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阵痛

2011年07月06日 22:58 来源:《中关村》

  The Pain of University Self-Admission Reformation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逐渐推广,但却依然不能跨过高考的门槛,大学能否授予学生学位也需要国家审核批准。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elf-admission is generalized gradually, but still cannot cross the threshold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the degree certificates also need to be approved by government。

  文  本刊记者 明星

  从1979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备受关注的国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不断反思与创新中,走过了已近十年的路程。到了2011年,这一改革又面临着新的困局和变化。

  高校考录困局

  2011年,按照教育部在考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考生源自2008年突破千万之后开始全面下降,近几年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自2010年高考考生报名人数957万后,2011年全国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33万,高考人数再创新低。

  与此同时,和考生人数下降相比,高考录取率近几年则一路上升、持续走高。从2008年的57%、2009年的61.7%、2010年的69.5%,直到2011年预计的72.3%。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招收675万名。

  除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的适龄人口下降等客观因素外、考生放弃报考和就读国内院校的现象越来越多。与中国高等教育相比较,在一些精英考生眼中,美国等海外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更具有吸引力。

  有关媒体报道,仅北京四中和人大附中今年被国外名校录取的毕业生就占毕业生总数的一成,相比去年涨幅高达四五成,而且多数都被美国排名前30名的大学录取。北京四中拿到国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毕业生有55人,人数比去年增加了40%。师大实验中学选择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有80多人,比去年增加近30人。人大附中被国外高校录取的毕业生有60多人,比去年增加了50%。十一学校今年近40名毕业生被美国高校录取,人数比去年有所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考人数下降的趋势,或许会延续到2020年前后。面对考录困局,中国高校多用比拼录取优惠政策的方式抢生源,这样只会拉大学校间的不平等,并非良性竞争。

  有教育人士指出,随着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资源的接轨,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取向也日益迫切。生源危机或为加强这一趋势的良机:中国可借鉴部分国家通过吸引海外留学生弥补本国生源不足的做法,解决高校现有问题,同时还可有力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

  但真正有益于高校应对生源危机的有效措施,需要高校打破计划录取制度,赋予考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校和学生在升学录取和接受教育过程中能有充分的双向选择。

  而5年高职自主招生的实践,对高考改革不外乎是一种启发。高职自主招生的生命力已在彰显。

  由于参与高职自主招生的相关专业实用性强,就业前景看好,越来越受到考生的青睐。2011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的院校和招生计划数量均比上年翻一番。大多数试点院校招生考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自己或联合行业、企业组织考试,采用“笔试+面试”的形式,构建“知识+技能”的考试科目体系,力争根据本校特点来招收学生。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被录取,不用再参加高考。

  今年北京已有13所高职院校参加自主招生,其中包括6所国家级的示范校、重点校。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较高,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专业兴趣浓厚。

  针对自主招生,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各自签约结盟,形成“北约”、“华约”和“同盟”的三大自主招生联盟,涵盖了第一批国家重点投入的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985高校的80%以上。

  自主招生存疑

  去年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没有先例,如何具体操作,仍须摸索。

  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国内自主招生的典范非南方科技大学莫属。西方绝大多数知名高校都实行自主招生、自授学位。 创校之初的南科大也明确地把香港科技大学作为改革的模板和方向。

  2007年3月,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

  历经磨难筹备4年,去年12月17日,仍未获得教育部招生许可证的南方科技大学作出决定:将绕过高考招生体系,自主招生,推出其首期实验班,招生对象为当时在读的高三理科学生。南科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表示,如果学生最终不能获颁教育部认可的文凭与学位,南科大将自发文凭、学位。

  南科大举行了首轮自主招生,从中科大少年班、深圳各知名中学推荐生、人大附中推荐生、相关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生、自荐学生当中遴选出45名年龄不等、天资优秀的学生收入囊中。这些学生获得了由学校提供的高额奖学金,直接绕过高考和全年的高三教学,于今年3月进入南科大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事实上,南科大的招生本身就不合法。”“处于筹备期的大学不具备招生资格,当然也就不能正式招生。”教育部要求南科大实验班学生必须全部参加今年高考。

  5月30日,一位网名为“南方科大私房博客”的博主在网上发表了一封题为《致所有关心南科大发展的人们》的公开信:“现在,我们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现在教育部提出我们必须要高考,回到高考的体制下去……教育部作出的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

  “南科大一开始就打出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口号,这也是学校的特色和努力方向,更是45名同学共同的价值观。而现在,让我们参加高考的要求,无疑是把南科大拉回到高考的体制内去。”一位南科大学生在博客中写道。

  6月7日,南科大实验班全体学生并没有走入预先设置的高考考场。

  教育部表示,一旦学生拒绝高考,有可能将无法获得文凭。“一旦南科大教改失败,这群学生的利益将难以得到保障。”不过,南科大的学生对此却表现得并不在意。对于文凭之忧,南科大学生郄博宇称:“文凭不算什么,能力最重要。”

  南科大校长在高考前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45个青年拿他们一生的前途来参加我们的教改实验,现在突然叫他们去参加马上要举行的高考。成绩好不好姑且不说,回去参加高考就是回到了体制内,实验还有什么意义。”

  由于办学策略、路径的分歧和筹备工作进展的缓慢,校内多名教师已陆续离开了南方科技大学。目前的授课教师,仅有两人为全职聘任,其余皆为兼职。

  事实上,对于南科大为中国高教改革探路的目标,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已经产生了不小分歧,并有可能会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下一步走向产生影响。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旗帜,南方科技大学自从宣布自主招生便一直引人瞩目。对于这一改革,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曾表示,教育部支持南科大的教改探索,但要求坚持依法办学,遵循国家基本的教育制度。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逐渐推广,但却依然不能跨过高考的门槛,大学能否授予学生学位也需要国家审核批准。这种在国际上通行的新体制成为了中国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极大挑战。

  未来,南科大的改革之路,乃至中国高校的改革之路该如何走?谁心里也没有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中关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