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成钢专访斯蒂芬-赫斯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0 17:52 来源: CCTV《财经频道》赫斯特简介
斯蒂芬·赫斯特,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公众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1982年,赫斯特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拥有政治学、哲学及经济学一等荣誉学位。毕业后,赫斯特先后在数家英国金融机构任职。2008年11月,赫斯特临危受命,执掌苏格兰皇家银行。
节目文稿
第一部分
小片
今年七月,一则关于中资银行收购海外金融资产的报道勾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据外媒报道,在搁置出售计划一年之后,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旗下的飞机租赁部门再次待价而沽,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八家机构有意竞购。苏格兰皇家银行飞机租赁部门是世界前5大专门从事租赁和融资的航空公司之一,此项出售预计达40亿英镑,约合420亿人民币,它很可能是最近全球最大的一项租赁公司收购案。对于很多人来说,航空租赁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但是它已经渗透到全球航空业的每一个角落。在全球飞机机队中,租赁飞机的比重达到了60%以上,几乎每一架飞机都有金融资本运作的痕迹。中国银行竞购全球顶级航空租赁公司,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金融资本海外收购的讨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金融资本的海外淘金并不顺利,它们往往被贴上“红色资本”的标签,收购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政治压力,最后不得不放弃;即使收购成功,这些投资的收益也并不理想,在上一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很多金融投资都遭遇了巨额亏损。而这一次,耐人寻味的是,放出竞购消息的是已经被英国政府收归国有的苏格兰皇家银行,虽然中国银行否认了收购传闻,可这个消息却留下了这么一个疑问:急欲摆脱困境的英国银行业是不是在向中国金融资本抛出橄榄枝?在欧美金融业缩减公司规模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又能不能找到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芮成钢成钢专访
芮成钢:欢迎您接收我们的采访。
赫斯特: 这是我的荣幸。
芮成钢:毫无疑问,全世界对中国的资本都十分感兴趣,希望中国进行海外投资,吸引中国的资本到国外投资。苏格兰皇家银行和英国政府是否欢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及机构投资者参与苏格兰银行的再私有化过程呢?
赫斯特: 正如你所说,目前英国政府拥有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大部分股权,未来几年可能会考虑私有化进程,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欢迎国际资本参与我们的注资,我们特别欢迎中国资本前来投资,英国政府对此也十分支持。
芮成钢:私有化一词指的是股权归私人所有,但中国很多企业都是国有的,如国有银行,国有机构,这些企业的国有性质,常常在国外投资谈判时成为一个敏感话题,外国政府担忧中国国有企业的注资会对本国资本造成威胁,是这样吗?
赫斯特:在这里,我不想非常严格的界定,哪些企业可以、哪些企业不可以购买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股份,这里我想说的是,总的来说,英国的一大特点是,很长时间以来,经济一直是对外开放的,英国企业进行国际投资,以及国际资本来英国投资,都是开放的。我认为中国资本对英国进行投资并不会带来政治纠纷,相反,我认为英国是欢迎中国资本来进行投资的。
芮成钢: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私有化进程是否已经排出了时间表?会在一年内开始私有化进程吗?
赫斯特:私有化进程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苏格兰皇家银行现在已经像私有化企业一样在运作,在政府之外还拥有大量其他股东,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让企业变得更强大,我想英国政府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决定出售他们拥有的股权,但这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我想在英国政府没有完成监管系统改革之前,在市场包括欧元区经济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时候,英国政府是不会出售股权的。因此我认为私有化不会很快发生,但我相信等待的时间不会太久。
第二部分
小片
因为一起收购,中国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再次成为了人们谈论的话题。其实早在六年前,这两家银行就有过一次联姻。2005年8月,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6亿美元的价格购入中行4.26%的股票。在当时,这是一起相得益彰的“跨国婚姻”。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中国银行成功上市,在管理上也逐渐跟国际接轨,而苏格兰皇家银行也顺势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中国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合作进入“蜜月期”。2006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和中国银行联手向中国消费者出售“中国银行”品牌的信用卡。同一年,两家银行联合赞助参加F1方程式上海站比赛的威廉姆斯车队。两家银行的品牌一起出现在威廉姆斯车队赛车车身上,双方“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深深印在了中国观众的脑海中。可就在这起合作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时候,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2008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巨亏241亿英镑,创下英国企业史上最高额的年亏损。为了填补国内巨大的亏损窟窿,2009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抛出了全部中国银行股票,苏格兰皇家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合作正式结束。大难临头各自飞,人们在感叹世事难料的同时,也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多了一层担忧:他们的突然撤资会不会引起中国的金融动荡?
