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本对华向钱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6 01:3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陈言

  每年,日本防卫省都会发行《日本国防白皮书》。而今年《日本国防白皮书》以少有的强硬语气,将过去用于对待朝鲜的语言用在了中国身上(过去,日本刻意把朝鲜描述成强大的敌对国家)。日本像今天这样直接剑指中国,还是让人感到了不少意外。

  从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政治上的“离心”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日本对华的一大特点。在政治上日本已经愈发强调与中国的价值观不同,要拉一个包围中国的“自由与繁荣之弧”(自民党麻生太郎任首相时的外交政策),要在舆论方面推行最猛烈的厌华情绪,现在在军事上则非常明确了“牵制中国”的概念。

  不过,在大地震大海啸及核电事故之后,日本企业在国内发展的余地进一步减小。随着日元进一步升值,期望通过扩大出口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企业,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外,尤其是转向中国。事实证明,众多日本企业依旧战战兢兢地试探中国市场,日本国内经济也希望注入中国资本,政治上的“冷”难以拒绝中日经济合作的“向心”力。

  中日关系在这种“离心”与“向心”之间不断博弈。“让日本最终不再离心离意,需要中国能够和美国一样强大。因为二战后,日本对美国从来都不离心离意。”日本一家基金公司的总裁对笔者这样说。这也可以理解为中日关系的变化,让日本对华既离心又向心的,解决起来需要时间,更需要中国取得新的发展。

  公开说中国“高压”

  新版《日本国防白皮书》是在8月2日经过内阁审议后公开发行的。经常刊登厌华文章的日本最大报纸《读卖新闻》发表社论阐述了此次白皮书的几个特点。

  “在经济及军事上增加了存在感的中国,对其海洋活动及军备的增强,我们第一次使用了高压这个表现方式,强烈地显示出了我们的境界感。”《读卖新闻》以这样的一段话作为社论的开场白。

  2日,在内阁会议结束后,北泽防卫省大臣(防卫省即“国防部”)立即见了记者,特别强调了中国的“高压”。他说:“中国大国形象开始增强,与东南亚各国发生的摩擦,让人感到很高压。”

  白皮书则比大臣说得更加细致,高压还源自“在航空母舰问题、中国的宇宙开发、在网络等新的令人担心的材料中,中国参与的可能性很大。”

  在日本,可以轻而易举地观察到一个现象:日本媒体大都只报道中国的环境问题、腐败问题、事件事故,日本中央及地方的政治家中有些人可以随意以近乎谩骂的语气来谈中国,电视报纸上以痛骂中国而出名的“评论家”举不胜举。十几年前走进书店看到唱衰中国的书汗牛充栋,如今基本上还是维持现状。

  到了中国,尽管也有人从阴暗的角落写几句骂日本的帖子,在茫茫舆论的海洋中过过骂人的嘴瘾,但还找不到一个用近乎于谩骂的口吻谈日本的中央及地方上的官员。中国也有报纸会批评日本,但我们无论去哪个犄角旮旯也找不到《读卖新闻》那样以报道中国事件事故为主要方针的媒体。

  有了外交及军事上的“牵制”方针,加上十余年来一直在唱衰中国的舆论,今年大臣出来谈中国“高压”,不过是让厌华词汇又多了一个而已。

  有日本媒体分析:“当日本的国防白皮书直接剑指中国,民主党内阁把比自民党执政时代更为露骨的‘牵制’中国的态度称为其外交政策的中心内容时候,日本企业很有可能舍近求远,避开中国去亚洲其他国家。这些年此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不是日本企业不愿意在中国获得收获,是日本政治(其外交、军事方针及与之紧密配合的日本舆论政策)使之然。”

  增加了60%的对华投资

  虽然政治上对中国的“高压”在日本弥漫,但是数字不会说谎。

  随着今年中国内地企业在日本收购交易总额大幅提升,日本企业界似乎正逐渐消除长期以来对中国投资者的疑心。数据显示,中国截止到7月底的对日投资总额达到5.755亿美元,为去年全年的4倍以上。

  不仅如此,“3月大地震后,日本企业开始增加了对华投资,”一位从事贸易统计的日本官员对笔者说,“过去我只统计5亿日元以上的对华投资,现在则主要统计25亿日元以上的投资。”

  笔者在日本探访了福岛、宫城、岩手3个受灾县。在地震5个月后,日本企业的生产已经很快地恢复,恢复之快,让日本很多企业自己都感到十分震惊。“同时,这也让更多的日本企业开始以全新眼光看待中国企业的扩展——将其视为剥离不需要的传统业务、加速企业重组的一个机会。”

  地震后,电力不足让企业束手无策。尽管大量订单优先来到了灾区,但缺电或者是所有企业必须节电15%让大多拿到订单的企业无以应对。这让日本那些原准备从东北、东京地区转移到西部的企业,不得不越过国界向更西的朝鲜半岛,向中国转移工厂。于是,在大地震大海啸之后,日本最需要资金救灾复兴的时候,大量企业在向中国投资,更多的企业在准备将工厂搬迁到海外。

  东京一家专做经济新闻网站J-CAST的主编对笔者说,日本一家媒体7月对上百名企业总裁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其中40%的总裁在考虑是不是近期将生产及研发部门搬到国外,尤其是中国。“除了缺电,日元汇率的升值也让他们实在挠头。”这位主编说。

  曾经,对中国企业来日本投资一部分企业,日本一直是十分戒备的,但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欢迎的舆论。毕竟在日本,随着市场的不断缩小,劳动成本难以下降,企业负担过重,企业要坚持下去非常困难。“此时中国企业来投资,使用日本企业既有的品牌、技术,拿这些东西再回中国开拓市场,这对日本企业来说并不存与日本争市场的问题,所以他们开始变得欢迎这样的投资了。”从事日本企业方面研究的颜志刚先生说。

  理解变化需要时间

  30年前,中国经济规模只有日本1/10的时候,日本理解起中国来并不困难,对中国的态度也远不像现在这么复杂。当中国经济规模成长到与日本并肩的时候,对突然变大的中国,日本显得十分的不适应,尽管在人均经济规模上,中国现在是日本的1/10。

  “不能理解这个变化,便会产生出一些恐惧来。”在横滨国立大学当老师的林先生这样对笔者解释日本这些年对华态度的变化。一个国家的经济在迅猛发展,另一个国家则处于“失落的20年”中,这样的变化是日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

  尽管经济在失落,但正是因为周边有中国这样发展的国家,日本国民的生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滑,和周边的这个国家建立一种共同求得经济上发展的概念,虽然在2009年日本以“东亚共同体”的形式出现过,但很快便退缩了,变成了很少谈亚洲的一种消极模式。我们看到,日本外交、军事、舆论在谈到中国的时候,不那么带有30年前、或者是20年前我们熟悉的语言、态度,越来越多的是对中国的曲解。

  今后中国、日本都会继续变化,“让日本最终不再离心离意,需要中国能够和美国一样强大。因为二战后,日本对美国从来都不离心离意。”直到中国发展到这个程度,日本也许能心平气和,也许能用中国听得懂的语言谈问题,而不再只说“牵制”“高压”。这需要时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