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官坞水产工业园:科技显魅力 沧海变"桑田"

2011年07月29日 09: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采样时间:2011年7月上旬采样地点:官坞海洋开发研究会

  ○核心提示○

  

官坞水产工业园:科技显魅力沧海变"桑田"

  官坞人早早认识到了“科技兴海”的重要性。为了吸引更多科技力量加入建设,官坞不仅为科技人员提供了丰厚的薪酬,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实验环境,还出台了“技术入股”等措施。研制“连杂一号”、“连杂二号”,研究和实践反季节养殖,攻克深水位养殖作业技术难关……他们一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官坞村村民笑称,只要你到村里的街上走一趟,保准能碰上一位从研究所或从大学来的水产专家和教授呢。此话不假,在福建连江县官坞村的海带育苗场里,记者就遇见了一位在官坞安家的海带繁育专家董志安。董志安是1999年从福建省三沙渔业公司跳槽来到这里的。他说,官坞不仅为科技人员提供了丰厚的薪酬,而且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实验环境。

  官坞人早有“科技兴海”的宏愿,但在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之前,受资金和各种条件限制,这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

  官坞村党支部书记林哲龙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大连开始了我国最早的海带人工养殖,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长期以来,由于南方没有海带种苗繁育能力,种苗需要从大连运,业内称之为“北培南种”。但“北培南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南北海水水温有差别;二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有些苗会死亡,质量得不到保证。为此,官坞人苦思冥想,决心打破这种局面。他们首先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海带育苗场,紧接着又成立了官坞海洋开发研究会,开展自主研发海带新品种。林哲龙带领科研攻关小组,进行育苗试验。历经艰难攻关,官坞人终于在2003年培育出耐高温、产量高、生产周期短的“连杂一号”海带新品种。经福建省农办组织专家验收、论证,显示它比常规海带品种增产28%至30%。

  “‘连杂一号’是目前我国品质最好的海带品种。”董志安对这一科研成果大为赞赏。他说,在大连旅顺口区进行现场验收时,“连杂一号”令见多识广的专家们惊叹不已。用“连杂一号”繁育的苗品质好、色泽好,叶片肥厚硕大,最大的一片长5.3米,宽95厘米,重达5公斤;而北方的普通种苗一般长度为3.3米左右,宽度30厘米,平均株重1公斤左右。“相比之下,用‘连杂一号’育出的海带堪称‘海带王’了。”从此,“连杂一号”一炮打响,不仅供应到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占领了全国60%的市场,还连续10年出口国外市场。

  科技就是生产力。尝到“连杂一号”研究“甜头”的官坞人更认识到了“科技兴海”的重要性。此后,官坞村便出台了“技术入股”的新举措,吸引更多科技力量加入官坞村的建设。村里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大连水产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请来了10多位水产专家和教授担任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的顾问。福建省内5位最权威的海带育苗专家中已有4位来到公司开展育苗研究培植。

  通过组织海带育苗专家进行集体攻关,2008年,官坞海带育苗基地在“连杂一号”基础上又成功研制出“连杂二号”。它比“连杂一号”更高产、更生态。

  科技创新魅力无限,官坞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2009年,官坞村又开始反季节养殖研究和实践。他们把这种养殖模式称为“南北嫁接暂养”,即利用南北之间的温差,实施南苗北暂养再南种,小规模生产两季海带,提前养殖,提前收成,提早上市。董志安说,按往年的海带养殖时间来算,来年5月才能收成,市场价每公斤才1元至1.2元,而正在试养的两季海带,来年2月份就能幼嫩采摘。这时的市场价每公斤为5元至6元不等,而且收割时间延长,南方从5至6月延长到2至6月,北方从6至8月延长至2至8月,不但产量提高,而且有利于规避自然灾害。

  海带育苗获得成功后,科研攻关小组又马不停蹄地转向其他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和应用推广,在官坞海区建立了条斑紫菜养殖、江篱养殖、扇贝和杂交海带试养等科研生产示范基地。官坞人还攻克了深水位养殖作业技术难关,把海带等水产品养殖海域逐步向20米至30米的深海区推进,极大地拓展了海水养殖的空间。

  如今,一块块富含科技的牌子陆续在官坞村树立起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福建贝藻类实验点;农业部黄海所863科研示范项目;福建省科技厅海洋综合开发试验点;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现代渔业示范村……

  中科院院士林群在考察官坞村后指出,近10年来全国海带养殖业快速发展,但原有的海带种质退化,抗逆性差,种苗产量低,供应不稳。官坞村为社会提供了优良的种苗,并致力于以海带种质库建设、良种繁育、栽培、加工为核心的工程化配套技术研究,有助于全国海带产业突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林群评价说:“官坞的成功离不开自主创新的精神!”

  ●背景链接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黄岐半岛西南部的福建省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与马祖列岛一水之隔,全村876户,户籍人口3460人,外来流动人口2000多人。是一个构建了融海水育苗、海水养殖、近内海捕捞、水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的滨海渔业村。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万元,80%的农户家庭收入5万元以上,60%的农户家庭收入1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1200多万元。该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等称号。

  (责任编辑:曹伟)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