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网民:十天连塌四座桥拷问“大干快上”

2011年07月26日 01:1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江苏盐城榆河桥、福建省武夷山公馆大桥、浙江杭州钱塘江三桥、北京怀柔区宝山寺白河桥——7月中旬以来的十几天时间内,四座桥梁相继出现坍塌。

  有网民认为,要查清塌桥的真正原因和真正责任,并对相关责任者依法严惩,让每个漠视安全者在制度上付出沉重代价,这才是彻底的负责任的问责。还有网民表示,严重质量事故造成的灾难,充分印证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拷问“肥皂泡”建设速度

  署名“航亿苇”的博客文章认为,大型建设工程,我们的社会监督总是不那么到位。如果在预算、设计审查、环评、招投标等方面接受太多的社会监督,工程上马往往就不那么顺利了。表面上超快建设速度的暗箱工程,不过是肥皂泡的建设速度。来得快,死得更快。而因为严重质量事故造成的灾难,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意味着无辜者白白流血,充分印证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署名“顾孔荣”的博客文章表示,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乱上项目,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一些地方为了“献礼”或节约成本,盲目抢工程进度,大干快上,有意无意忽视了质量安全这一头等大事;一些地方对于年久失修的大桥、大坝等建筑疏于投入,监管不力,对事故发生抱有侥幸心理,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署名“赵海均”的博客文章认为,十天塌四桥,最形象地表明:一方面不尊重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卡车”严重超载;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大桥”不堪负重。

  责任查处必须彻底

  有网民表示,在此起彼伏的桥梁垮塌事件中,公众几乎看不到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管养等方面的直接责任,而多是外力乃至自然因素使然。

  署名“侠之大者”的博客文章认为,别把塌桥都含糊归咎于超载。桥建了不就是让车走的吗?不能用“超载”掩饰桥梁的质量问题。桥梁事故多发,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以来对桥梁质量缺乏重视、对桥梁安全缺乏定期体检、对超载缺乏负责治理所埋下的隐患集中爆发出来。亡羊补牢的排查和事后的“高度重视”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含糊于那些表象上的原因,而要查清塌桥的真正原因和真正责任,并对相关责任者依法进行严惩,让每个漠视安全者在制度上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才是彻底的负责任的问责。

  有评论指出,桥梁坍塌不断出现,主因不外乎还是规划不周、设计不良、监管虚设、偷工减料、转包黑洞等。追根究源,不外乎是背后有利益驱动。说句不中听的话,这种事故若再不严格依法问责相关责任人,下一座桥说不定会很快倒下。

  完善路桥工程安全机制

  署名“蔡方华”的博客文章认为,路桥工程的脆弱和短命,不仅仅意味着公共财政的巨大损失和社会危险的存在,还警示着公共责任机制的漏洞。各地政府部门不但应该高度重视这一信号的风险,对存在隐患的路桥进行监控和修缮,还应该按照终身责任制的原则追溯相关事故的责任人。更重要的是,对正在设计施工的重点工程应该放慢脚步、小心求证、夯实根基,力避标志性建筑沦为标志性溃疡的可能。

  有网民表示,重大工程在发包之前,应该有相对独立的资质机构对承包方进行严格的审查,信用等级或者资质等级和工程保证金的考核缺一不可,这些承包商也不能与政府发生关系,就是说,政府在这里面的责任就是协调的作用,而建设监管验收等技术含量相当高的环节应该由独立的法人评优机构来担当。一旦发生了问题,应该对事故有一个等级评估,如果等级高了,事故的责任人要负担相当的刑事责任,让那些唯利是图的承包商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

  有评论指出,“短命建筑”的出现更是盲目提速的后果。中国古代的圣贤先哲早就对“快与慢”有着深刻的认识,“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就是最好的注脚。说到底,无论身处怎样的提速热潮,我们仍然需要静下心做事,坚守事物发展的本身规律。

  (记者 张松 整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