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5日 20:16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王超
湖北记者站 王兴业报道
6月5日,肖业文掐着香烟,站在自家20吨的水泥船头,时不时地抬头看下满是薄雾的天空,好像在默默地等候着什么,期盼着什么。
2009年,肖业文和同在湖北省洪湖市滨湖办事处洪湖渔场的4户居民共同承包了800亩水塘用来养螃蟹。洪湖螃蟹个大味美,颇受苏州商贩的青睐,一公斤螃蟹能卖到100元的高价。
按照投资时的设想,800亩水塘每年赚三四十万元不成问题。平分下来,每家都能得到七八万元,肖业文的日子会过得比较滋润。但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旱,让肖业文憧憬的甜美日子暂时打了水漂。
干旱“烤”倒渔民
2010年冬天以来,洪湖市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干旱。2011年1月至4月,洪湖市降雨明显偏少,累计降雨量仅130.2毫米,远远少于2010年同期的514.2毫米。
持续干旱让素有湖北第一大淡水湖之称的洪湖水面面积极具缩减到原来(67086亩)的1/8,最深的地方只剩下了40厘米。水位线标尺已完全裸露在地面之上,洪湖边缘的湖底甚至出现了宽达4厘米的裂痕。
“听场里的一位84岁的老人说,她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状况。”肖业文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我承包的800亩水面只剩下了100亩有水了。
“虽然螃蟹是两栖动物,但也架不住两个月没水啊。”到6月份肖业文的蟹苗几乎损失殆尽了。损失如此巨大,让肖业文欲哭无泪。
在洪湖边上捕鱼的刘欢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要想在洪湖里捕到存活的鱼要划船到10公里之外。而且,有时候一网打上来,死的鱼比活的还多。
相对于在湖里养鱼的养殖户而言,在池塘养鱼的人损失稍微小些。洪湖市乌林镇四屋门村的王少华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他在两个池塘内养了1.5万条四大家鱼。受干旱影响,一个池塘已经干涸,另一个池塘靠打井抽水在苦苦支撑。
无奈之下,王少华只能把将近一半的鱼贱卖给了池塘还有水的同乡人。“鱼苗买来时价格在8元/公斤,白白养大后以7元/公斤卖了出去。”
遭受重创的不仅是个体养殖户,规模化公司也承受不了了。湖北省三大水产品加工企业之一的德炎水产因干旱不得不劝退千名员工。
德炎水产公司行政部经理熊正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厂主要经营项目是进行小龙虾二次加工,出口到欧洲和美国。“但是目前找不到货源,以前不出洪湖,每天就能收购100吨小龙虾,而现在每天只能收30吨,还得跑到湖南、江西。”
今年以来,德炎水产为扩大小龙虾经营规模,从山东、江苏等地招聘了1700人。但受干旱影响,大部分员工闲置,公司劝退转厂1000名员工。
据悉,截至5月底,洪湖70%以上的养殖户绝收,近10万亩围网养殖鱼、蟹、虾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5.3亿。“在洪湖养殖的水产品几乎全军覆没。池塘的水产品也有部分地区损失了50%。”洪湖市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大雨难救“破产”渔民
在万众期待下,6月4日和9日,洪湖市终于迎来了两场大雨,降水量都达到了80毫米以上,并分别让洪湖水位上涨了14厘米和13厘米。
据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陈刚介绍,洪湖水位已经上升至23.43米,高于长江水位23.08米。如果洪湖水位达到23.8米时,因干旱裸露的滩涂可全部被水覆盖。
但这一切来得有些晚了。肖业文说即使下再大的雨,死去的蟹苗也难以复活。现在也没有办法再进行补苗,不仅时间已经过了,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再加大投入了。
自2009年承包水塘以来,肖业文只在第一年成功盈利30万元,2010年一场大水冲跑了他的蟹苗,2011年则是遇到了这场大旱。3年下来,肖业文总共亏了七八十万元。“当时我们承包的时候,每户出资5万元,在银行贷款十几万元,其他的都是民间贷款。如何偿还这笔巨款十分困难。”要不是一下缴纳了10年租金,肖业文真的不想再干下去了。
王少华也同样面临着还款的压力。“养鱼的投入很大,经销商们会在养殖前提供一些贷款,然后在收鱼时扣除这部分。但现在的情况是,剩下的这一半鱼最大也只能长到3斤了,要远小于往年的5斤以上。经销商是不是还愿意收,会以什么价格收都是未知数。”王少华说。
同时,今年遭遇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大片干涸的湖底裸露,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王少华表示,旱情出现以前,洪湖上有很多野生动物栖息。现在都飞走了。要想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可能需要七八年。洪湖湿地管理局亦称,洪湖鱼虾戏水、荷叶连天的生态景观今年可能难以见到。
肖业文表示,洪湖螃蟹之所以个大味美正是由于有原来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水产品养殖产生不良影响。
了解到渔民损失之后,洪湖市迅速着手布置。截至5月底,政府紧急转移重灾渔民957户、3234人,并设立集中安置点。但这些还仅仅是短期措施,渔民今后的生活如何安置,巨大的损失如何弥补至今仍然是未知数。
渔民期盼政府应急机制
渔民们损失如此巨大与其靠天吃饭的养殖方式不无关系。
生活在洪湖挖沟咀的夏长标表示,洪湖自1998年以来,从未发过大洪水。渔民们被年年丰产的景象迷昏了头脑,他们疏于防范,甚至忘记了洪水和干旱的危害。“年年防汛,谁会想到洪湖还会闹旱灾?”夏长标只能“望天收”,也做好“全部完蛋”的准备,接连两年的灾害已经让他麻木了。
“长期来看,由于渔民的抗灾能力或者自救能力极其有限,政府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例如,建立较为完善的干旱预警机制、灾情调度应急机制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利益补偿机制。”中投顾问农林牧渔行业研究员宋杰凝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也表示,针对自然灾害的保险是世界性难题。用上商业保险的办法显然并不现实。所以,还是应该由政府统筹一部分资金,解决渔民生活和后续生产的问题。
长期来看,洪湖地区则应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由于大量淤泥的存在,洪湖水面面积在不断缩小,洪湖水也在不断变浅。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初,面积约114万亩,后经分隔湖汊、围湖造田等,50年代末面积缩小为90万亩,80年代初实测面积为53万亩,2001年水利部门调查面积为47万亩。洪湖的水深也开始变得特别浅,水位平均高程为25米。大部分地区水深为0.5-3米。
“如果洪湖能够保持上世纪50年代的模样,半年不下雨根本不会对养殖户产生多大影响。”郑风田说。从长远看,政府应该加大对洪湖清淤的力度,让洪湖变成一个深水湖。唯有如此,洪湖人才不会惧怕旱涝灾害。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