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1日 22:02 来源:粮油市场报
□本报记者 万佳怡 文/图
提要:26年前,他放弃了保送“重点大学”的机会,选择报考农业大学;19年前,他抛弃“铁饭碗”,东拼西凑借钱盖猪舍,当起“猪保姆”;如今,他经营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少数几个能打破西方“绿色壁垒”的企业……他,便是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秦英林。
人物简史:
秦英林,男,1965年出生于河南省内乡县,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现任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9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1999年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9年2月作为养殖界唯一代表,曾受邀到中南海向国家总理温家宝建言献策。
人物语录:
1.技术——真正能够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技术掌握在企业手中。
2.豫商要放开眼界,去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这些东西不难,关键是你做了没有,你自己敢不敢迈出这一步。
3.日本人有个观念,“我活着不能成为社会的包袱”,这一点令人震撼。一个人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也决不能成为社会的包袱。
4.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做事要以德为先。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5.就是死也不用瘦肉精!我们养是给人吃的食品,是给自己爹妈、自己孩子吃的,所以,我们愿用生命来维护我们的品质。
6.一个企业首先要有能力生存,然后才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7.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但责任无限。担起的责任不是负担,是自己的未来大业。
汽车顺着田间大道转了几道弯后,来到了一片开阔的菜地边儿,不远处,几个水泥圆桶显得分外醒目,上面写着:“河南牧原集团沼气示范工程”、“联合国CDM示范工程”。
这里,便是位于河南省内乡县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进门的程序很严格,凡是进门的车辆,首先要在门口排队,等待工作人员用消毒水冲洗车轮等,然后依次进入园区。门口的必经路上,还有一个盛满消毒水的池子,强制车轮消毒。
过了重重关卡后,记者来到了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牧原”)董事长秦英林的办公室。
大块的白板立在书柜前,会议桌一样的书桌边摆放着投影仪。在这间像是会议室一样的董事长办公室里,秦英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年轻人的养猪梦
作为一个拥有亿万资产的企业老总,秦英林出身平凡,他是个实实在在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朴实和勤劳特质在他的人格中一直闪耀不灭。
秦英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放暑假回家,看着家人在烈日炎炎的三伏天里还要顶着大太阳去地里除草干活,辛苦挣钱供养自己上学。他心里默默地想着,自己能做些什么来减轻父母的负担。
于是,开办小型养猪厂的念头在秦英林脑中萌生出来。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之后,父亲很快就同意了。没几天,一个小的“养猪场”就建了起来,父亲买了20头猪,放养进去。看着小猪在圈里争抢着吃食,秦英林站在圈外非常开心。
暑假过后,秦英林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等到春节回家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家里也养了一头猪。他问父亲:“咱们养猪场里不是养了不少吗?怎么家里也养了一头呢?”母亲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跟他说:“别问了,买了20头猪,一场病过去之后,死的就剩下这一头,你爸正为这事心烦呢。”
第一次养猪的经历不仅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让秦英林心里久久不能释怀。此时,他在心里暗暗地立下志向:一定要去学养猪技术来帮助家里致富。
在学校表现优异的秦英林,高三临近毕业时被学校推荐去一所重点大学读书。那个年代推荐一名学生要经过各个方面调查讨论,非常不容易,刚接到这个通知时秦英林也着实兴奋了一把。但当他静下来,就一遍遍地责问自己:“我到底要做什么?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的猪倌,到这个学校我能实现理想吗?”
抉择是痛苦的,但秦英林很确信自己内心的答案。当他告诉老师自己要放弃保送,报考农大,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都以为他犯了傻。凭着优异的成绩,秦英林如愿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畜牧专业。
大学期间,面对众多专业书籍,秦英林如获至宝,贪婪地学习着。本该4年学完的课程,他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全部学习完毕。剩下的两年,他就一直泡在图书馆里,看国内和国外的各种关于养猪技术的书籍。
上世纪80年代末,那个时候的图书馆还没有电子文档,所有的资料也都是纸质的。秦英林就一边看书一边做笔记,毕业时,他记下的笔记已有厚厚一大摞。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要是考上了大学,就好比中了状元,全家人都希望其能在外面找个好工作,光宗耀祖。
大学毕业后,秦英林也不敢说不要工作就回家养猪。然而工作3年后,他心里还是舍不了那个养猪的梦想。1992年,他终于下定决心,毅然辞职,携妻子一起回到家乡创业。
然而此时,秦英林手里只有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4000元钱,远远不够开办养猪场的。一向不喜欢向人开口的他,硬着头皮东奔西走托亲找友,凑来了3.1万元,这就是他创业的全部资金。养猪场建成之后剩下的钱,只够买22头种猪。
于是,养猪场就这么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在学校里学习到扎实的养猪技术,慢慢地,秦英林就成了养猪专业户。再后来,一步步发展为现在即将上市的河南牧原。现在,牧原的生猪年出栏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头。
谈到这里,秦英林忍不住地感叹:“牧原能够一步步走到现在,真的非常坎坷艰辛啊!”