芮成钢专访
芮成钢:您是否认为,如果您早一些被任命,那么将所有的中国银行的股份出售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想法?
赫斯特:关于中国银行的股份问题,这确实是我作出的决定。这也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作出的必要决定。我作出了这一决定,但是根据当时苏格兰皇家银行面临的情况,这是合理的决定。当然我当时和现在都知道中国银行是很好且实力雄厚的银行,我非常尊重同我会面的中国银行的管理团队,但是利用这些金融资源的最佳方法则是用来帮助苏格兰皇家银行克服弱点,因此这是正确的决策。
芮成钢:很明显,这是美国人所说的20-20 handsight,因此即使是中国银行的股价自出售以来翻了一番,您还是不后悔当时的决定,这也是您必须作出的决定。
赫斯特:如果世界是完美的,你就会在峰值的时候出售东西,但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世界。当我们作出决定的时候,我们需要资本来支持我们银行。这也是当时正确的决定。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我们需要展望未来。从过去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会帮助苏格兰皇家银行更加安全并且更好的管理公司以避免作出错误决定。
芮成钢:我对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过去的日子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时发行了有中国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图标的银行卡,现在中国银行可能不再发行这套银行卡。未来是否还有可能苏格兰皇家银行及其他中国银行共同发行银行卡呢?
赫斯特:我认为这不太可能,在我们进行重组时,苏格兰皇家银行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商业原则,就是苏格兰皇家银行应该将重点放在自己的强项,拥有卓越技能的方向并且停止做没有附加值的事情。现实情况是中国有强大的国内银行,他们知道如何发行卡片,苏格兰银行无法继续向中国银行及中国人民提供关于使用银行卡的新技术和专长。
第三部分
小片
苏格兰皇家银行撤出了中国,留给中国金融市场的却是各种版本的“阴谋论”和中国金融资产“贱卖论”。2005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收购中国银行股票的价格大约是1.22元,一年后,中国银行在国内A股上市时,发行价格为3.08元,是外资购买价格的2.52倍,不仅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在上市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种看起来“内外有别”的做法立即遭遇了舆论强烈质疑。六年前,当中国银行业改制并吸引境外投资者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和投资银行一致唱空中国银行业,说中资银行不良贷款包袱太重、管理效率低下、投资风险过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机构都获得了相当优厚的入股价。另一方面,中资银行成功上市后,外资机构纷纷“变脸”转而唱多中国银行业,推动中资银行股价翻倍攀升,然后择机减持。苏格兰皇家银行的撤离再度引起中国金融资产“贱卖”的争议,有评论认为,苏格兰皇家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损失,正好拿中行的投资收益去补窟窿,实质是中国补贴了它们的损失。
芮成钢专访
芮成钢:回顾6、7年前,当时中国的商业银行还不是储蓄及市场资本最大的世界银行时,当时对这些银行有很多争议。人们对这些银行的真正价值,竞争力表示怀疑,投资者们也担心这些银行的首次公开募股的表现。你认为类似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发生,是否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各个银行的看法?
赫斯特:我认为总体来看,世界比较欣赏最近几年中国的银行发展的方式以及中国经济的管理方式,因为我们发现各个经济管理方式的联系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紧密,并且意识到如果银行是水的载体,金融体系是非常安全的。中国经历了金融危机,规模很好,经济管理方式很好,甚至比世界其他国家都更好,这位银行业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环境。
芮成钢:这样可能是因为中国在金融创新的初级阶段。您认为总体来看,一些中国的银行,例如中国银行,是否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前银行的价值都被低估了?
