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企业垄断体制内金融市场 低利率补贴银行国企

2011年07月26日 01: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透视“金融‘二元结构’现象”系列报道之二

  大企业缘何成吸金“黑洞”?

  专家:居民用低利率存款补贴了银行和国有企业

  记者 蔡颖 北京报道

  7月25日,国家电网100亿元利率为5.2%的三年期中票上市流通,7月26日,中广传媒5亿元三年期中票、广州无线电集团5亿元五年期中票、华联股份3亿元一年期短期融资券、三亚凤凰7亿元一年期短期融资券发行。

  这一企业密集发债的情形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虽然年初以来银根持续紧缩,但大企业的融资通道却仍然畅通。Wind统计显示,今年截至7月20日,总计发行11335.93亿元的企业债权融资工具(包括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但是,中小企业能够获得的支持却少得可怜,同期,仅发行了14.18亿元中小企业集合债,18.45亿元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这一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出国内日益突出金融结构二元化趋势。在利率管制严格、信贷配给严格、持续负利率的大背景下,资源占有多、游说能力强的国有经济自然能够抢占过度的金融资源,必然后果就是大企业成为吸金“黑洞”,社会赢利也通过正规金融系统输送给大企业。

  大企业垄断体制内金融市场

  据统计,上周已有16家企业公布发行新债融资。这种企业密集发债的趋势,显示了上半年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

  但是,这一结构变化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却并无多少益处。Wind统计显示,今年截至7月20日,共发行1517.48亿元企业债、646.4亿公司债,318.7亿可转债,大中型企业还发行了3474.95亿中期票据和5378.4亿短期融资券。但是,同期中小企业集合债的发行规模仅14.18亿元。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的债券市场主要是针对大企业、大项目设置的。

  央行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额7.76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占53.7%,同比低3.2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8.5%,同比高0.5个百分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表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中,贷款占比下降、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上升体现了融资结构逐步优化的大趋势。在总体新增贷款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局部地区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难度增大,加之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门槛较高,中小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不仅如此,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成为了大企业低成本吸金的通道。在信托业上一轮换发牌照的过程中,许多央企参股、控股的信托公司。据记者了解,一些信托公司往往借助多家金融机构,展期使用单一信托计划,以优惠利率为国有大型企业筹措资金。“像国家电网这样的大型央企都是各家银行争抢的客户对象,而且其本身发债的渠道就很通畅,因而要求利率下浮15%至20%。”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有些实力雄厚的大型央企的融资成本不到5%,由于信托公司股权结构单一,部分已经沦为了央企的融资工具。

  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金融市场和产品设计整体向大企业倾斜,让他们“吸金”之路左右逢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个资金“黑洞”就是政府项目。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从借款来源看,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为8.47万亿元。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初步统计,公开资料表明,截至2010年末,工、农、中、建、交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2.2万亿元左右,此外,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为1300多亿元,民生银行1972亿元,中信银行1184亿元。尽管今年第一季度以来,有9家银行均压缩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但统计来看,16家主要商业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依然达到2.92万亿,政府项目对银行信贷资源的占比规模可见一斑。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地方融资平台已经“绑架”了财政和银行。

  资金效率低下未入实体经济

  低成本筹措的巨额资金让市场不禁生疑,大企业究竟差钱吗?事实上,据观察,许多大企业并未将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运行,同样也未带来与之匹配的资金效率,许多发债融资的企业甚至将运营资金投资银行理财产品。

  6月15日,海螺水泥95亿公司债挂牌交易,却在当日用40亿元经营资金用于信托计划和银行理财产品等投资,但其购买的7.5亿元中行中银集富专享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仅4.80%。继12亿短期融资券和10亿中票,5月27日上市公司特变电工继续发行了今年第二期的9亿元中票,然而,该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使用的存量资金金额却接近10亿元。

  Wind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近2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近30个相关闲置资金用于理财投资的公告。这意味着,即使上市公司将募集的资金不投在任何具体项目上,就通过融资后购买理财产品的安排,也可坐享上亿元的利差收益。

  不仅如此,上述谈及大企业与信托公司的合作中,也有许多央企在市场发债为信托公司筹资,以便用于投资。今年4月,国家电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两期共200亿元90天期限的超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用途为“全部通过公司下属的英大国际信托运作给公司系统内单位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偿还银行贷款本金及置换公司债务”。国家电网两期短期融资券的年化利率仅3.75%,远低于同期市场的拆借利率。也就是说,客观上存在无风险套利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去年央企利润过一万亿,银行税后利润过一万亿,IPO和再融资过一万亿,这表明民间资本被逼在过度竞争的低端加工制造业、餐饮业等低端服务业等,大量资源集中在垄断行业,这导致当前经济体系可能较为脆弱。”

  一端极度垄断,一端过度竞争,中间很多产业是缺失的,经济体系运行效率低,而且应对外界冲击的吸收能力弱;同时大量的利润集中在银行业和垄断性的行业,对利润管制导致银行业成了汲取社会盈利的一个很大的输血管。大型企业低下的资金使用率一方面占用了金融体系大量的融资资源,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运作、数以万计的成长型小企业难以获得融资额度。

  金融体系改革等待破题

  今年,一系列紧缩措施实施以来,企业融资难度明显加大,一方面银行给予企业的贷款授信额度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加息和利率上浮令融资成本显著提高。但从金融市场整体情况看,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金融二元结构的内在矛盾愈发凸显。

  从历史来看,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一方面,“政府必须要保证这些大型国有企业、政府项目低成本运作,因此把利率水平压到比较低的状态,同时融资额度又非常高。”另一方面,让“国”字号的大型企业、央企没有参与到利率市场化的竞争当中,这导致的是将资本实力薄弱的小企业推到了利率市场化的风口浪尖。

  “目前小企业从银行能够贷到的款不足其需求量的10%,而大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在我国经济体制下,很长一段时间来看都是一种幻想。”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微博)指出,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监控链条长、抵押资产少等等原因导致大银行给小银行贷款难度大,所谓的按比例给小企业贷款,实则占比很少。

  “银行大多数贷款额度长期以来都是倾向于贷给国有企业,居民用低利率的存款,补贴了银行和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用低利率低价格的资源生产,再高价格卖给居民。”周天勇说。

  “如果说前一阶段,中国金融改革成功地完成大型银行市场化重组,接下来面向微小金融,中小企业金融的改革,应该是处于一个破题的起点上。”巴曙松说。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