也许经历了这样的坎坷后,其他的困难都算不上什么难题了。牧原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秦英林计划,到2017年生猪出栏要达到每年900万头。说到公司的发展规划,秦英林站起来转身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演算起来:由于养猪消耗的粮食主要以玉米、小麦为主,也有少量的豆粕,公司将来消耗粮食饲料大约270万吨。如果除了豆粕和其他的饲料,单原粮这一块,玉米和小麦合起来占到80%,简单地计算就是40多亿斤,216万吨。
“我们的整个布局规划是依据南阳的粮食产量来定的,跟着资源走。当然,在以后的整个发展中,会以南阳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各地市,对这些地区的粮食起到了一个促进、转化作用。”秦英林说。
不钻空子的“傻子“
牧原集团在刚起步的时候,曾向国家申请过2540万元的贷款。在2000年前后,国家出台了一项打包政策,这2540万的贷款按标准程序走过之后就可以不用偿还。当时正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这对于牧原集团而言,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全靠着贷款支持着走下来的牧原集团,如果是一下子要还清全部贷款,企业只能关门倒闭。国家的这个打包政策无疑是充满了强大的诱惑。
他说,“贷款必须要还!国家有政策,但我有我的主张。我早就看不惯了,原本的欠款要还了,一打包,没了。钱谁来还?国家!国家的钱哪里来的?那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就是老百姓!是老百姓替企业还了。如果再这样做下去,我们国家会乱了风气的。一些人会心生幻想,甚至从他贷款的第一天起都在想可以不还这笔贷款。这样的话,银行还敢发放贷款么?我们还敢存款么?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在做这样的事情!我管不了别的人,但我一定要还!”
银行的一位老领导,劝他说:“英林啊,我们认识这么长时间,从没有教你做过坏事,但是兄弟啊,这一次是享受国家政策,不是去做坏事。”牧原集团的副总也来找他,眼里噙着泪水,最后一次劝他说,“秦总,你还是仔细考虑一下吧,毕竟不是个小数目,2540万元啊,咱们厂12年也没有挣这么多的钱。”秦英林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兄弟,你要坚信,我们总会有一天,一年就能挣到2000万。”
可是,到了真正要偿还贷款的时候,企业真的没钱。银行领导生气地说,“要还马上就还!又想还又没钱,这不是耍赖皮么?”两方就不停地争执,一边争执一边还钱。还贷款的过程中,大家说:真是个没见过的傻瓜!
当牧原一点一点把银行的贷款还清的时候,其他的银行找上门了,都表示要支持牧原,给他们发放贷款。现在,有8家银行都在支持着牧原。
“首先站出来的是农业发展银行,”秦英林高兴地回忆着,“先贷给我们3000万,又贷给8000万,接着又贷给3个亿。2010年8月17日,国际金融公司与牧原集团签订投资协议,为我们提供1000万美元股权投资,以支持扩大产能,加强食品安全。这一次不是贷款,而是直接投资,并且是国际金融公司第一次进入中国的养猪行业。
坚决不用“瘦肉精”
不知何时起,养猪业内流传着一条致富“秘诀”:用了“瘦肉精”的猪长得好,售价高,挣钱多。
然而一提到“瘦肉精”,秦英林便一连向记者问了几个问题:“如果你是养猪的,你用不用瘦肉精?如果知道人吃了含瘦肉精的猪肉会中毒,你还用不用瘦肉精?如果说你稍微用一点,别人抓不到,瘦肉精也不会残留,人也不会生病,用还是不用?如果说你的猪都已经养不起了,没有钱喂它了,别人也都不要你的猪,因为你没有喂瘦肉精,卖不上价钱,企业在生死存亡之际,用还是不用?”