赫斯特:我认为如果你有完美的先见之明,并且预知中国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仍然会保持增长,那么在过去几年你会高估中国的银行在银行体系的价值,今天当然我们已经有证据表明中国的价值。中国的新五年计划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新的五年计划在继续经济转型,开放市场并且将重点放在服务领域方面设定了宏伟目标,因此金融体系在下一阶段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人们也会关注本国银行怎样应对新形势。像我们这样的参与者也当然会在中国的发展及开放进程中提供帮助。我认为只是新一轮的挑战,当然很幸运的是,这种挑战来自于宏伟的目标而不是源于多年前的情况。
第四部分
小片
2008年金融危机前,有着两百余年历史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一度是英国金融业锐意进取的代名词,他创建了英国第一家汽车保险公司,并且推出了英国第一家综合性的网上银行,他还通过一系列“蛇吞象”的收购,逐渐成为了全球总资产排名最大的银行。在巅峰时期,英国《金融时报》一百强企业中95%和美国《财富》一百强企业中60%的企业都是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客户。可是一场危机彻底改变了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命运。2009年1月19号,苏格兰皇家银行宣布,由于信贷和金融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预计公司2008年全年可能出现70亿到80亿英镑的损失,这也意味着,2008年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累计亏损总额可能高达240亿英镑,一举创下英国公司有史以来年度亏损的新纪录,在这个重磅消息的影响下,该公司当天的股价下跌近七成。为了避免这家百年老店破产倒闭,英国政府斥资数百亿英镑进行救援。最终,苏格兰皇家银行也被国有化,英国政府持股超过80%。临危受命出任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执行官的赫斯特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接下来的两年中,苏格兰皇家银行裁员过万人,危机前的扩张步伐也就此停止。
芮成钢专访
芮成钢:您刚刚提到了金融危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我们知道当时,金融危机造成苏格兰皇家银行账面亏损250亿英镑,那时要处理大量不良贷款,是不是您面临的最艰难的时刻?
赫斯特: 是的,金融危机冲击导致苏格兰皇家银行亏损严重,账面惨不忍睹,可能是全球亏损最严重的几家银行之一。因此,在资产重组之初,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我们银行的哪些部门未来可能为我们带来赢利,而其他那些亏损的问题部门,我们只能考虑抛弃出售。
芮成钢:缩减规模是否就是企业重组的关键词呢?
赫斯特: 我认为,企业规模大小本身,无所谓好与坏,重要的是,企业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哪项业务拥有大量的顾客基础,哪项业务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不管业务规模大小,都应该选择发展这项业务,或大或小,关键在于,抓住顾客的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调整自己的业务结构。
芮成钢:银行在当时国有化的原因是使得政府做明智的投资,代表纳税人的投资被视为明智的投资,那么现在看来,你认为政府为纳税人赢得了利润没有呢?
赫斯特:我可能和你意见相左,我之所以说当时的投资是明智的,是因为如果不采取这种措施金融体系会受到破坏,这样会伤及所有人。当然银行成功的复苏及重组也会帮助注资的纳税人日后能够有所收益,但这不是主要目标。因为一般我们都认为纳税人的资产是不应该用来投资,而是为经济的基本服务提供资金。银行控股的暂时情况能够作为经验教训,随着银行体系的继续发展,我相信在未来几年就会进行私有化。
第五部分
小片
苏格兰皇家银行从弱小走向强大是因为并购,它从巅峰跌落谷底也同样是因为并购。2000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以210亿英镑巨资敌意收购了三倍于自身规模的竞争对手、总部位于伦敦的国民西敏寺银行,通过此次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产规模一下子扩展到3200亿英镑,世界排名从300位之后突然跃升至第6位。此后,这家原本长期在英伦三岛腾挪的地区性商业银行把眼光投向海外,四面出击,展开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兼并和收购,在短短数年间将业务触角延伸至欧洲大陆、北美洲和亚洲等地,苏格兰皇家银行迅速跻身世界最强银行之列。不过苏格兰皇家银行也为自己疯狂的并购扩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07年,苏格兰皇家银行以711亿欧元的天价将荷兰银行收入囊中,这起收购也超过1998年花旗财团收购旅行者集团所创纪录,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并购案。可是这起收购并不成功,半年后,金融危机爆发,这起收购也将苏格兰皇家银行一步步拖入到破产边缘。
芮成钢专访
芮成钢: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苏格兰皇家银行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收购,曾经取得了成功,为什么会进行兼并收购,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收购曾经让您的银行变得更有竞争力?
赫斯特: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苏格兰皇家银行都被认为是一架“收购机器”,通过收购,规模不断扩大,我们进行的收购有些很成功,有些并不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的工作不应该是去批判过去,我认为运作一家企业,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企业内部管理的质量,企业文化,警惕可能伤害到顾客的行为,正常情况下,应该利用企业自身的成长能力,对我而言,要使企业随着顾客群体的成长而不断发展,而并非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方式,尽管有时兼并收购能够为企业增加价值,但还是应考虑作为备选方案,而非首选方案。
芮成钢:尽管您不去批判过去,但终将要继承过去,接任执掌这家素有“收购机器”之称的苏格兰皇家银行,业务合并方面您是否会面临一些挑战?
