后才有资格到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注册。找“婆婆”难,使得一些知名的民间组织如自然之友、红枫妇女热线努力了十几年、二十多年都没有拿到 “出生证”。民间公益服务组织“出生”难和获取本土资源难并存,它们只能依靠境外慈善资金的支持,只有一点点“洋奶”而没有 “母乳”的哺育,中国的民间慈善组织不可能发展壮大。
公益慈善产业链的再造
在各个国家,基金会是慈善资金的提供者,大量专业性的公益服务组织是消化这些资金的终端。慈善资源的流向是:捐款人出钱,基金会 (慈善会)收钱、管钱,公益服务组织花钱。捐款的使用大部分用在服务、用在支付公益组织的人工成本上,而非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上。这个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慈善资金流向公开、透明,受到捐款人、社会和政府的严格监督;所有收钱、管钱、花钱的机构都会自觉把自己的账务公开,成为“玻璃口袋”。原因很简单,慈善组织要想得到公众支持,获得捐款,必须依靠自己的公信力,得到公众的信任,慈善资金只会流向最有效率的机构。正如 “股神”巴菲特把370亿美元捐给盖茨基金会那样。
中国公益慈善产业的产业链是断裂的,有的机构为钱多得花不出去发愁,有的机构在做 “无米之炊”。公募基金会(慈善会)实行从官到民的转型、建立慈善资源由民间流向民间的机制,对于公益产业链的再造举足轻重,责无旁贷。这种改革尝试已经开始。“5·12”灾后重建中,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从13亿元捐款中拿出2000万元公开招标资助民间组织灾后重建项目,体现了捐款使用公开、公平、竞争、高效的原则,社会好评如潮。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基会和南都基金会共同发起的“2009中国慈善导航行动”,以 “公信力、持久力、创新力”为指标,通过公开竞争,给16个坚守汶川地震灾区从事灾后重建的草根NGO提供项目资助,倡导“让慈善更加阳光,让爱心更有信心”现代慈善理念。
在公益慈善产业链再造中,非公募基金会将扮演重要角色。从2004年《基金会条例》实施以来,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异军突起。到2009年,数量已达846家,直逼有近30年历史的公募基金会(991家)。非公募基金会让中国的富人从只能开捐赠支票到自己创办慈善机构,对于改善中国民间慈善的生态环境具有里程碑意义。非公募基金会的资金是独立的,可以自主决定资金使用的方向与方式,将成为民间公益服务组织的重要资源提供者。
2005年中华慈善大会提出“携手慈善,共创和谐”,反映了政府和民间组织合作的共识,也揭示了中国民间慈善发展的健康路径。深圳和北京中关村已开始民政部门直接受理民间组织登记的实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政府采购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项目纷纷启动,政府投入的力度将越来越大。在慈善体制的改革转型中,草根NGO要提升组织的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让基金会 (慈善会)放心地提供资源,进行平等合作;同时要学习与政府对话、合作,获取政府的信任与资源支持。
改革从透明起步
2008年汶川地震极大激发了公众捐赠激情,公众对慈善机构问责意识正在加强,基金会等公益慈善机构捐款使用的透明度已经成为公众选择受赠机构的首选条件。2010年初,南都基金会和中国青基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等30多家基金会以 “公益行业自律从基金会开始,基金会行业自律从信息披露开始”的共识,联合发起筹建 “基金会中心网”,这是对社会需求的及时回应。
已于2010年7月8日启动运行的“基金会中心网”,具有基金会信息披露平台与专业服务中心的功能,一是利用网络公开披露基金会信息,推动行业自律,提升基金会的公信力;二是为基金会以及公益慈善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基金会和公益行业规范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基金会中心网”通过披露基金会的财务收支及其资助、项目及捐款信息,将成为所有基金会平等展示服务业绩的公告平台,成为社会公众和捐赠者监督基金会工作、监督捐款使用的透明窗口和政府强化对基金会监督管理的有效渠道。
“基金会中心网”是一个独立机构,在信息披露上保持独立、客观、中立的立场,为中国慈善行业与社会互动打开无障碍通道。它代表了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自觉、觉醒,也是社会组织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之举,对于促进我国基金会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事业进步都具有积极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深圳“试水”慈善改革
今年初,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深圳市市民中心举行启动仪式,宣布深圳壹基金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首家成功转型的民间公募基金。这是中国民政部门积极推进社会慈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大力支持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此前的2010年12月3日,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深圳壹基金注册申请,壹基金获得了合法的公募基金会资格,可以独立向公众募捐。
深圳壹基金由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及万科公益基金会5家共同发起,理事会由李连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等11人组成,周其仁担任理事长和法人代表,王石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马宏任监事长。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壹基金成功转型公募基金会是重大的体制转型,对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企业家带着技术、渠道进来,让公众的参与更加方便。”
李连杰说,理事会的11名理事都是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的,不领工资,是一支“义工团队”。
2009年7月20日,中国民政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同意深圳市在民政改革方面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通过不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动员、保护和发挥社会公益慈善的精神和力量,扩大社会公益资源和能量,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也是壹基金最终在深圳成功注册公募基金会的政策保障。
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马宏说,《合作协议》赋予了深圳市直接登记公募基金会的权限,对于其他的组织来说,登记的门是打开的,但她同时强调,“并不是一哄而上,一定要保证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马宏说,要增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强化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据介绍,首届理事会的主要工作是“平稳过渡”,做到“无缝衔接”,确定公益基金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原来所做的项目将继续深化,同时结合根据公募基金会的特点考虑拓展新的项目。
2007年4月,“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启动,作为在中国红十字会架构下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和专案。2008年10月,“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上海壹基金)”获批成立。当年11月,与中国红十字会签署协议,“上海壹基金”作为“壹基金计划”的项目执行机构。成立三年来,在搭建公益平台、扶持民间公益慈善机构发展、自然灾害紧急救援等方面开展工作; 2010年6月,和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创立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为公益慈善事业专业化培养人才。原有的组织结构使得基金在透明度及发展方向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李连杰一直希望壹基金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
深圳壹基金成立后,“壹基金计划”及“上海壹基金”将清算注销,其项目、资金及工作人员将由深圳壹基金承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壹基金由民间个人发起的慈善基金转变成为公募基金,此次突破会给各地政府带来启示,“当他们看到深圳在社团和慈善管理方面‘试水’和壹基金良好运行效果后,会思考并调整本地的公益事业政策,在各地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和监管,以民间慈善公募基金为主导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局面”。
他说,壹基金的转型将会在中国公募基金团体内带来竞争、改革和活力,促进中国以官方为主导的公募基金会实现更加有效率和规范运作;此外,当更多“壹基金”加入,将会有效促进中国政府制定和完善新的慈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慈善法,从法治和制度方面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王石说,壹基金的成功转型主要因为一直重视规范化、透明度以及专业性,这是值得其他民间基金会借鉴的经验,此外,“项目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是否适合做成公募基金”。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