面对这样的问题,也许很多人会犹豫,但是,秦英林的回答却非常肯定:“就是死也不能用瘦肉精!我们养的不是猪,是给人吃的食品,是给自己爹妈吃的,是给自己孩子吃的。所以,我们愿用生命来维护我们的品质。”
秦英林称,曾经,全国很多同行都嘲笑他,说河南有个不用瘦肉精的“傻子”。
因为拒绝使用瘦肉精,厂子一年损失了200万。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厂来说,是很大的打击。为了摆脱困境,秦英林带领着团队开始着手研究培育良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的努力下,很快,就育出不用瘦肉精也能长出优良肉质的好品种。
2002年,牧原的品质猪肉已经深受市场欢迎,很多客户愿意用超出瘦肉精猪30元/头的价格来购买他们的猪。
在2010年猪价跌到低谷的时候,整个行业都在大幅亏损,而牧原却不赔反赚。秦英林说:“当初我们顶住了一年200万的损失,现在我们赢得的是每年5000万以上的超额利润。”
如果这个答案事先就放在这里,自然谁都会说,当初肯定不会用瘦肉精的。可是在那一刻,你真的能顶得住么?
“我们现在和中国最高端加工企业谈合作,15分钟敲定了一个合作20亿产值的项目。我们也赢得了日本客商的尊重,他们愿意和我们一起打造一个年产值400亿的高端肉食品企业,把牧原的食品推向世界。”说起这些,秦英林的脸上尽是自豪之情。
高价收购“芽麦”
2009年,河南遭受旱灾,造成小麦大量的减产。祸不单行,小麦正值收获季节时,天气却阴雨连连,已经长熟的麦穗都发了芽。
种粮的农民十分绝望,在粮管所交售小麦的时候,芽麦没有人收购。眼看着大半年的辛苦一下子就要付诸东流,这时候,秦英林站出来说,牧原集团愿意收购这些芽麦。
小麦发了芽,剩下的都是空包,又带着一个长尾巴,价值甚至不如麸皮。有人提出,这些芽麦农民也没法吃,对于他们没有一点用处,正是低价收购的好时候,三四毛钱一斤都行。就在好几个企业这么讨论的时候,秦英林又说,牧原愿意按照正常小麦的价格收购。
当时公司内部就有人不同意这样做,毕竟,这样发了芽的小麦,万一猪不吃的话,该怎么办呢?并且,农民如果不把粮食晒干就卖掉,粮食最终会变成一堆烂泥。
正在这时,省长给秦英林打来电话:“英林啊,听说你做了好事。你一定要把周围的发芽小麦都给收了,我给你协调资金,地方的粮所仓库都协调给你。”
电话更加坚定了秦英林的信心,秦英林对外宣布,按照正常小麦的价格开始收购芽麦。从收购开始,牧原集团的收购点就人山人海,不仅有本地的农民,甚至连湖北省的农民也拉着麦子来卖。
小麦入库之后,秦英林马上组织牧原做实验,怎么把芽麦转化为饲料。可是,收来的近7亿斤芽麦直接拿来喂猪,猪吃了3天就不愿意吃了,这好比一盆冷水浇在他的心里。
秦英林查找了各种资料,结果发现,按道理来讲,芽麦是可以作饲料的,可是猪为什么就不吃呢?牧原的专家团队也在想着各种的法子,加糖精、加白糖、加味精……能想到的法子试了个遍,还是不行。
秦英林每天都在猪舍转来转去,苦苦思索着,这可怎么办是好?自己已经承诺给了省长,县长现在还加班加点地忙着给牧原收芽麦呢。这次的小麦收购量这么大,如果砸在手里,就可能一夜之间让企业破产。他曾在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一句承诺,毁了整个企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一直守在猪舍旁的秦英林注意到,猪在吃芽麦的时候嘴都不张开。原来,小麦发芽了之后变得很黏,猪吃的时候嘴巴都粘在一起了,如果把芽麦做成熟的颗粒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找到了症结,问题迎刃而解。
之后,牧原开始大量收购芽麦,并且临时组织了人员在很多粮所收购。到最后,收购人员渐渐发现,农民来卖的小麦没有那么差了,甚至有些农民把真正不好的小麦留在家里,而是拿自己最好的小麦来卖给牧原。
后来,省长号召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要全力以赴支持牧原发展,牧原所有的项目一率优先上报。省长告诉秦英林:“你有胆识、有勇气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就帮你实现梦想。”
秦英林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就必须具有自己强大的基因,而这基因就是企业所担起的各种社会责任。
当企业担起了自己应有的责任,为客户负责,客户都来帮助推动企业发展;当企业担起了国家的责任,不让纳税人为自己买单,当所有的银行都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当企业担起了社会责任,解决地方政府困难,而地方政府想着要回报企业支持企业发展,这时,企业就具备了强大的成长基因。
当初,秦英林迟疑过,再发生类似的事情,需要他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时候,自己还敢去担么?自己有能力承担么?现在,他明白,一个企业首先要有能力,要生存,才能够为社会再做贡献。
秦英林现在最大的梦想便是把牧原做成上市公司,让自己有更大的能力,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对话
做教导型企业家
中国“十大杰出”农民当选者,一个地地道道的“猪倌”。他经营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可年产150万头无公害生猪,是我国第二大生猪活体储备基地;他所饲养的“中国牧原牌”生猪,获得“无公害畜牧产品”认证,2010年有6000吨猪肉间接出口日本,是我国少数几个能打破西方“绿色壁垒”的企业。他如何做到这一步的呢?粮油市场报记者专访了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秦英林。
先进技术促发展
粮油市场报:进入牧原厂区的时候看到,所有车辆都要进行消毒,这是牧原对于猪病防范的第一道关卡吗?
