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监会和央行法规打架 是否上调存准率引热议

2011年07月05日 00:1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实习生 朱杉|北京报道

  一边是通胀,一边是经济减速,存款准备金率是否应该继续上调的争论和担忧,弥漫着这个夏天。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CPI达到5.5%。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且一直保持着“一月一调”的节奏,同时也是去年以来第12次上调准备金率。有人戏称之为“十二道金牌”,一道紧似一道。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无疑是在不断收紧流动性。而现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唯一的依据和理由,是稳定价格总水平,抑制通胀。可以说,抑制通胀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不二选择。

  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性政策,跟6月7日银监会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发布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下称“银十条”)相悖。

  “银十条”重点对单笔金额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加大支持力度。“银十条”第八条指出:在计算存贷比时,对于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

  目前,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是10%,小银行是20%。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计算,当前中国银行业整个资产的规模是100万亿。其中,至少有10%是给中小企业的贷款,这样可以释放出接近10万亿的流动性。

  这10万亿的流动性对中小企业无疑是久旱逢甘霖。据悉,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江浙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不足30%。学者一致认为,如果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导致失业人数增长,难免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银十条”的出台,意味着民间呼吁银行要多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政策终于等来了。

  但是,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跟“银十条”释放出的这10万亿的流动性背道而驰。市场上资金供应的水龙头拧得更紧了。

  有学者认为,存款准备金率对小银行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大银行的影响,银行在信贷额度受限情况下,一定是首先减少中小企业贷款。如此,“银十条”很可能会沦落为“纸上谈兵”。

  据记者了解,随着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一月一调”,整个银行系统流动性趋于紧张,部分银行因此暂停房贷、收紧中小企业贷款,引发按揭贷款难、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现状。

  “以前融资难,现在融资难上加难。”这是时下中小企业家的普遍感受。

  江浙地区,向来是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紧缩的背景下,这里的中小企业无疑成了“重灾区”。日前有媒体报道,在江浙地区,民间借款利率高于银行4倍,最多10倍。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甚至悲观地认为,“40%的中小企业在年底会处于半停工状态,如果外部环境和政策方向在下半年没有发生改变,那下半年半停工的中小企业将会增加20%。”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向《中国经济周刊》预言,在企业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如果还继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结果必然会造成货币政策的累积效应,严重点,可能会对经济造成硬着陆的风险。经济“硬着陆”,通俗地说,是指经济突然下滑。“连续12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率,我国的经济增速已经出现下滑的苗头。” 谢太峰不无担忧地说。

  接下来即将公布的6月CPI,决定着货币政策的走向。

  嘉宾

  谢太峰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庄健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

  高级经济学家

  杨健

  中国人民大学

  金融信息中心主任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

  研究中心主任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否应该停止?

  从6月20日开始,央行再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锁定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资金。到目前为止,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升到了21.5%,达到历史高位。

  该停止

  谢太峰: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应该停止。我一直认为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过分利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工具。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比较严重,从去年年底开始到今年,物价上涨比较快,抑制通胀应该两方面并举:一是要增加供应,二是要控制需求。我们不断地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正好相反:没有增加供应,反而限制、减少了供应,需求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存款准备金率现在21.5%,造成企业资金非常紧张,使得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的问题陷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甚至勉强地经营,也承受着非常高的利率。这显然不利于增加市场供应。而另一方面,从需求来看,因为没有利用利率这个工具,一直对存款利率保持不变,在通胀比较高的情况下,我们是负利率的状态,负利率的结果当然是不利于抑制总需求的。我们应该对过度利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不能长期使利率处于负利率状态,特别是存款利率不能处于负利率状态,否则不利于抑制总需求。

  杨健:应该停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能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不会影响周围的购买力,更不会抑制住通胀和CPI。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那么久,CPI依然没下来,证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无法调控CPI的,对CPI是无效的。

  不该停止

  庄健:不一定会停止。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要收紧流动性,来抗通胀。通胀是最重要的问题,现在还没有看到拐点,6月份CPI可能比5月份还会高,当然下半年会有很多有利因素使CPI下来,但是现在说停止恐怕为时尚早。二是上对冲外汇占款。上半年虽说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有所缩小,但还是顺差,还是在不停地通过这个渠道增加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还是在增长的,如果不对冲很难维持现在汇率的相对稳定。如果这两方面都没有出现很明显的转变,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不会停止,但频率可能会有些微调。如果有很大把握,在未来的几个月,无论是通胀的形势,还是外汇占款,都有可能减弱,相应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可能会下降。但现在很难说要停止。

