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沈建光:提准备金率冲击剧烈 加息方为上策

2011年06月24日 10:14 来源:财新网

  内忧外患之下,中国货币政策“三率”应优先选择对经济增长影响小、抗通胀效果更加明显的价格型工具

  【财新网】(专栏作家 沈建光) 当前,中国正面临美元外患和通胀内忧带来的巨大挑战,一定时期的“通胀上升、增长放缓”不可避免。我们认为,内忧外患之下,中国货币政策“三率”应优先选择对经济增长影响小、抗通胀效果更加明显的价格型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接近尾声

  5 月中国CPI同比上涨5.5%,创34个月以来新高。面对严峻的通胀形势,央行选择于经济数据公布当日再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市场早前预期的加息措施未见启动。这一政策选择立即引起了市场的巨大反应,提准当日,银行间拆借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等各类资金利率指标全面上涨。

  今年以来,央行为收紧流动性、对抗通胀,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保持着“一月一调”的节奏。6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年内第6次,也是自2010年1月以来的第12次上调。至此,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而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高达19.5%。

  目前市场对货币政策理解存在误区,即认为上调利率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甚于准备金率上调,但事实却不尽然。

  我们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于控制信贷影响重大,甚于加息,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作用更为明显。一方面,多次上调上调准备金率后,部分中小银行超额准备金率基本上没有剩余。虽然央行强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理论上的上限,但继续上调的空间已经有限。

  另一方面,上调准备金率也将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面临更大的难度。早前央行公布的5月M2已经降到15.1%,低于16%的既定目标。其中,企业短期贷款比例增加,也显示了企业流动性贷款的紧缺。同时,由于银监会实行日均存贷比75%的考核,在存款尚不充足之下,限制了银行资金的流动。由于中小企业并非优质的放贷对象,获得贷款更加艰难。

  加息是对抗通胀最为有效的工具

  目前为止,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基本到位,基本只剩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方面存在管制。在贷款利率方面,面对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银行在贷款利率上有一定的定价能力。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大企业的贷款利率也在上浮,当前龙头企业的贷款利率基本为基准利率或上浮5%,其他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上浮10%以上,而中小企业上浮则更高,有的甚至上浮30%。因此,上调贷款利率,主要影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大型企业,且影响程度仍然十分有限。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则几乎不会受到冲击。

  加息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高存款利率,稳定通胀预期。本轮通胀具有长期性特征,抗通胀难度较大,需要更加坚定和持续的政策措施。自去年2月份以来,中国CPI就超过1年期存款利率,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到现在负利率已经持续了17个月。历史证明,负利率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过长(上轮通胀负利率持续20个月,为15年来最长),因为长期的负利率将会导致居民储蓄受到严重损失,导致资金寻求更多的保值渠道,进而诱发新的物价上涨。因此,上调存款利率能够进一步缓解居民财富转移,起到稳定通胀预期的良好效果。

  适度升值也是抵抗通胀策略

  汇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组成货币政策的“三率”工具,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解决输入性通货膨胀问题,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能够降低大宗战略性商品进口成本,抵消工业品传导性压力。5月进口增速超出市场预期,正是源于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上涨。例如,5月天然橡胶、原油、成品油、大豆进口额同比增速为110.4%、69.5%、47.4%和40.5%,而进口量的增速却仅为33.3%、20.8%、6.6%及4.4%,弱于进口额的增长,显示较高的进口成本。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能够减少贸易顺差,减缓流动性泛滥,并帮助央行消化过高外汇储备。这一调整过程,也是解决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过程。

  由于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与系统性风险,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及其超发,将中国带入了两难之境。美元大幅贬值,不仅使中国——美元资产的最大储备国面临严重的储备资产安全问题,也将继续引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大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因此,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问题应该更加注重在促进人民币可兑换的框架下的讨论。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早日找到均衡汇率水平,有助于实现人民币可兑换,并为今后十年,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奠定基础。

  “三率”选择应有所侧重

  当前,中国正面临美元外患和通胀内忧带来的巨大挑战。海外经济弱于预期,影响中国出口;国内经济在持续的紧缩货币政策下,经济领先指数PMI数据连续两月下滑,消费数据持续放缓,亦有部分地区出现“电荒”,企业生产受到了影响,一定程度的经济放缓下滑不可回避。同时,通胀仍处于上行阶段,虽然5月通胀再创新高,但仍未达到本轮通胀的拐点。如果基于6月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环比增长为零的简单推算,6月CPI也将高达6.1%。更何况如今食品价格未见回落,非食品价格增速连创历年新高。

  因此,我们认为,在内忧外患之下,中国货币政策“三率”应优先选择对经济增长影响小,抗通胀效果更加明显的价格型工具。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央行至少还会有两次加息,一次准备金率上调,并维持目前的升值速度以对抗通胀。预计年底之前,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至6.2-6.3。■

  作者为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