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关注理财市场高收益率下商业银行之困

2011年07月02日 02:11 来源:金融时报

  李岚

  记者李岚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而6月30日———这个在普通人眼里不年不节的日子,对于商业银行却似乎有了一种“支点”的意味。

  最近一周,记者的邮箱里连续收到来自中行的理财产品发售单,其中收益率最高达7%以上的几款产品用大大的红色字体醒目地标出,着实令人动心———

  6月20日-22日,中行发售两款8天稳富产品:WF-BJ2011003-46-8D和WF-BJ2011003-47-8D,收益率分别为7%和7.2%;随后,中行于23日-27日再发五款稳富产品,其中WF-BJ2011003-52-3D和WF-BJ2011003-53-3D两款期限均为3天,预期收益率分别高达7%和7.5%。

  “6月底要公布半年报,我们需要数据更好看一点,各家银行都在抢这个时点。”中行北京地区某支行网点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你看这几款(短期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在6月30日到期,也就是说,先前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当天正好还原成活期存款。”

  记者为此专门进行了调查,发现进入6月以来,各家银行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6%已不稀奇,“破七奔八”的也“大有人在”。日益飙升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背后,一场“存款保卫战”正在白热化的漩涡中不断升级。

  从“隔岸观火”到“绝地反击”

  6月27日的杭州,平静的市景下涌动着难以察觉的角逐。

  当日,工行浙江省分行推出了三款工银财富专属人民币理财产品,两款7天、一款14天期限,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6.2%;农行浙江省分行则发售了期限分别为2天和7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破天荒地达到6.3%和6.6%;同处一座城市的建行不仅一口气推出5款“乾元-特殊收益理财产品”,且一款13天期限产品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到6.31%。

  而此时“战火”亦已悄悄燃至杭州之外的许多城市。截至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突破新高,收益率超过6%已成常态。其中,建行广东省分行发行的乾元七一理财高端增值版2011年第1期人民币13天产品,预期年收益率更是高达8%……

  “这么高的收益率从哪儿来?”记者问。“自己贴钱呗。”一位国有大行网点人士无奈地回答:“现在银行都比着做,你不做的话钱都上别的银行了。比如6月30日理财产品到期,资金一还原就成人家的存款了。”

  据了解,今年以来,持续的存款搬家,已经迫使过去一直对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战持围观态度的大型银行,不得不加入这场混战。根据中信证券日前发布的报告,仅四大行4月存款就减少4938亿元,交行4月存款大幅下降1014亿元。

  应该说,上半年在“一月一提存,两月一加息”的调控节奏下,商业银行流动性已经非常紧张。6月20日是商业银行年内第六次存款准备金缴款日,银行体系3800亿元资金被冻结,资金面更加捉襟见肘。当日,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大涨292个基点,单日涨幅创下了今年最高纪录。

  没有存款就不能放贷。为长期缓解资金压力,商业银行开始发行滚动投资系列的理财产品。特别是,自6月1日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不仅要对季末、月末存贷比考核,还要进行日均存贷比考核之后,各家银行发售的短期理财产品随即背上了揽储的使命。而随着6月30日中期业绩考核节点临近,银行“抢钱”大战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存贷比)现在日均要考核,时点也要考核。这样冲一冲,至少个金方面(数据)还是很明显的。”接受记者采访的商业银行人士均如此表示。

  “可持续吗?”

  “但存款指标好看啊!指标好看了员工就能拿到绩效(奖金)……”

  银行人士还告诉记者,6月30日当天还会发售类似的高收益产品,目的是吸引一部分资金、冻结一部分资金。“因为头天有到期的产品,这样就能接上,保证银行的客户不流失。”

  显然,银行通过发行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产品,既可以锁定原有存款留在本行体系内,又可以吸引其他行资金进入本行,改善存贷比的危机,也能较为从容地应对6月底的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考核,何乐而不为呢?