  郭田勇:不应该停止,说停止是比较武断的说法。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流动性,本身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特别从目前我国的银行体系看,形成流动性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在国际收支方面形成了顺差,如果在国际收支方面继续形成顺差,央行还是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进行对冲。

  存款准备金率是否存在上限?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23%将是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央行某领导曾说过一句话,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一个严格的上限,也就是说可以继续加到25%,把钱都冻结住。

  有上限

  谢太峰:25%本身就是一个上限。按照银监会规定,贷存比不能超过75%,也就是存款至少有25%是不能动的,是必须存到中央银行去的。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日常现金取款业务支出的需要,还必须保持一部分库存准备。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绝对不能提高到25%。

  庄健:上限当然应该是有的。极端的是100,但是现在政府有75%的存贷比要求,从这个角度看,25%就是上限了,100元钱只允许贷出75元。从这个角度看,现在这个21.5%确实已经非常接近上限了。这种说法肯定有自己的一些前提和理由。上限一定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有密切关系。如果加得很多,企业确实需要资金,对很有市场、很有前途的一些企业的需求,资金链就会断裂,没有资金,企业可能就要倒闭。

  谈上限意义不大

  杨健:谈上限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基准是什么,上限调到100%,让银行都别放款都可以,因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央行的权力可以无限大。存款准备金率本来就是跟西方学的,在中国事实证明,为了抑制流动性,用存款准备金率继续调控不是一个很有效的策略,基于此,那些认为存款准备金率有上限是一个伪命题。央行可以继续调,调到25%也无所谓。所以就不要谈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了。但是我认为,调任何一个东西,没有必要只追求极限,换句话说,如果动用别的政策边际效果更好,是否应该考虑用其他的替代政策。这才是我们所关心的。央行以前对冲商业银行流动性,都有很多种技术,并不是非要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种方式,来抑制银行的流动性。

  郭田勇:讨论存款准备金率上限意义不太大。从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看,中国跟美国等西方国家是有差距的。中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体系,而银行业在放贷方面,是形成社会货币增长很重要的原因;在这种融资下,央行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一种手段来进行调控。相对来讲,西方间接融资占比较少,仅依靠市场传导,跟西方相比,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大一些。但是,从前期调控的情况看,过多地采取这种数量型工具进行调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我国在货币总量上的控制现在看起来比较好,但是在资金配置的结构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出现像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所以,未来,央行除了采取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数量型工具之外,价格型工具特别是利率,应该发挥作用的空间更大一些。

  对控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有多大?

  今年以来,我国的CPI数值一直在4.9%~5.5%之间徘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控制通胀到底有多大作用?

  有作用

  庄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控制通胀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通胀有很多原因,最基本的原因还是流动性过剩,前两年资金投得太多,太多了就会到处泛滥,就有可能推高资产价格。不论怎样,它都会体现在最终的CPI上,或资产价格上,特别是中国的房产价格上。如果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前银行的体制有很强的放贷欲望和冲动,各个地方也要上项目,追求高经济增长,这都需要信贷来支撑。当然,如果真的投入到实体经济还算好的,但问题是,那么多钱很可能就投到一些不能够带来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域,过了一段时间后没有真正的产出,都是一些推高资产价格的虚拟领域,时间一长,对经济的波动可能会带来影响。

  郭田勇:肯定有作用。因为从通胀来看,中央要求消除通胀的货币因素,就是要把货币供应量或者货币总量的增幅压低到一个合理的幅度之内,所以,我们看到现在通过央行采取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数量型工具的调配,可以看到M2 (广义货币)的增幅已经从去年的20%降到15%左右了,应当说,在很大程度上,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控制货币总量增幅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用不明显

  谢太峰:存款准备率工具是总量调控的工具,而通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结构性原因造成的。一是食品类涨得快,二是住宅类。这两类对CPI的上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效应来看,总量调控工具解决不了结构性的通胀问题。同时,虽然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只上调0.5个百分点,好像影响不大,但要考虑到它从去年到现在货币政策的紧缩项的累积效应,即使再提高0.5%或1%,可能就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杨健:可以完全断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抑制通胀是无效的。央行可以一意孤行再继续往下调,我敢肯定下个月CPI只要有关部门不作弊,仍然不会下来。从目前看,有几个政策是没有使用的,比如提高利率。目前我国的通胀并不仅仅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来的,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必须用等额的或者等值的人民币去发行,所以央行要好好管住自己,对于人民币的释放控制住自己的源头,不要再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么原始的工具进行调控了,毕竟6次都毫无效果,还要再继续吗?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中国经济周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