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到底是谁忽悠了谁

2011年07月15日 00:27 来源:《新领军》杂志

  当美国股市的大门向中国企业徐徐关上时,中国企业赖以发展的下一片资本土壤又在哪里?

  文/马营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的18家企业被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中国概念股“造假”被大量披露,券商看空中国股、甚至下达“封杀令”。很多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机。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将这场危机的“根源”指向中国企业,造假、企业信念、急功近利等词语疯狂地涌向这些企业。

  但是,这些“造假”的中国企业,为什么可以骗过有着严格的审查流程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眼”?

  表面上看,这些出问题的中国概念股都存在“财务问题”,但其背后的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试想,如果没有国际投行的暗中指点与帮助,所谓造假的中国企业怎么可能蒙混过关?可见,今天的这场信任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投行背后的推波助澜引发的。

  中国的很多企业都以创新者的姿态出现,规模小但发展速度快。为了保持这种高增长性,资金成为很多企业必须要越过的坎。但众所周知,在中国本土上市,发行市盈率高、发行价高,特别是一些条条框框的硬性规定让很多企业觉得登陆中国本土资本市场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这时,国际投行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了,于是中国企业与“投资者”达成了双赢的选择:国际投行帮助中国企业上市以赚取难以计数的丰厚“佣金”,而中国企业可以获得快速发展的资金,二者一拍即合。

  于是,中国企业进入了“包装期”:国际投行将中国企业交给券商,券商让熟悉的会计公司把这家企业的财务报表按照美国会计制度做得尽量光鲜,以求融到更大笔资金,使自己的佣金和股票变现也更多——一般来说,券商每融一笔资金有7%的佣金,外加“绿靴”(股票发行中的超额配售选择权)。接下来,一批批的中国企业通过RTO方式(反向并购,即借壳上市)赴美上市。

  我们不得不承认,处于高速发展经济大环境的中国企业确实太急功近利了,只为快速发展,连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丧失了,所以这场危机让这些企业受到相应的惩罚是理所应当的。但将中国概念股“忽悠”到美国市场、“引领”中国企业走向美国股市的国际投行又该接受怎样的惩罚?那些帮助中国企业造假的“人”,是否也应该受到制裁?

  这场“造假风波”让中国企业的总体声望受到严重损害。更为严重的是,企业信誉受损必将殃及到中国参与西方资本市场的总体进度。对中国企业总体来说,预示着未来融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为自己在国际市场的运营设置了诸多的障碍。

  此次中国概念股信任危机绝非仅仅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声誉和发展前景,而是全面地折射出中国企业的独特的畸形风景线。如果这次危机不能有效化解,取而代之的一批企业被迫摘牌退市,今后中国企业再想在海外博得好名声就难上加难。

  我们不得不考虑:当美国股市的大门向中国企业徐徐关上时,中国企业赖以发展的下一片资本土壤又在哪里?当中国企业迈向下一片资本市场时,应该从今天的信任危机中总结怎样的经验与教训?

  不管怎样,有一个原则是必须的:不要再去忽悠别人,也不要再被别人忽悠了,诚信是一切人或者事情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滚动新闻其他文章

《新领军》杂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