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袁纯清当农民:山西七万干部下基层

2011年07月26日 00:0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袁纯清当“农民”

  省委书记带头“下乡住村”3天,山西七万干部下基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韩文 ︳山西报道

  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的李克斌、关先芳夫妇做梦都没有想到,5月30日这天,自己的农家小院会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这之前,李克斌只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过省委书记的形象。

  5月30日到6月1日,袁纯清到砖壁村“下乡住村”,在李克斌家住了两个晚上、吃了6顿饭。临走时,袁纯清安排秘书给李克斌留下500元生活费。李克斌夫妇虽再三推让,但还是没有把钱退回去。为表达心意,夫妇二人特意挑选出半袋小米,准备给书记带走,但也未能如愿。

  “书记没拿,说还要来咱村!”李克斌很清楚,书记不要他家的小米,也没有驳他的面子。其实,袁纯清早对“下乡住村”干部提出“按规定交纳生活费,严禁吃请收礼”的要求。

  小米没有送出,李克斌有些失望。不过临别时,袁纯清主动提出与李克斌一家合影,李克斌兴奋地把儿子、女儿、女婿全喊来了。

  7月2日,袁纯清再次来到砖壁村,与当地干部敲定加快推进砖壁村发展特色农业、红色旅游的规划,并明确了责任。因时间关系,他这次没有在砖壁村过夜,但还是回“房东”李克斌家吃了顿手工拉面。

  两次进村,4天时间,只有430口人的砖壁村群众想不到会与省委书记朝夕相处。他们更想不到,一个惠及全省低收入农民的重大决策也在这个小山村酝酿形成……

  八路军总部旧址的彻夜长会

  “我会找个恰当的时候,选一个艰苦的村子,带头先去住村!”年初,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曾明确表示要带头住村。

  5月30日,袁纯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当日上午,谢绝长治市、武乡县领导陪同,袁纯清一行4人悄悄到了武乡县砖壁村。走到村口,袁纯清没有让车继续前行。下了车,他先打发司机返回,然后径直前往砖壁村村委会“报到”。

  在砖壁村支部书记李同书看来,袁纯清选择砖壁村住村蹲点,一是这里确实很贫困:砖壁村没有任何矿产资源,加上耕地较少,2010年砖壁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二是这里是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曾在砖壁村驻扎过,且还是百团大战的指挥部,朱德、彭德怀等八路军领导人在此生活战斗达14个月。

  三天时间里,袁纯清先后到十余家困难户走访,参观了八路军总部旧址,召开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包村干部等五个座谈会。座谈会有的开在村委会,有的是在“房东”李克斌家的院子里“挑灯夜战”。

  “院子里围坐一圈人,发言都很积极、踊跃,所以会开得比较长。”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李克斌两个晚上都注意到袁纯清休息得很晚。

  大家想不到,谋划一个省发展的省委书记对谋划一个村的致富这样投入,这样用心,这样“动真格”。“特色农业“与“红色旅游”最终被袁纯清看好,他建议作为砖壁村下一步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两条路径”同样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响应。

  离开砖壁村的时候,袁纯清留下一句话:“一个月后再来一起研究审定发展规划。”

  7月2日,袁纯清如约而至。此行的随同人员不仅有山西省农业、旅游部门相关领导,还包括潞宝集团、振东制药等3家企业的负责人。

  “袁书记给我们定了目标,到‘十二五’末,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万元。刚开始大家不敢想,现在都说能实现,是袁书记的决心给了我们信心!”谈到这个数字,李同书仍然很兴奋。

  虽然已有企业愿意到砖壁村投资特色农业与红色旅游,但袁纯清强调: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坚持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吸引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让农民以多种形式始终参与其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李同书也认同省委书记的观点:“简单的给项目、给钱给物只能解砖壁村一时之困,要真正过上幸福日子,除了政府、企业的帮扶,主要还得靠农民自己。”

  省委书记“像个农民”

