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7日 13:21 来源:《锦绣》
撰文︱张春蔚
北京,中国家电连锁业的竞争“焦土”。这里是国美电器和大中电器的大本营,永乐当年进北京, 发布会选在了北京德胜门。然而在北京,在张大中主政下的大中电器时代,国美和苏宁都做不过大中,永乐更是铩羽而归。至于百思买的北京布局终无落子。
四年之后重返国美,张大中敦厚一如往常:“黄先生打造的企业聘请我,我觉得用北京话讲,人家看得起你,咱们应该给面子是不是?”谈及国美董事局主席一职,“本人诚惶诚恐”。没有半点得意之色,只有淡然承诺,“甭管黄主席也好、陈主席也好,他们的故事基本上大家听完了,下一步该我干活了,也希望社会各界关注国美的健康发展。”没人能想到,“店小二”张大中会最终执掌国美。他的产业连儿子都不给,自己却出现在国美的振荡漩涡中。
在家电连锁领域,张大中的半生耕耘本来在2007年12月24日就已画了句号—国美以36.5亿元接手大中电器全部门店。这是一个商业史上的精彩案例:本来大中卖给苏宁,却在一周内风云突变换了买家—国美,而且还加价20%。这笔买卖的最后一笔账期是2008年9月,当时黄光裕出面商量将账期暂缓一月。
两个月后,黄光裕入狱。
此时,全球金融风暴愈演愈烈,现金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珍贵。时至今日,年销售过70亿元的北京大中仍然没有并入国美上市公司。
在家电连锁行业的市场格局中,北京仍然是黄光裕非上市公司的大本营。有了北京人张大中的回归,国美北京大本营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固。闲人大中不是闲人想人闲,闲人不是等闲人。卖了多年的营生,张大中最忙碌的是对母亲的回报。
去年3月27日,张大中完成了他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母亲王佩英诞辰95周年纪念会。在清明节前一周,在大中企业创建30年的日子里,张大中用纪念会的形式给母亲以“正义”的告慰。会上,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发表感言,对这个未曾谋面、住在羊坊店铁道部宿舍的他弟妹家的邻居不吝赞美。王
佩英是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市公审枪毙的第一批“反革命分子”。在1970年除夕前9天,经历了10年前丧父痛楚的张大中兄妹7人,又陷入无母的孤苦境遇。很多年后,张大中仍然执着地给外人看那张辗转复印来的枪毙判决书,很困扰于母亲墓地旁埋着李云鹤……
这个2008年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5.6亿元的北京人,并没有像很多富豪那样用财务方法给自己避税。对于金钱,他总有着特别的理解。比如他可以让来店的顾客不购物也抽奖,大奖还是一辆小轿车,比如他高价收购自己当年卖出去的自制的落地灯……他一直感谢母亲,是母亲让他真正意义上地进入而立。1980年北京市政府给张母平反,母亲单位铁道部给张家7个孩子每人发了1000元的抚恤金。也正是这笔抚恤金让32岁的张大中结了婚娶了妻,有了本钱开始自己的手工小作坊。“我的创业基金是母亲拿生命换来的。”
时至今日,张大中还念念不忘旧事。
也许没有哪个商人会用几年的时间去专门梳理已故母亲的往事,去给母亲办隆重的追思会,张大中却孜孜不倦地坚持回收母亲的每个证据、寻访母亲的每个故人,点点滴滴还原着那段已经泛黄的记忆。逝川东去疾,追思缅慈恩。
离开家电江湖的张大中,终于闲下来了。
每年的大年三十,他都会邀请朋友在零时前后参加聚会,点燃烟火,共话新年。出国旅游已成为他这几年生活的常态。他带着家人在海外度假,也经常和朋友们组团出行,或者参加私募基金的会议。
离开大中电器,创办大中投资,他的人生在这个耳顺之年渐趋舒缓。有无数客户找上门来,但大中的投资重点依然是自己所熟悉的家电行业。2009年4月24日,张大中以每股2.58元的价格认购了TCL公司增发的1000万股股票。这年底,在海信电器的定向增发中,张大中又斥资将近1.3亿元认购700万股。此时的大中投资拥有超过40亿元的单项投资能力、超过百亿元的可持续投资能力。
近四年的时间里,大中投资在股权投资方面的项目约有十个成果。此外还投资万达集团的融资项目。如果不是去年8月间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和其认可的国美董事局主席陈晓之间的董事会权利之争,张大中可能仍安静于众人的视野之外。
