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宁高宁的新蒙牛:逼近全产业链目标

2011年06月23日 06:27 来源:时代周报

  编者按:

  在穿梭于粤港两地的广九直通车上,拉着拉杆箱到香港抢购进口奶粉的消费者不绝于途,甚至一度引发了港澳部分品牌奶粉出现“断供”,导致港澳的不少药店和超市不得不对奶粉进行限购。

  这一壮观场景的背后,是中国乳业正面临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

  近几年,中国乳业丑闻不断,从大头娃娃、三聚氰胺,到去年的“性早熟”事件、蒙牛伊利“掐战”、今年的 “皮革奶”传闻,近日,中国乳业又深陷对细菌和蛋白质“标准”质疑的漩涡中。

  资深时评人乔志峰在媒体发文指出,造成“中国奶业标准”江河日下的罪魁祸首,一个叫“利益驱动”,一个叫“责任缺失”,一个叫“监管不力”。中国奶业的乱象,并非只是业内企业和从业者造成的,根源还在于管理部门的失职失责。

  中国乳业到底怎么了?谁来拯救风雨中的中国乳业?

  早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把中国人对中国乳业的信任打碎的时候,就有媒体撰文呼吁:中国乳企,当知耻而后勇,重建信任链条!

  三年后的今天,人们心中仍存此期望。

  本报记者 张欣培

  一纸公告,让中粮距离完全掌控蒙牛的步伐越来越近,而蒙牛即将全面迎来宁高宁时代。

  6月10日,蒙牛乳业发布公告称,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由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接替。尽管中粮一再表示,中粮仅作为蒙牛的战略投资者,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但其早已潜移默化地让蒙牛刻上了中粮的烙印。牛根生的此番辞职,更意味着中粮将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蒙牛。

  2009年中粮入主蒙牛,被看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商业并购事件。此举不仅满足了中粮集团高起点进军乳企的决心,更为蒙牛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但是,宁高宁的重任并非如此。面对接连不断的蒙牛安全问题,中粮入主后是否会发生改变?而这段看似完美的“联姻”,中粮又有怎样的得与失?

  更值得思考的是中国乳业未来发展。“个别乳业巨头管理模式存在严重问题,如果其继续得到政策的支持,未来十年,乳业的发展或许不堪设想。”广东乳业协会会长、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不无担忧地说。政策的保驾护航下,乳业巨头垄断的格局难以打破,中小乳企步履维艰,宁高宁能为风雨中的中国乳业带来什么呢?

  “世界牛”路漫漫

  2009年7月,蒙牛易主,后蒙牛时代开启。因三聚氰胺事件而陷入生存困境的蒙牛,最终得到了中粮的橄榄枝。中粮集团斥资61亿港元成为蒙牛乳业第一大股东,不仅使蒙牛免于落入外资之手,更为其发展带来新前景。

  当初中粮入主蒙牛更是笼罩着“民族企业捍卫者”的光环,但此种说法却遭到反对。“绝对不是。牛根生与中粮签订的协议规定,三年内中粮不得插手蒙牛的日常经营。其间,蒙牛个别人士进行资产转移,中粮完全不知道,这种不监管、不负责的态度如何说是捍卫民族企业?”王丁棉质疑。中粮一直强调的“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与其说给予蒙牛极大自主权,倒不如说是被迫无奈。

  入主两年,中粮的成绩似乎也乏善可陈。遥想当年,宁高宁明确表示,双方的合作首先从上游奶源建设开始。“奶源基地建设完全是只打雷不下雨。蒙牛现有奶源基地大多在现代牧业旗下,而中粮仅持有5%的股份。合作到期后,如果终止合作,意味着蒙牛的上游建设仍十分薄弱。”王丁棉认为,即便在中粮入主后,蒙牛也并没有大规模进行自己的奶源基地建设。而给予厚望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未得到改善。今年4月23日,陕西榆林251名小学生饮用蒙牛学生奶后集体中毒。但荒谬的是,蒙牛称这是由于空腹喝牛奶造成的。

  在王丁棉看来,中粮入主后为蒙牛作出的最大贡献当属稳住了经营运作,其他并无太大发展。所谓“世界牛”的目标更是路漫漫。尽管凭借国内的市场份额,蒙牛早已居于领先地位。但尚未走出国门、区别对待消费者的企业在质量上如何走向世界?“如果不改变现有经营理念,实现‘世界牛’是天方夜谭,至少宁高宁时代如此。”王丁棉表示,宁高宁是资本整合的高手,但却不是乳业高手。