  跑不赢CPI,储蓄利率成浮云

  相关统计表明,截至6月中下旬,银行理财产品预估发行规模达到8.25万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虽然由于理财产品发售是采用滚动式,且平均期限都比较短,时点上理财产品余额大概在1.5万亿元-2万亿元左右,但无论发行数量还是金额均大大超过已往同期水平。

  而出于揽存和争夺客户的迫切需要,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收益率更高的产品。不过,理财市场收益率不断高涨的首要因素,则与当前经济走势及宏观调控密切相关。哈尔滨银行投行部首席研究员王亚玲认为,国内连续16个月的负利率状态,使得资金拥有者不再甘心于将资金存入银行,这为理财产品发行提供了较好的土壤。

  事实上,相对于5月份涨幅5.5%的CPI以及6月份数据或将更高的预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3.25%早已成为“浮云”。“如果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能跑赢CPI指数,显然无法打动资金拥有者。因此,随着CPI指数在5月再创新高,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创新高也就成为必然。”王亚玲说。

  另外,上半年A股连续下跌,楼市调控加剧,以及黄金白银贵金属的大起大落,在此背景之下,相对稳定的银行理财产品与市场流动资金邂逅,正可谓“干柴遇到烈火”,收益率飙升也是自然的事情。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不断升高,归根结底还是资金利率上涨的结果。工行投行部高级理财分析师柳阳分析,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包括债券、Shibor利率、央票、短券以及银行资产池中可能的贷款项目等等,而自去年下半年起,央行四次上调基准利率,由此,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随之上扬。

  记者查阅了近期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数据,看到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增加,近期Shibor利率迅速上升,一周Shibor甚至一度达到9%。这无疑极大地带动了与Shibor利率挂钩的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升高。一位中行客户经理就告诉记者,该行6月20日发售的两款理财产品“当天卖的时候,预期收益率还是6%和6.3%,但第二天下午Shibor利率大幅升高,才临时调整为7%和7.2%。”

  此外,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贷款额度和行业进行了控制,这使得原本过惯了宽松日子的行业、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短缺,从而推高了实际贷款利率,部分企业的资金成本甚至达到20%以上,这也带动了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增加。

  高收益率辉煌难再

   记者6月30日浏览几家大银行网站,发现五家大型银行当日均有多款理财产品在火热发售中,不少产品收益率仍超过5%。

  那么,理财市场的高收益率未来究竟还能维持多久?就银行自身而言,绕过了监管、暂时留住了存款之后,这种过度竞争是否会留下后遗症?

  应当说,大力拓展理财业务对于银行的正面影响颇多:不仅能够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还能转移资产风险、降低资产负债率等等。

  据了解,目前由于大部分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了相对安全的货币市场及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这个市场里,资金的价格实际上是需求和供给博弈的结果。为了满足监管考核指标的要求,有资金需求的各大银行不惜以高收益率为诱饵,以达到顺利卖出票据资产腾出规模的目地。又由于资金面紧张,银行用于购买票据资产的资金往往并非本行资金,而大部分是向客户募集的理财资金。因此,只要收益能够覆盖或略高于成本,将这种安全的投资标的理财产品用于维护和发展客户,还是大多数银行乐于采用的。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理财产品的无序竞争很可能给本已“缺钱”的银行带来更为不利的后果。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在减少银行存款总量的同时,还会导致银行流动性水平下降。

  为购买理财产品,居民或企业会将其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首先转成活期存款,并继而转化为委托投资基金,由此导致银行存款减少。以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为例,银行通常将其持有的自营债券,如金融债券、国债、央行票据等打包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投资者。当理财产品发行完毕,商业银行持有的这部分债券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中消失,而客户在银行的等量存款(负债)也同时减少。对银行来讲,债券和存款两种均具高流动性的资产同时缩减,无疑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水平。

  与此同时,尽管接受采访的商业银行人士反复强调,由于进入银行资产池的企业风险通常都是按照贷款的要求和流程来进行审核的,因而整体风险可控。但随着对存款的争夺进入白热化,种种迹象开始令人担忧。一方面,不计成本的理财产品大战已经使一些银行出现了收益率倒挂现象,而另一方面,一些理财资金很可能曲线流入了房地产项目,形成风险隐患。

  对此,银监会日前专门召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座谈会,要求商业银行坚持合规开展理财业务,做好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工作,并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要充分了解不同理财产品的特征和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综合上述分析,尽管在6月份CPI或再创新高以及加息预期气氛浓重的背景下,理财市场的紧张局面恐怕难有改善;但业内人士预计,7月份之后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或将难以再续辉煌。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