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不应成翻版福利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4 07:05 来源: 时代周报乔治
2011年,我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为此,住建部还向地方政府下达了“死命令”。
中央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本意是,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房价,同时是为了为低收入群体量身定制“安居房”,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
如今,这项民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截至6月底,全国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00万套。然而,在保障房的“军令状”的掩护下,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集资建房”、“自建房”、“团购房”变成了阳光房。而另外一些公务员、央企、企事业单位的部分员工,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拥有房产,因而被称之为福利房回潮。保障房建设当中的种种乱象,为其美好的前景和愿望蒙上了一层阴影。
“注水”的保障房
在正略钧策举办的“年中看中国经济”管理论坛上,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中国的保障房建设肩负着众多重要的使命,“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房地产行业,但是房价高企使老百姓承受不了,就要控制房价。现在一个问题出现,房地产行业这么重要,房价又需要进行控制,怎么解决?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保障房的建设。”
保障房建设有两点意义,第一个提供保障房,稳定房价,满足低收入阶层的需要;第二个通过保障房的建设,来稳定钢材、水泥的消费,包括家装、家电的消费。我们知道,房地产商每年提供投入市场的住宅数量是900万套,而保障房每年要建1000万套,未来5年,政府计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
然而,今年前5个月,由于资金不足,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的积极性不高,全国保障房开工率仅为34%。但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截至6月底,全国保障房开工率一下子飙升为56.6%,完成了此前确定的“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开工率在一个月之内大涨逾两成,让保障房统计“注水论”的说法甚嚣尘上。
更为严重的是,各地一些机关或企业,打着保障房的旗号,建豪华用房。继湖南衡山县电力局、安徽电力等企业被曝出集资建别墅群;央行苏州支行集资建别墅,有员工嫌“位置偏僻”而转售他人;福建龙岩市经济适用房被某些公职人员“团购”,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占申购者比例20%。一些高校或科研事业单位,单位的“团购”或“分房”也并不少见。今年3月,“清华大学将向教师分房1000套,并拟再建5000套”的消息被热炒。
保障房建设由此而变了性。而有人甚至担心,保障房建设可能沦为数字游戏。
公平、公正是底线
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以及清华等教育单位、政府机关自建保障房,会否成为重回单位福利房的老路?外界质疑,企事业单位自建保障房会成为变相福利分房,是开历史“倒车”。
与此同时,有人质疑,福利分房,造成了新的社会不公平。
北京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就曾公开表示:“大部分的经济适用房都供应给了公务员。”而各种丑闻也不绝于耳。公职人员、富豪群体、关系户等利用各自的优势来抢占为数不多的保障。
一些保障房也被指沦为特权阶层的利益输送通道。有人因此而怀疑,投入巨资建设的保障房,意义何在?
然而曹远征称,造成这一切的,不是保障房的错,“保障房就是福利房,保障房就是我的收入不够买房子,可是我又必须得住房子,政府就必须提供房子,这就是保障房。”
最早的时候,改革开放初期,全部由政府提供福利房,这显然难以支撑,所以要商品化。但是把所有人都推到商品房市场上,你会发现由于收入层次的不同,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现在我们应该实行双轨制。
如果就保障房来说,保证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一定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的。保障房成为特权阶层利益输送的通道,不是其自身的错,其关键在于保障房分配制度的健全。
作为珍贵的紧缺性资源,保障性房源必须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