  尽管如此,在被认为“某种势力策划安排”下的双方联姻仍被广泛看好。“从民企到国企身份的转变,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艾格农业分析师陈连芳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他认为,目前乳业巨头基本为国有,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承担风险的是国企,因此更具有保障。在该点上民企或许更受歧视。换言之,作为央企的中粮丢不起这人。

  中粮作为国企,是掌握各种隐形政策资源的“红顶商人”。蒙牛拥有此靠山,取得政策上的优势可想而知。同时,无论是从中粮的背景地位、资金实力还是从其完整的产业链模式来看,都有利于蒙牛未来的发展。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认为,蒙牛作为民营企业具有很强的创新与发展能力,品牌地位较为稳固。中粮系的加入,将带领其逐步完善产业链,提高蒙牛整体竞争力,使伊利面临较大压力。不过伊利方面倒很淡定,“他们做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没什么压力。”伊利高层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民企与国企的合并风险不容忽视。“两者融合的风险主要存在于经营管理方面,尽管中粮入主蒙牛时曾表示不参与蒙牛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是中粮集团入主之后,蒙牛内部一大批元老纷纷退休或请辞,最终大多由中粮集团高管接手。因此,在管理上将逐步转向‘中粮化’,而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由于管理制度差异而产生的摩擦。”梁铭宣指出。

  上海铭泰铭观乳业咨询公司总裁劳兵认为,宁高宁接任董事会主席以后,蒙牛应该会有扩张的可能性,但不会有很大的范围。蒙牛在全国的布局已基本完成,所以他上来不会大面积兼并或扩张,但继续扩张是肯定的。

  毋庸置疑,作为善于建立产业链高手的宁高宁,其上任将会给蒙牛带来更加完美的产业链。但事实是,目前为止,其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或许时间有限,尚未来得及大展拳脚。然而,宁高宁时代的蒙牛,未来发展到底如何,或许不宜猜测,只能拭目以待。正如四川省乳业协会会长魏荣禄所说的:“发展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安全。”

  针对中粮入主蒙牛后对蒙牛以及中国乳业可能产生的影响,时代周报记者致电蒙牛乳业副总裁赵远花,并通过电子邮件发去了采访提纲, 但截至发稿,时代周报仍未收到蒙牛方面的任何回复。

  中粮得与失

  入主蒙牛,不仅距离宁高宁“全产业链”的豪迈目标更近了一步,也为其庞大农业帝国添加了乳业板块。

  自宁高宁执掌中粮以来,打造“中粮全食品产业链”一直是其核心思想。为实现此目标,中粮早已频繁出手,彰显狼性扩张。通过合同订单模式,将大米领域的产业链延伸至种植环节。通过收购五谷道场,涉足方便面领域。建立综合性粮油基地,将粮油领域的影响力渗透到港口、种植等环节。

  细心观察,会发现中粮也早已无处不在,从食用油到方便面,到大米,再到红酒,中粮早已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但在其产业链中,唯独缺少乳业一环。而中粮也早已对乳业觊觎已久。因此,中粮集团与蒙牛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认为,蒙牛作为乳业巨头之一具有强有力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占有率,因此通过入主蒙牛能够完善中粮产业链中的乳业领域;其次,民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这将给中粮未来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再者,中粮入主蒙牛使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而这势必会吸引资金进入,增强资金实力。

  与此同时,入主蒙牛更被认为是宁高宁的明智之举。“中粮之前并没有涉及到畜牧业。但是在发达国家,畜牧业的产值比例已经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1/3。央企的此举也可与世界接轨。”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陈连芳指出,入主蒙牛可以使中粮的产业链做得更深,体现了中粮的战略眼光。

  但看似完美的“联姻”,中粮却只占到了便宜的小头。入主之初,中粮便以每股17.6港元的价格投资61亿港元,其市盈率达到了25倍,并且具有三年禁售期。仅牛根生一人,就成功套现9.55亿港元。而“中粮三年内不得插手蒙牛经营”的条约,更使中粮面临尴尬。假使个别人士的转移资产,中粮也似乎无能为力。

  在宁高宁看来,投资蒙牛乳业的风险在于公司管理本身,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六年的时间,蒙牛从100万的初始成本飙升至100亿的年销售额。大草原的野性使其不讲市场规则,不按常理出牌。被看做“赌徒”心态的管理模式更是隐藏巨大风险,食品安全问题就为其中之一。如果中粮不从根本上改变此种管理模式,一旦潜在风险爆发,酿成损失的不仅仅是蒙牛品牌,更是庞大的中粮帝国。