秦英林:是的。这种消毒主要是生物消杀,防范猪病是所有养猪厂都会面临的重大难题,我们也不例外。真正的饲养员进厂的时候,在生产区和准备区中间都要洗澡。进去要洗澡,出来还要洗澡,一天一般要洗6次,而且两边的衣服是分开的。先把这边的衣服脱下,洗澡,然后再穿上那边的衣服。我们对于洗澡还有着严格的要求,不是像平时只冲个凉。我们的规定是,要把手指甲缝都拿小毛刷子刷干净。别人可能都认为养猪是很脏的活,但是我们认为猪粪不算脏,人身上携带的病毒才是最脏的,这些病毒都是导致生物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粮油市场报:大家都知道,流行猪病对于养猪厂来说是很可怕的,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牧原是如何做的呢?
秦英林:一般的小猪厂或者小农户在看到猪生病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病的后期。和他们不同的是,牧原发展了强硬的技术团队,不单单有自己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还聘请了国内外的很多专家。与专家的信息沟通及时迅速,这边一旦发生重大疑难杂症,立即把信息和图片发给身处各地的专家,大家在技术层面上做交流,在第一时间迅速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牧原往往可以在疾病处于苗头状态的时候察觉出来,并迅速做出反应。
粮油市场报:您是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养猪业呢?
秦英林:养殖行业对于饲料十分依赖。现在,整个养殖业的饲料用粮是整个中国粮食生产的一个主要症结。现在不是说缺少粮食,缺少原粮,而是缺少肉蛋白,肉蛋白转化过来以后比价效率就低多了。原粮转化毛猪一般是3:1,转化为纯肉的话是4:1、5:1。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正趋向于集约化、规模化,大型养殖企业发展,重在技术,集约化养猪。
用真心换人心
粮油市场报:当初在收购芽麦的问题上,明知道高价收购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你的团队也不同意你的做法。听说你当时对公司在坐的所有高管说:“不要争执了,如果说这次失败了,企业倒闭了,我秦英林死了,请在我坟前树立一块墓碑,上面要写:因收购芽麦而死。”
秦英林:在开会的时候,我的想法用经济学根本就讲不清,也无法说服他们。之所以要定高价,就是因为想担负起企业责任,这正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刻。农民长期默默辛劳的工作奉献,支撑着养殖行业。今天他们有难了,我们去帮助他们,这才叫该出手时就出手。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粮油市场报:听说你非常注重在企业里培养教导型企业家,为此不惜重金?
秦英林:在企业里,不只我一个人要成为教导型企业家。要想使基业长青,必须使你的团队都是教导型企业家。我很欣赏“行动成功”这个培训,参加他们的一次培训,我一下子就出了400万的报名培训费用。因为“行动成功”教的都是像我一样傻的人,笨的人,而不是教会大家投机;教会大家的是分享,而不是守财;教会大家的是奉献社会,而不是索取;教会我们如何保持基业长青,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
粮油市场报:对于牧原员工的职业生涯,你是怎么规划的?
秦英林: 我主张“让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给再多的钱都不如给知识和技术,培训是最好的福利。让员工享有培训学习、历练成长的机会。关注员工的成长,提高薪资待遇,开展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科学规划员工的前途和未来,给员工提供享受人生的平台。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