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7日 00:38 来源:《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 蓝方
周末,照例是参与教育公平活动的家长们征集签名的日子。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家长,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却迟迟没有落户。孩子也因户口问题,读书升学困难重重。高考成了这些家庭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按照现有政策,孩子只能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很多家庭面临分居,孩子要回到陌生的“故乡”,学不一样的教材,考不一样的试卷,竞争远比北京稀缺的录取名额。
在他们看来,这种让家庭离散的制度是不正常的,必须改进。他们自发组织起来,网络更多的“北漂”家庭,联合签名,然后向教育部门递交自己的诉求。
一位妈妈,带着11岁的儿子也来了。她说,想让孩子看看,妈妈和其他的叔叔阿姨们,都是怎样为了他在努力。
我问,孩子能够理解你在做什么吗?这位妈妈摇摇头。
我又问,如果今天又有人来盘问,怎么跟孩子解释?
这位妈妈没说话,眼圈红了。就在这周签名活动的前一天,另一位颇为活跃的家长便被“有关部门”找上了门,要求他不得参加签名活动。
另一位活跃的家长胡杨,也被“有关部门”找过多次。有一次是在她的商铺里:“你不要再干那些事情了!”
胡杨想不通,家长们如此平和地表达诉求,会变成一件让有关部门拿不上台面去谈的事情。胡杨说,前不久,家长们准备邀请一些媒体和学者,就随迁子女高考的问题开一场研讨会。
开会前夜,家长们的筹备工作做到很晚,其他人从安全考虑,便劝她不要回家过夜了。“我又不是做什么亏心事,为什么不能回家?”尽管说起来理直气壮,胡杨心里还是隐约担心,走到家门口还警觉地左顾右盼。就在研讨会前两天,帮忙张罗的志愿者还被请“喝咖啡”。
胡杨一边笑着说,一边声音有些哽咽。家长们和有关部门沟通过很多次。对方说,你们的诉求合法合理,但这是上面的要求,我们没有办法。
这群普通的家长,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认为现在的政策不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能和政府部门沟通,共同推动教育制度的改良。胡杨问,“为什么有关部门只堵不疏,不能把我们的声音向上传递,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