有人曾说张大中是国美的一个重要候选人,但是张大中没有过多解释,他从美国回来,又匆匆去了新加坡,一派金盆洗手的闲散状态。忙人大中北京大中的文化是“店小二”文化,张大中的头衔是“首席店小二”。他的标志装扮是一件蓝马甲,在北京大中每个员工都穿着这样一件蓝马甲。张大中经常穿着蓝马甲跑前跑后,他总结大中文化就是“为您服务我最佳”。
在中国家电连锁的前5位企业中,张大中进入商业领域的时间最早:从1972年开始,他就在北京海淀区供销社工作,此后的7年里他卖过猪肉卖过糕点,靠着自产自销的60个落地灯,他收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这些经历让他熟悉了正规且完整的商业流程。1982年4月,张大中注册成立“张记电器加工铺”,只拥有一间10平方米的门脸房,这是当时惟一允许私营企业注册的名字。“张记”以制造音响放大器为主营业务,1988年9月,营业额首次突破10万元;至1988年12月,“张记”占据北京音响放大器90%以上的市场份额。此时的张大中初尝辉煌,此时他未来的对手们还没踏入这一行:1984年,同样是孤儿的张近东刚刚大学毕业,21岁的他被分配到一家区属国企当文员;1985年,年仅16岁的黄光裕正跟着大哥告别故乡出去闯世界,1987年元旦国美电器成立,这家北京珠市口100平方米的小店最终闹出了中国家电零售业的大动静。在1989年以前,张大中的目标是利用元器件批零差价获得利润,因为贸易量大、资金周转快,具有很好的前景。不过随着1989年后中国经济陷入低谷,他的公司也逐渐变得经营惨淡。但张大中一直在耐心等待。1990年,大中音响公司参加亚运会工程招标,凭借技、工、贸综合发展以及销售、施工、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优势,大中公司一举中标,小门店开始做起大生意。就在那一年,在南京的张近东再也不愿被单位束缚,他彻底下海开始专卖春兰空调。此时的黄光裕已经开始跳开中间商,直接和长虹等厂家接触,搞家电包销等营销创新。三个不同地域的人最终将殊途同归。
三强争北京和热衷跑马圈地的国美、苏宁相比,张大中的主要精力一直放在北京市场这一亩三分地上。但在资本为王的时代,这份多年的打拼最终只得待价而沽。1992年,大中音响公司已是西四一条街上的著名企业。此时,黄光裕也开始将所有的店铺统一为“国美电器”。1996年主销空调的苏宁营业额已经达到创纪录的15亿元,其绝对营业额已经可以与当年的科龙和海尔并驾齐驱。同时期的国美借助以长虹为首的国产彩电的崛起,将主营业务从纯进口转向国产和合资产品。三年后,大中电器开始电器专卖连锁店经营。2003年,大中电器开店量增至32家,占据北京电器销售50%市场份额,成为惟一覆盖北京内城、社区及远郊县的电器连锁商。同年,大中电器的第一家外埠店—天津黄河道店开业,大中电器开始走出北京成为全国性电器连锁销售商。但是相比1999年已经实现京、津、沪连锁架构的国美,以及2000年完成40亿销售的苏宁而言,此时的大中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全国布点和走出去的准备。这使得他失去了做大和做强的最好时机。2004年12月11日,根据中国入世承诺,中国零售业市场全面对外资开放。一直为国内连锁企业所掌握的家电连锁市场也抓紧时机跑马圈地,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残酷的价格大战,整个行业利润非常微薄。
虽然从2002年以来,张大中一直希望大中电器可以走入资本市场,但一直未能如愿。他的同行们却陆续上市成功。2004年6月7日,国美电器借壳中国鹏润完成香港上市;2004年7月21日,苏宁在深圳A股上市;2005年11月14日,上海永乐也在香港成功上市。此时,大中电器虽然也开始了全国连锁的布局,但全部依赖自有资金的发展难免捉襟见肘。张大中意识到,已经不可能靠以往的单打独斗求发展了。早在2002年,大中、永乐等5家区域性连锁家电企业就已成立了“中永通泰”,进行联合采购以对抗国美、苏宁的扩张态势—这个联盟的参与企业一度达到了17家,但在2004年前后分崩离析。此时,美国家电连锁业老大百思买向大中伸出了橄榄枝。能够获得美国人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的张大中而言,确实是极具诱惑。但张大中最终还是选择了和陈晓的永乐合作。2006年4月,北京大中和上海永乐签订合并盟约,此时的张大中希望此举能完成自己四年多来的夙愿—上市。百思买购大中不成,转而完成了对南京五星的控股。行业格局正如张大中所预估的那样发生着改变。大中电器如果能够借道上海永乐,通过股权置换的方式,就可以完成国美、苏宁们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完成的资本市场突破。然而,上海永乐经营状况的不佳,使得这场看来结合南北优势的“天作之合”成了泡影。陈晓转而和国美合作,2006年7月25日,国美宣布并购永乐,11月22日双方正式合并,2007年1月31日永乐从香港联交所正式退市。这是经历多年商战的张大中最艰难的时刻。