赫斯特: 我认为,金融危机使得完成之前遗留的企业合并业务变得更加容易。因为金融危机使得人们认识到变动改变在所难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人们面临的选择更加有限,进而使得我们能够更快地完成合并任务。尽管金融危机本身带给我们的是负面影响,但我们积极地利用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变化,使得我们更快的进行合并,更快的实现企业重组的目标。
第六部分
小片
通过一系列裁员和精简机构,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正逐步走出困境,而一直为人所诟病的银行家薪酬问题也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2010年,在欧美15家最大金融机构首席执行官的薪酬排名中,摩根大通银行首席执行官吉米戴蒙以近2100万美元年薪拔得头筹,相比2009年增长14倍多。高盛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费恩的年薪则从2009年的86.3万美元增长至1410万美元,其中包括540万美元的现金奖金。在英国,巴克莱银行、汇丰银行、劳埃德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去年共向首席执行官发放超过2600万美元的现金与股票奖金。这与2009年形成鲜明对比,当时这4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纷纷拒领奖金,以平复公众与政界的愤怒情绪。去年15家欧美最大金融机构首席执行官的平均薪资大涨36%,至970万美元,而这15家最大银行的平均收入只增加2.9%。不过这几大银行高管的年薪仍然远低于金融危机前水平。2007年,布兰克费恩年薪超过7000万美元,戴蒙2006年则将4000万美元纳入囊中。
芮成钢专访
芮成钢:在英国,人们是否还对银行家进行猛烈抨击?
赫斯特:在英国,还有很多人对银行家进行抨击。有时我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并告诉我的同事们,至少在过去的5000年中,负责贷款的银行家都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职业,甚至一直到金融危机之前都是如此,这种情况很难在我们这一代银行家身上发生转变,突然变得大受欢迎。当然我们应该且必须做的是,从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以谦逊的心态面对未来,认识到银行是社会整体、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芮成钢:作为苏格兰皇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您七百万英镑的年收入是否受到过质疑?
赫斯特:我们的薪酬水平相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是比较高的,但我们的薪酬水平与客户利益、股东利益和普通大众利益密切挂钩的。以我们苏格兰皇家银行为例,只有当我们股东权益表现很好,我们的客户得到了很好的服务,我们的银行账户非常安全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得到这一薪水。如果我们做不到上述这些目标,就根本得不到很高的报酬。
芮成钢:您认为金融行业的监管者所拿到的薪酬水平,是否应有别于包括银行从业人员在内的被监管者?
赫斯特:我认为真正优秀的人不会仅仅为了追求高工资,他们会注重工作满足感,工作的挑战性,或出于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因此乐于做手头的工作和任务。钱当然也很重要,要用钱养家,衡量你的工作水平。
成钢观察
采访中,赫斯特给我的印象跟我之前想象的有差距,我们知道,赫斯特是在金融危机最严峻的时候掌管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可是他展现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位力挽狂澜的领导者气质,他似乎更愿意扮演公共财产守护人的角色。他说话严谨,面面俱到,每一次回答都在小心权衡着各方利益。这让我不由想起了赫斯特的前任弗雷德·古德温,可以说,他们两个人的管理风格有比较大的反差,古德温是一位雷厉风行,敢说敢做的企业“掌门人”,他一手把苏格兰皇家银行推上巅峰,但也亲手把它推向破产边缘。
从这两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苏格兰皇家银行,甚至是整个英国金融业发展的轨迹。危机爆发前,金融业疯狂兼并,扩张地盘,但是危机之后又不得不大幅削减规模,收缩业务,在这个过程中,苏格兰皇家银行都是一家标杆性的企业,它是英国金融业扩张的代表,但是很不幸的是,他同样也是扩张牺牲品的代表。
以前很多人都说古德温是一位魔法师,在金融界呼风唤雨,善于创造各种金融奇迹,可是他的魔法布下面有着太多的戏法和欺瞒,到最后,拯救银行业的还是普通纳税人。现在苏格兰皇家银行八成以上的股份为国家所有,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不需要魔法师,也不相信什么金融奇迹,他们只希望自己的财产不会遭受损失,这个时候,赫斯特需要扮演好自己公共财产守护人的角色。不求规模,但求利润;宁愿谨小慎微,也不好大喜功,这可能是赫斯特,甚至是整个金融业从那场席卷全球的危机里总结到的教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