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咖啡馆里的温州老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4 01:3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嵇晨

  广东人喜欢把民间借贷称为“放水”,因为广东话里“水”即是财。在浙江,温州人更喜欢唤专做民间借贷的人为“老高”,听起来很亲切,因为差不多温州全城人都或多或少参与了民间借贷。

  一位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的“老高”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温州大大小小的茶馆、咖啡厅都是‘老高’谈生意的地方,随便走进去就能看到几个,很好找。”

  “自家人怎么都好说”

  咖啡馆里的“老高”很好辨识。他们大多方脸正眉,衣着挺括,用着Vertu或iPhone4,在多数人忙碌工作的白天,他们悠闲地抽烟、品茗、喝咖啡,有的和人低声用温州话谈事,有的则在等客户,大家都不会很聒噪。

  通常,这些咖啡店、茶馆也都是朋友开的,价格不菲的饮料单都是给外人看的,自家人付不付钱、付多少钱是另外一回事,这就是温州的生意经——自家人,怎么都好说。

  姑且把这位“老高”称为张先生,之所以愿意约记者在咖啡馆里坐下聊聊,也是托了温州当地朋友的介绍,否则哪儿有掏心窝的真话。

  30多岁的张先生,中等标准身材,看起来很和善。几年前和朋友集资倒腾过上海的房子,包括仁恒滨江的楼盘,2008年眼看政府调控房地产政策对房价形成打压,索性抛空了上海的房产,带着现金回到温州。

  “当时我就在想,银行的钱真好赚,我几套房贷每个月的利息就差不多要好几万。”张先生当时就萌发了“钱生钱最赚钱”的念头。

  后来,温州人炒大蒜、炒棉花、炒煤矿、炒股票,张先生都没有参加,安安心心地开了个贸易公司,专做葡萄酒进口,直到去年朋友公司贷款到期缺钱还银行,眼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朋友都下海放贷,张先生也就把自己的一些流动现金借给朋友,算是随了大流。

  “第一笔借钱生意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介绍的。”张先生嘴里的这个朋友是温州当地的公务员,因为这层身份和多年好友的关系,张先生连欠条都没让对方打,只花半小时用网银转个账,300万就到了人家账户,月息按当时市场价开了3分。

  “会是政府埋单吧”

  两个月左右,300万如期回来了,借方按协议付了十来万的利息,双方还一起吃饭,张先生拿出收藏的葡萄酒,大家成了朋友。

  赚钱快,人轻松,几乎不费什么精力,坐着等钱就可以了。张先生说,这就是“老高”的想法,现在很多“老高”的原始资金,也是从前期炒房、炒煤、炒蒜等生意中积累起来的,随着现在这些生意都不能继续,民间资本陆陆续续都回流到温州地区。

  但做实业的生产成本、赋税太高,导致利润空间一直被挤压,很多商人都不愿再做死做活地为银行贷款利息打工,相比之下,轻轻松松转手借贷就能赚到丰厚利息,在温州民间资本“不差钱”的温润土壤,以及温商偏好“逐利”的催化下,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很快就形成了产业,有些做得早的“老高”把生意都做到了上海。全国各地的民间借贷瞬间遍地开花。

  早期,“老高”们大多动用的是自己的、朋友家人的自有资金,后来随着政府对银根的逐渐收紧,很多中小型企业很难再从银行借钱,民间借贷需求越来越旺盛,“老高”的自有资金已经不能满足逐渐增多的资金需求方,于是开始用固定资产抵押,利用人脉关系等各种手段,从银行、担保公司乃至典当行等多级金融机构套取现金出来,然后利息加码再转借出去,也就造成了现在“耸人听闻”的6分、8分,乃至1毛的月息。

  “现在这种多角债还是比较多的,来借钱的人大多只是短期急需资金垫货款周转,或者作过桥资金,做实体是不太可能。”张先生坦言,现在做民间借贷的生意是高风险、高利润。凭着温州人讲信誉的特点,目前出现问题的民间借贷往来还不是很多。但很显然,随着利息水涨船高,这条贯穿银行、担保机构、小贷公司、典当行等资金供方,到“老高”、借贷方等资金需方的链条已经越来越紧绷,什么时候断掉,断掉后谁来收拾残局,谁也不知道,或者像温州很多“老高”开玩笑地讲,“会是政府埋单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