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股破发是谁的好事

2011年07月02日 02:10 来源:金融时报

  徐绍峰

  新股“破发”是不是“好事”?当然是。连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日前在某论坛上都这么说。

  新股“破发”之所以成为“好事”,言之凿凿的理由,正如刘啸东所言:IPO发行价格逐步下调是很好的现象,尤其出现新股破发情况,说明证券市场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逐步走向成功。

  又一个意料之中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成功而大声欢呼的业内人士。不仅仅是刘啸东。上交所发行上市部总监巢克俭也表示,前一段市场出现的“三高”现象及现在的破发到发行失败都是市场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的,这也是市场进步的标志。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从“三高”到“破发”再到“发行失败”,市场不是越来越强势地展现自己那双“看不见的手”的巨大力量么?如此快地将新股从“三高”推到“破发”,进而“发行失败”,与成熟市场如此快地接轨,让中国股市从投机彻底走向理性,这难道不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取得的最值得称道的辉煌成果么?

  但仔细想来,又全然不是那回事。从“三高”到“破发”再到“发行失败”,付出最全部、最惨重代价的是谁?是什么让投资者对“三高”股票彻底绝望?如果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成功是建立在广大投资者利益受损这样的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或者建立在一些财务欺诈、报表作假的上市股票发行价泡沫破裂的基础上,这样的成功还能算真正的成功么?

  必须追问一下:新股“破发”究竟是谁的“好事”?

  是投资者么?显然不是。“三高”也好,“破发”也罢,在这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最受伤、付出成本最高、亏损最多的就是投资者。“破发”不仅对一级市场申购者不是好事,因为一申购就被套的滋味实在不好受;对二级市场投资者同样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破发”的股票通常因为包装过分而仅仅是下跌的开始,二级市场投资者将要面对接棒后巨亏的现实。

  是上市企业和某些机构么?如果说,曾经的“三高”让很多上市企业和机构获得了巨大好处,成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的话,那么,随着“破发”的到来,后上市企业和机构开始品尝先来者“作孽”的苦果:“三高”难再。不过,对于从来只关心发行价,而不关心上市后是否“破发”的上市企业来说,“破发”跟自己无关。虽说现在已经有新股发行失败的先例,但那毕竟是凤毛麟角。若说一家企业发行失败就标志着我国股市彻底接轨成熟市场,从此新股失败将是日常景观,那无疑是痴人说梦。可以说,“破发”对上市企业和某些机构来说虽说不上是好事,但目前也谈不上是彻底的坏事。起码,可以有更多企业以较低的发行价融到自己迫切需要而不是超募到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的资金。

  新股“破发”被一些人当作“市场进步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破发”显然属于那些沾沾自喜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成功者的“好事”。在他们看来,“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要紧,只要成了“将”,只要取得了成功,只要实现了他们认为的市场化就行。问题是,改革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现一个听起来不错的市场化,还是让市场变成一个真正值得投资的市场,一个可以给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的市场?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欢呼取得“破发”这样的市场成果,而无视制度缺陷,这样的“好事”不要也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