连续经历中永通泰和大中永乐两次联盟的失败,大中已经错过了全国布局的最佳时机。而永乐1.5亿元的订金又让大中如鲠在喉动弹不得。与其盲目发展不如收缩战线。2007年张大中毅然选择了退守北京市场,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最长处正是了解北京、熟络北京人的生意经。
相比时年38岁的黄光裕、44岁的张近东,60岁的张大中已无力继续打持久战。他的独子对大中电器的经营也没有表示出一丝接班的意愿,出让大中已是不得已而为之。战略要地国美、苏宁、百思买,谁是大中的买单人?从2006年7月开始,张大中无比低调。有一次,大中抓住一个国美“间谍”,本打算开个发布会公开这个丑闻,全国几十家媒体记者都聚在了香格里拉酒店的会议现场,但在会议前5分钟,黄光裕的服软短信抵达,张大中取消了这次发布会。他深知,没有对手出价的买卖没有好价钱。为了一个商业间谍的名誉,不值得和未来可能的买家伤和气,尤其不能让自己陷入只有一个卖家的境地。人们开始忽略这个对手。2007年9月18日,苏宁北京区公布的黄金周销售目标是“销售额超国美”。没有想到9月30日苏宁主投广告的《京华时报》遭国美全面采购,然后抽去苏宁的广告叠在自家店内免费派送。为了化解苏宁的营销攻势,零售五毛钱的报纸甚至可以加价1元回收。国美几十万元的购报投入,兵不血刃地就化解了苏宁几百万的广告费。此时国美、苏宁捉对厮杀到了白热化。可是双方没有想到,苏宁和国美两家在北京的近80家门店,仅仅完成了大中电器近90%的销售额,甚至大中电器一天就卖出3.5亿元的业绩。面对大中在北京市场过50%的市场占有率,国美和苏宁都失去了玩耍猎物的最后耐性。黄金周结束,苏宁和国美都回到了大中的谈判桌前。此时的苏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中。因为苏宁北京店数不足40家,远逊于国美和大中,苏宁必须夯实自己在北京的堤坝。
有了永乐的前车之鉴,大中始终是两条谈判线全保留:一方面低调承认苏宁和大中在接洽之中,但强调双方并未签署协议。始终给国美留有缓冲。最终,国美在48小时内满足了大中电器的全部要求,在苏宁30亿成交价基础上加价20%。苏宁在24小时后放弃并购。这是一场罕见的商战,黄光裕最终收购大中的36.5亿元,需要国美电器差不多三年半的纯利润才能抵回成本。国美溢价的6.5亿元,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苏宁电器2007年上半年的全部净利润仅5.78亿元。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但是绕着北京三环路走一遭,你会发现大中电器自1993年以来的精准选址:平均每四公里一家店的布局,让北京三环路上的11家大中门店占尽先机。以其1997年开业的大中马甸店为例,场地面积有四千多平方米,年租金更是高达六百多万元。这个价格甚至比很多二环内黄金商圈的价格还高。2004年开业的大中中央电视塔店,总面积更是高达两万多平方米,虽然年租金高达上千万,但家电产品非常丰富,业内人称家电连锁亚洲第一店,年销售更高达15亿元,创造出每0.1秒即售出一件电器的纪录,保持全国单店产出最高。……这样的一笔买卖,对于几度荣枯的张大中而言,已经淡定。
对于黄光裕而言,大中是他最重要的一笔并购,直到今天大中电器还属于国美的非上市公司部分。这部分的价值并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几亿管理费所能概括的,否则当年苏宁和国美不至于争夺得如此激烈。大中电器2007年的年销售额应在70亿元,这意味着国美平台所获得的工商博弈砝码加大。连锁领域内每10亿元的采购就能为家电厂商带来1亿元的毛利,大中的价值在国美采购总盘子的价值不言而喻。某种程度而言,国美的基础在北京,北京国美和北京大中是国美最重要的补给地。
张大中对大中电器的理解,杜鹃对北京国美的直管,都使得国美的这盘棋越扎越稳。相比喜欢和媒体打交道的陈晓,张大中在低潮时和媒体交道不多,身退时更是难见真颜。如果不是和他长期交往的人,托再多关系也难得和他一叙。在媒体圈他有很多高管朋友,但深入报道少之又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张大中的生意经其实就是实在。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