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15日 01:34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吴丹
上世纪70年代末,瑞典最畅销的出口商品中,ABBA乐队的唱片名列第一,有资料显示,那些单薄的塑料片销量甚至超过了沃尔沃汽车。
流行音乐界从不缺少巨星,但能像ABBA这样持续影响世界的,却极罕见。尽管他们1983年就宣告解散,但锋芒从未减弱——今天,ABBA的唱片销量累计达3.7亿张,这是继披头士、猫王之后的最佳唱片销量成绩。而以他们歌曲改编的音乐剧《妈妈咪呀!》同样走红全球。
2010年,ABBA乐队在纽约接受了“摇滚名人堂”的至高荣誉。他们在音乐界的地位,正如U2乐队主唱波诺所说:“在ABBA面前谈流行音乐,我们都不够格。”
中文版《妈妈咪呀!》在沪首演,ABBA乐队成员比约·乌尔法厄斯(Bjrn Ulvaeus)专程前来观摩。1999年,《妈妈咪呀!》正是在他和制作人朱迪的联手创作下成为音乐剧舞台的奇迹。
第一财经日报:朱迪一直强调,《妈妈咪呀!》的成功有一大半是依靠ABBA的音乐。你怎么看?
比约:我们的音乐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妈妈咪呀!》的故事,也不可能有这个音乐剧。剧作家凯瑟琳·约翰逊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把我们的歌曲编织成了一个可信、浪漫而有趣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当时我们给她的素材只有ABBA的100多首歌,我的要求是不能改歌词、不能改旋律,只能以这些歌来编织成故事。一首好的流行歌曲首先需要朗朗上口的旋律,其次需要好的歌词,如果一句歌词能在听者脑海中形成一个景象,就说明这首歌具备流行价值。
日报:ABBA的每一首歌几乎都包含着一个故事。那首著名的《Dancing Queen》创作背景是什么?
比约:在上世纪70年代,瑞典有很多这样的女孩,她们在忙碌了一周之后,周末会去迪斯科厅完全释放自己。平时生活中的她们可能就像灰色的小老鼠,庸庸碌碌,但到那个夜晚,她们就像灰姑娘一样变成舞后。事实上这样的女孩今天仍然存在。
日报:看《妈妈咪呀!》会有一种感受,年轻时享受自由、爱情与疯狂,向往叛逆;到了中年,情感变得复杂,但仍怀揣梦想。这是否蕴含着你们自己的写照?
比约:那的确就是我们的成长。凯瑟琳在创作这个故事之前,反复听我们的音乐,发现早期ABBA的歌曲偏向青涩天真,几年之后的ABBA变得成熟。所以她把故事定格在两个年龄段的女人上,变成一个母亲和她的女儿,反映年轻到成熟的转折。
日报:ABBA解散之后,你与班尼·安德森(Benny Andersson)以“B&B”的名义跨入音乐剧创作领域。但你们的《象棋》(Chess)似乎并不成功。后来制作完《妈妈咪呀!》时,你以什么心情面对伦敦首演?
比约:《妈妈咪呀!》诞生的每一个环节,我都一直在介入。首演那天晚上,我作为观众坐在台下。在此之前,我们任何人都不知道观众会有什么反应,因为从来没有一部音乐剧是这样(靠改编流行歌曲)做出来的。演出开始差不多有5至10分钟,我才感觉到观众们脸上露出笑意,他们开始热烈讨论“下一首会唱什么”。那个晚上的观众很疯,他们最后跳出座位,在剧场过道上手舞足蹈。直到今天,很多演出现场也还是这样。
日报:在流行音乐界有如此多伟大的乐队,也有无数好音乐。为什么唯独ABBA的音乐成功改编成了《妈妈咪呀!》?
比约:这个问题我也想过。确实,在我们之后,有一些乐队曾试图把他们的音乐改编成音乐剧,可惜都失败了。我无法总结成功的原因,但我知道,每一个观众都能认同《妈妈咪呀!》,在这部戏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的关联性。
日报:你看过多少版本的《妈妈咪呀!》,不同语言会给你什么感觉?
比约:差不多有11个版本。每种语言听上去都有很大的不同。ABBA的音乐通过不同的语言在世界各地的剧场里延续着生命力,这种感觉很微妙。在流行音乐史上,这确实是独一无二的例子。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