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硬着陆可能性不大 保障房投资扮重要角色

2011年07月03日 23:43 来源: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安丽芬

   7月伊始,市场人士对刚刚过去的6月的CPI能否再现新高众说纷纭,加息预期骤升的同时,也掺杂着市场及专家人士对经济“硬着陆”与“滞胀”的担忧。

   居高不下的CPI何时才能回落?货币大棒何时能“消停”?中国到底会不会出现“硬着陆”?又该如何防范此类风险?经济导报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安国俊。

  CPI将冲高回落

   经济导报:刚进入7月,各大金融机构便纷纷预测6月CPI或创新高,有的甚至预测会超过6.5%,你认为CPI何时才能回落?

   安国俊:由于输入性因素及翘尾因素的影响,预计CPI在6月、7月后会冲高回落,届时上半年已实施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就会显现。

   经济导报:近期央行还会实施货币紧缩吗?

   安国俊:我国自去年以来屡屡提准和加息,我认为,7月、8月应该还有一个加息窗口,这也是对长期存在负利率的一个有效补充。另外,下半年会配以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如央票等。

   经济导报:在提准几无空间、加息难度又大的情况下,有市场人士想到了运用人民币升值汇率来治理通胀,呼声也比较高。你认为可行吗?

   安国俊:目前大家对通胀的多元化原因基本达成共识:流动性因素、输入性因素、热钱流入冲击、外汇储备增加、大规模投资刺激等加大了通胀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一方面会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从而加大治理通胀的难度。在多重原因之下,单靠汇率政策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

  不必担心“硬着陆”

   经济导报:我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速会放缓吗?

   安国俊:说实话,目前我比较担心下半年的“滞胀”问题。近期一些国际机构也下调了对中国经济下半年的增长预期,但下半年究竟会如何发展得看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的组合效果,同时也得考虑政策的时滞性因素。

   经济导报:最近,因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正确预测而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公开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将在2013年后遭遇“硬着陆”,可能出现经济长期衰退。如何看待这一分析?

   安国俊:尽管这一言论引起了较高关注,但我觉得不用担心。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保持经济增长、避免“硬着陆”的主力依然是投资和拉动内需,而房地产投资更是重中之重。

   经济导报:年初国务院出台了“新国八条”加上各地纷纷限购、贷款难等,这会加速“硬着陆”吗?

   安国俊:尽管货币政策趋紧,但投资却没有回落。国家在年初就给地方政府定下了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硬任务”,资金基础业已筑牢,保证了投资稳定;对符合政策转型方向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国家也加大了投入,同时也吸引了民间资本的进入;在基建方面,铁路投资规模依然维持,“十二五”期间投资2.8万亿元,比“十一五”增长40%,而农田水利投资按规划今年将突破5000亿元,前5月完成尚不到一半,下半年将迎来水利建设的高峰。

  后期管理提上日程

   经济导报:很多官员和专家都表示中国不会发生“硬着陆”,但我国也应该“未雨绸缪”,眼下哪些方面急需提升?

   安国俊:未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是提升投资效率。鲁比尼拿投资效率说事,也不无道理。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国家实施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投入到多个领域,大兴土木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产能过剩。2009年我曾写了一篇名为“量化宽松政策、资产泡沫与通胀隐忧”的文章,指出中国面临货币供给集中投放问题,未来都可能引发后续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现今看来都变成了现实。

   另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也得到各方关注。2009年信贷投放的增长异常迅猛,在高速信贷投放的主体中,由于各地方政府纷纷融资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也导致了资产泡沫和通胀预期的出现,这些都需要后期规范和治理。 2010年以来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英国债务危机、爱尔兰债务危机、日本债务危机充分说明,合理的公共债务管理目标和制度框架有助于政府积极面对经济和金融风险的冲击。

   经济导报:6月27日,审计署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2万亿元。据推算,今明两年地方分别有2.6万亿和1.8万亿元债务到期,再加上地方政府还有保障房建设的任务,债务压力很大。

   安国俊:考虑到未来货币政策趋紧及信贷规模调控力度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不断增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的路径依赖将受到很大限制,其融资渠道也将发生从信贷融资到直接融资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形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