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30日 07:43 来源: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记者 郑 英
办个人荷花摄影展,出版穿插讲述人生经历的《荷塘异象》摄影集,这是65岁深圳文化人张之先最近在忙的事情。摄影展当天,他的朋友远从河南打飞的赶来助兴;摄影集出版前后,他的作品得到众多文化界、摄影界好友的称赞和支持。张之先说,他喜欢在快乐中做自己喜欢的文化事,“这对我人生感悟有很大的促进!”
帮助人成了一种习惯
张之先出生于解放前,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生长的人,从小接受的是英雄主义的革命情怀的熏陶。
十多岁的时候,雷锋精神感染了他,“要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非常平凡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有一点能力就去帮助人家,是值得让人尊敬和学习的!”张之先在学校的表现一直都是充满热情和积极向上。“当你付出的时候,给人家一些帮助,让别人感到快乐。”张之先常常这样去做,做好事情不吱声,在旁边看着又是特别得意。
高中毕业后,他以一名铁匠工人身份光荣地投身到社会建设革命大业。当时一个月人均只有7元的生活开支,他为了帮人曾拿出过10元;一个到工厂学技术的穷女孩,寒冬里没有毛衣穿,素不相识的张之先把自己的毛衣送给了她……而立之年时回顾自己过往的经历,张之先一直庆幸自己的坚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尽自己能力帮助别人的人。
但他的命运随着那个时代遭遇坎坷,从铁匠当管理员再到厂长,他是厂里的团干部,总是满怀着洒热血的激情。但年仅二十出头就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陷入反复被批斗的境遇,不断地处于隔离、反省。复杂的境况中,他一直在思考:“没有做坏事,从来都是得到表扬,到底我错在哪里?”一个忍字,一个坚持,他坚信做一个好人终究是不会错的。这段经历,让他明白:“别人不能把自己撂倒,要自己守住自己的内心世界。”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还是回到原点,继续帮助人,收获快乐的心境!”十年浩劫过去,张之先帮人的习惯没有改,在工厂里推心置腹跟工人聊天,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抓好生产管理,继续当起厂长。直到40岁左右,他恍然感到过去耽误的时间太多,“生命只有一次,要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他说,要做一些像模像样的事情。
当时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深圳经济特区已经发展起来,很多人在深圳已经事业有成。张之先想:“我也可以自己干,过去农民什么都没有,也没有拿退休工资,什么也不怕。”他辞去厂长职务,工资待遇不要了,职称不要,二十多年的工龄也不要了。
“当时表弟带我到深圳考察,一顿饭我们就吃掉68元,当时我在内地当厂长的工资才90元。”灵机一动,张之先要开餐馆。接手一家转让的酒楼,干了4个月就遭遇要关门。一个爱吃酒楼里的东坡肘子肉的老板,最终凭着张之先的个人信誉,投了30万元,支持他重新开了一家餐厅,这家餐厅一开就是11年。
至今提起这家馆子,很多深圳人都知道,尤其是文化界的人士。“八仙楼”做川菜,全国各地来深的文化界人士都要来聚集的地方。这正是张之先喜欢帮人的习惯,成就了这家餐馆,充满文化气息别具一格的地方。
因为身份是张大千的亲侄子,张之先从小喜欢看画,但是却没有人教他们这一辈入门道,原因是已经有了一个大师,不可能培养出第二个人超越张大千。张之先特别喜欢跟艺术家交往,当中有不少刚到深圳的艺术家很穷,他这个八仙楼的老板就不停地请吃免费餐,甚至提供各种的帮助,只要有人介绍来的艺术家,吃完饭签完单就可以走,曾经他还照料过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长达两年之久。
八仙楼推动文化艺术
接待艺术家朋友越来越多,从小喜欢照相的他,就主动给这些艺术家拍人物肖像,越积越多的艺术家照片竟然成为八仙楼的一大特色招牌。直到2002年,经过一番思考,最终判定自己不适合搞经营的张之先,要让自己休息调整一下。而八仙楼结业的事情竟然成为当时文化界一个话题,还上了报纸的头条。“我当时给文化圈的朋友打了一个招呼,大家一起来吃告别饭,别人是开业请客,我是关门请客!”他自己调侃了一番。当时报纸报道称,八仙楼迎来两百多文化界人士共聚一堂,盛况空前。
除了对文化界人士慷慨相助,张之先戏称自己是“方脑壳”,喜欢较真。关注社会问题,他喜欢提意见,那时候有一个市长专线办公室,他总是不断打电话投诉看到的各种问题。专线电话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认得他,最终他还成为投诉专线的联络员,专门负责收集意见提供给政府。他还积极投稿、报料给报社,也因此结交了很多报业媒体的朋友。
十余年钟爱拍摄荷花
结束了八仙楼的事业,他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跟文化相关的事情,除了喜欢拍摄人物肖像,他更是情有独钟拍摄荷花。从1995年开始,他就扛着相机在洪湖公园百亩荷塘穿梭,潜心捕捉荷花的自然之美。5年前,他还组织起深圳老年摄影学会,带领数百名老人通过相机寻找晚年精彩生活。
谈起拍摄荷花,张之先有着很多的感悟。“在摄影荷花的过程中,我逐渐地感悟到荷花之所以为世人称道,那是因为荷花的品格,而不光是她的美丽。美丽只是很短暂的一个过程。而支持这个美丽过程的还有许多磨难,与我们的人生经历一样,有坎坷、有风雨、有灾害,荷塘里的生生死死远远不是用娇艳所能表达的,当一切都奉献之后会回归大自然。”
从1996年以来,张之先陆续举办有关荷花主题的摄影作品。今年6月24日,张之先最新一期展览,《荷塘异象——张之先摄影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共展出60多幅以黑白色调为主的荷花摄影作品,当中突出展现的却是残荷的主题。
“人老了在荷塘边思考更多的是怎么如同残荷一样坦然面对生死。因此,我更多地是关注荷的禅意。”张之先说,拍摄残荷是希望表达一种主题,就是残荷不残,她以另外一种方式向大自然表达她的内在美。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