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3年内九成股基战胜大盘 仍被短视掣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8 01:2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贾华斐

  “我们最大的压力不是什么话语权,而是太多人盯着短期的业绩。”一家上海的基金经理肯定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基金的投资方法产生变化的同时也饱含争议,尤其是某一个阶段基金的表现不如市场,或者不如私募。有人指责基金僵化死板,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也有人开始指责基金高换手率加剧泡沫,操作越来越“散户化”。但长期的结果却表明,不管采用的是哪种投资方法,都有可能有不错的表现。Wind资讯数据显示,在成立满3年的144只股票型基金中,仅有14只基金没有战胜大盘。

  但翻开某一阶段基金的整体业绩,却总是能找到这样那样的不足。当基金成为一个震荡市场中的跟随者,尤其是在与私募、产业资本等机构的博弈中,它在投资上的限制表现得更加明显。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的水平就比不上他们,而是投资流程或者监管环境不允许。”上述基金经理表示,“华尔街可以依靠交易员,但中国的公募基金业很难实现。”

  在基金市场的设计中,监管层更多地希望其成为一个市场的稳定者,而不是炒作的推动者,泡沫的助长者。

  这种定位影响到基金公司的内部管理中。据记者了解,目前主要的基金公司中,股票研究部、投资部和交易部都是分开的部门,投资一只股票需要经历“研究员出报告推荐—加入股票池—基金经理决定购买—交易员下单”这一系列流程。“基金如果依靠市场走出来的机会去投资,走完这么一个程序后,机会很可能已经不见了。”

  这就需要基金先于市场发现到投资机会,进入,等待它上涨,并在获利之后撤出。但当震荡的速度越来越快,这种投资机会能够带来的业绩表现可能只有1个季度,甚至1个月。而更灵活的私募们可能已经转身投入市场认可的另一次上涨中,享受了后半段的收益。

  “这样的情况很难满足要求一直好的投资者,你会发现,在基金上涨的时候会有许多人购买,但一旦出现净值下跌,一定伴随赎回。”一位基金渠道人士表示,尤其是在银行等渠道商为了促进销售,鼓励投资者更换基金的情况下。

  “私募的基金经理更容易与持有人直接沟通,通过持有人对自己投资理念的认可,获取翻盘的机会。但这在公募是几乎不可能的。投资者不在乎你的逻辑是否正确,只在乎你是否一直在赚钱。”

  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短期业绩不如其他机构—投资者质疑—赎回—规模下降—基金话语权进一步降低。进而使得基金在博弈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