  几天的相处,李同书给袁纯清的评价是“懂农民,朴实、普通得就像农民老大哥”。

  见袁纯清第一面时,李同书这个最基层的书记对省委书记的职务多少有些敬畏,汇报工作时甚至会“发怵”。

  5月31日上午,李同书与袁纯清肩并肩一起为村民武卫国种了两亩红薯,边劳作边拉家常。红薯种好了,李同书觉得与省委书记的距离也拉近了,“省委书记并不神秘”。

  李同书今年57岁,比袁纯清小3岁,但李同书自认为精力要差省委书记一大截。李同书之前头部受过伤,一直隐隐作痛。下地之前,袁纯清得知这一情况,非常关切,劝他回家休息,不要下地。但李同书“不愿错过机会”,坚持要去给书记“指导”农业技术。

  结果,李同书大跌眼镜。“挖土、插秧、浇水”,袁纯清的动作一气呵成,一会儿工夫就把李同书甩在了身后。之前,他并不了解袁纯清的履历,不知道眼前的省委书记是上世纪六60年代末的回乡知青,当过村干部,也是个地道的种地“好把式”。

  武卫国的大嫂张英萍当天也“开了眼界”,她没想到年近60的省委书记对农活如此熟络、认真,活干得干净利落不说,种了两个小时的红薯,还神采飞扬,与大家谈笑风生。

  种红薯间隙,袁纯清问了张英萍一些家里的情况。张英萍刚开始也有些紧张,但看到袁纯清也是一身泥土,和自己一样蹲在地里,还对她说“收红薯时我们再合作”, 张英萍就完全放松了。她觉得省委书记“像个农民”。

  种完红薯,袁纯清步行两公里路返回村口。看时间还不到中午,他又步行到一户农家乐和一户做手工刺绣的农民家中了解情况。

  在李克斌家,记者看到其全家与省委书记的合影悬挂在正房的墙壁上。住村时,袁纯清就借宿在他家的正房,秘书住在东屋。正房房间并不大,但地上是一盘土炕,袁纯清提出入乡随俗要睡土炕,所以把大床留给了秘书。

  李克斌的爱人关先芳为袁纯清当了三天厨师,饭菜口味被表扬过三次。其实,关先芳并没有给省委书记“开小灶”,“书记食谱”都是普通的农家饭——早饭,小米焖饭、玉米面疙瘩; 中午,手工拉面、猫耳朵;晚上,米饭、小米稀饭、合子饭、煎饼。中午与晚上会加几个土豆丝、苦菜、酸菜之类的小菜。

  3天住村时间虽短,但砖壁村的农民觉得“省委书记‘住’进了自己心里”。

  6000名干部要“包村”

  在2010年11月30日召开的山西省委全会上,袁纯清首次作出干部“下乡住村”的决定。要求从2011年起,从省委常委做起,各级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每年都要安排几天到农村、企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与群众坐下来共同破解难题。

  春节过后,山西省“下乡住村”制度开始有序推进,并于五六月份推向高潮。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众多干部的下乡故事被传为美谈。截至目前,山西省、市、县、乡各级共有7万多名干部下乡住村,共住村1.2万多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7月12日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座谈会上指出:“山西7万干部下基层,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落实‘七一’讲话的创新举措,体现了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到人民中去,拜人民为师的执政理念。”

  就在6月1日离开砖壁村后,袁纯清开始更深入地考虑如何继续深化活动,以实现干部“下乡住村”作用的最大化。

  山西是欠发达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全国的80%,其中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村有6063个。而山西的省、市、县三级党政班子成员,加上省直厅局长、市县正县级领导干部及全省的乡镇书记、乡镇长共计有6000余人。

  这两组由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让袁纯清心生“6000名干部包6000个贫困村”的想法,并提出把住村引深为“包村”,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经常性的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更加鲜明地突出帮助农民收入翻番。

  6月20日,山西省委办公厅发出《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通知》。通知称,开展此活动的范围对象是:省级四大班子领导、纳入省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92个省直厅局主要负责人,原则上在57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左右的贫困村选择包扶对象,每人包扶一个行政建制的贫困村。活动目标为,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

  就在此前,《山西日报》刊发了袁纯清的署名文章《在武乡县砖壁村住村的调查与思考──给全省领导干部的一封信》,号召山西全省干部全面扎实搞好下乡住村活动。信中,袁纯清明确要求,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主义,要立足于发展,结合实际,与农民一道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夯实发展基础。

  从“住村”到“包村”,一字之差,却更彰显决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