  其中,上游奶源建设一直是全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中粮集团内部人士曾表示,双方合作后会拥有更大的合作经营空间,中粮集团重组的畜牧资源将成为蒙牛坚强的后盾。但至少目前看来,并非如此。现代牧业一直是蒙牛原奶主要供应商,一旦二者终止合作,中粮旗下的蒙牛又将面临奶源不足的困境。究竟自建还是收购上游奶源一直是中粮全产业链未来发展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但入主蒙牛两年内,中粮似乎仍未找准方向。

  在中粮的战略框架中,充满着豪迈的“侵蚀”。但央企中粮能够以及是否应该吞下这么大一个民企,这似乎又是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乳业未来迷途

  “国内乳业标准是全球最低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王丁棉的此番言论,赤裸裸地揭露了中国乳业的混乱现状。

  王丁棉表示,现在国内的乳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是欧美标准的20倍。据了解,卫生部去年敲定的乳业新国标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200万个,而此前的标准是50万个,欧美标准在10万个左右。新国标还将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从原来的2.95%下调至2.8%,欧美标准则是3%以上。

  王丁棉称这个标准是遭到大企业利益挟持的结果,他称蛋白质标准调低只会对企业有利,一方面企业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另一方面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收到质量低的奶源,更容易抢占市场。

  仍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三聚氰胺爆发之初,蒙牛执行董事姚同山就暗示,出口香港的蒙牛比大陆更安全、质量更好。“难道大陆的老百姓的健康就不值钱?”魏荣禄反问时代周报记者。

  以蒙牛、伊利领衔的乳业巨头,其安全质量问题却层出不穷。而造成的结果是消费者信心的丧失。数据显示,2010年,进口奶粉9万吨。但2011年第一季度,进口奶粉就达到了16万吨。国外奶粉已占到国内市场的一半。在珠三角,拉着拉杆箱到香港购买进口奶粉的消费者不绝于途。

  中国乳业面临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因此,头顶国企光环的中粮被寄望可以改变现状,但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中粮入主这么久并没看到任何改变,安全问题依旧发生。上游奶源建设也未解决。”王丁棉表示。

  陈连芳也指出,中粮改变不了,最多是不违背道德底线。“食品安全最重要的是政府实行监管,没有严厉的监管制度,食品安全问题没办法解决。”

  为此,去年年底政府便开展了一场乳业整顿。最终超过400多家的乳企被关门。“这次重新发证,实际上就是排除中小企业。这样做是不对的,它把企业分成等级,但央企却拥有特权。”陈连芳认为。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尚未赚回成本,就被清除。据了解,已有多家中小企业寻求解决办法。

  在这场乳业风暴中,中小企业无疑成了替罪羊与牺牲者。不断发生的乳业危机,乳业巨头却将过失推脱到中小企业上。业内普遍认为,中国的乳业全都被伊利和蒙牛搅浑了。

  政策的过分干预,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小乳企的发展,更涉及到中国的乳业安全问题。“现状是民营退出,国家控制干扰得太多,无序竞争太厉害。”魏荣禄表示。他认为,中国未来乳业的发展必须是多元化的,因此需要中小企业的发展。

  但现状是,中小企业发展愈发艰难。6月10日,香港媒体报道,蒙牛乳业总裁兼执行董事杨文俊表示,集团目前持有约60亿元资金,将密切注意国内外合适并购机会。

  “只要那些乳业巨头腾出一只手来,牺牲一两个省份的利润,大打价格战,多数企业都支撑不到六个月。”著名营销专家雷永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中国乳业已进入平稳竞争阶段,对于中小乳企来说,再想实现突破发展机会不大。同时,研发人员又大多被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所垄断。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无资金实力去进行产品的革新开发。

  但是雷永军也指出,民营乳企的发展也不用过于悲观。消费者的观念已经从注重价格到注重产品质量。只要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实行品牌化经营,或借助资本实行上市,都可获得发展。

  石家庄君乐宝乳业就通过与蒙牛合作寻求发展。君乐宝方面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双方形成战略合作伙伴,蒙牛控股君乐宝,但品牌仍独立运营。“此种合作模式挺好的,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然而魏荣禄表示,近十年,民族乳业受到极大伤害。“真正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很好的发展。只有正确的引导,中小企业才会有发展的空间。否则,中小乳企不可能拥有未来。”魏荣禄如是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