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优化经济结构 提升发展质量

2011年07月07日 07:55 来源:经济日报

  对四川省而言,“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如何准确把握未来发展形势,抢抓机遇,攻坚破难,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四川科学发展新局面?记者日前采访了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冯键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雷开平。

  科学判断

  抢抓机遇谋跨越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比规划目标高出4.7个百分点。2009年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1.2万亿元目标。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69万亿元。雷开平认为,“十一五”时期是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是四川省结构调整步伐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是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之一,也是四川省民生工程投入最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雷开平介绍,“十二五”时期,四川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谋划“十二五”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将更加注重抢抓机遇,推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从发展势头看,西部各省区市都在快马扬鞭,区域竞争非常激烈,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将更加注重优化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化解长期高增长积累的结构矛盾,就难以更好地应对后危机时代面临的挑战,也难以为未来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和优势。“十二五”时期,四川将积极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是将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推动创新发展。四川“十五”、“十一五”期间经济快速增长,总体上是外力推动的投资型增长,其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不足,要想在“十二五”时期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必须立足于科技创新,推动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竞争新优势。

  四是将更加注重民生为本,实现共享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强调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时期,将推动形成公共服务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不断健全的发展模式,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实现富民和强省的有机统一。

  冯键介绍说,根据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立足四川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确立“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时,四川省委紧紧抓住了两个关键点:一是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加快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

  在加快发展方面,四川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最重要原则,把“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最主要目标,强调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本省问题的关键。

  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方面,四川提出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民生为本、共享发展等基本原则。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等重大任务。

  强化约束

  目标设置导向明

  雷开平表示,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6个方面主要目标和27个主要指标。在设置主要目标和指标时,注重落实国家要求和结合四川实际,重点把握了突出约束性、体现导向性、注重协调性、强调可行性的原则。在27个主要指标中,反映经济增长的只有1个,反映经济结构的有2个、科技教育的有4个、资源环境的有12个、人民生活的有8个,更加强调了民生改善、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从指标属性看,有11个预期性指标、16个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主要通过各级各地政府运用财政、产业、投资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约束性指标主要是各级各地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利用行政力量来确保实现,这些指标将纳入各级各地的评价考核体系。

  这其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指标: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指标。这一指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的变动状况,也是确定其他指标的重要依据。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今后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从发展趋势看,四川的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十五”期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1.2%,“十一五”期间为13.7%,2010年经济增速达到了15%左右,呈上升趋势。为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应保持比全国高的增长速度,才能确保人均GDP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指标。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即与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相对应,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均达到12%的目标,实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00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二五”时期,四川将采取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措施,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使四川省从低收入地区跨入中等收入地区。

  三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指标。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之一,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39%,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四是约束性指标。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新增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森林蓄积量和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约束性指标,并在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监控考核中增加了氮氧化物。

  突出重点

  谋篇布局亮点多

  冯键说,根据对“十二五”时期基本发展思路作出的科学判断,四川省委提出了“十二五”发展的五大着力重点——

  一是把基础做牢。让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相适应。

  二是把产业做强。继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把城市做大。今后5年,四川省城镇化率年均要提高1.6个百分点,力争到“十二五”末接近全国城镇化水平。

  四是把科教做优。推动四川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强发展竞争优势。

  五是把民生做实。把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雷开平介绍,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大战略任务,涵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重点突出了夯实发展基础、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同时也加大了民生、社会领域还有文化建设方面的分量。

  从省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四川把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全省的首要任务。未来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区域之争,核心是枢纽之争,谁抢先形成枢纽和合作平台,谁就抢占了先机,就能够整合更多的发展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优势相对突出的经济高地。

  在产业发展上,四川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更加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首位,体现了四川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意图。

  冯键认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是四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四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深入推进“两个加快”的现实选择。四川省将从三方面着手推进:一是统筹发展规划与布局;二是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三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汶川地震灾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单独成章。雷开平认为,汶川灾后重建,从抢险救灾到灾后重建,再到发展振兴,这5年是体现灾区发展振兴的5年,所以单独安排。他表示,汶川地震受灾的13个市州51个县(市、区)在四川省经济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将继续支持灾区发展振兴,不仅有利于灾区实现跨越发展,也将极大地带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目前,灾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民生项目等工程基本完成,但经济社会的恢复和正常运行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十二五”时期,四川灾区发展振兴将重点抓好加快产业发展振兴、努力扩大灾区就业和扶贫帮困、加强灾区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工作。

  图1:四川阿坝州新建的小金县沃日乡官寨村掩映在绿树丛中。

  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摄

  图2:四川把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首要任务,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

  图3: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施工现场。下图 工作人员正在介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周界防入侵系统。. 本报记者 喻 剑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