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商业江湖中的学院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00:09 来源: 《新领军》杂志

  与政府官员相比,他们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所以他们与“原罪”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与草根出身的爆发户相比,他们有着更为深厚的知识储备和长远眼光,所以他们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和社会价值。

  文/本刊记者 鲁永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几波下海创业的高潮,正因为如此“下海”也成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热词榜的“冠军”。在这一批批的下海潮中,有一批独特的创业者——教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上海复星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神舟电脑董事长吴海军……虽然下海创业,但是教师身上那种独有的特质,并没有因为在商海中而被洗涤一空,相反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在商业江湖中自成一派。与政府官员相比,他们没有深厚的政治背景,所以他们与“原罪”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与草根出身的爆发户相比,他们有着更为深厚的知识储备和长远眼光,所以他们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和社会价值。

  教师创业的特点与优势

  教师本为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的职业特点使得他们不能过于求“利”。所以他们要么是为生活或者工作所迫而不得不下海“碰碰运气”:例如,刘永好最初只是碰碰运气,俞敏洪因为想出国深造而受了处分……要么是受到别人的邀请:例如,苏宁总裁孙为民是被张近东邀请才进了苏宁电器,百度前CTO刘建国也是在李彦宏的再三邀请下才加入百度……。最初下海创业的老师,并不是非常的主动,但是如今形势发生了变化,教师创业越来越主动,而且下海之初就带着自己的目的而创业,钱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位置。笔者一位朋友本为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教授,就是因为看到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下海,对他来说创业一方面可以实现自己专业的价值,因为他发现做企业比独自“呐喊”更能实现自己;另一方面也是看到这方面的“商机无限”。同时,教师创业也得到了学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杭州为了鼓励和大力扶持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带领团队创业,推出了“青蓝计划”。 成为青蓝计划的扶持对象之后,工商注册走绿色通道。在创办过程中,可以凭商业计划书等相关材料,申请20-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最早创业的教师中可谓“百花齐放”,他们中间有大学教师、中学教师也有小学教师,就连专业也是五花八门。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知识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仅创业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如今多为大学教师),而且专业范围也逐渐缩小,主要为经济、金融和科技行业,尤其是随着IT、互联网的日益重要,在科技领域的教师更是下海创业的主力军。现在很多教师创业,基本上都是先以某种产品或技术为其发迹的起点,看准保赚不赔后才有可能迈出第一步,如同带着救生圈下水一般。可见,冒险与赌性并不是这类教师出身的企业家的强项。

  由于信息的发达,创业者仅靠特殊背景已很难取得成功,因为一个想做大的企业就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责任。这方面教师具有天然的优势,除了他们在知识方面的深厚储备,教师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善于推己及人,从而理解人性需求;而且老师的道德意识相对比较强,在创业的道路上,他们不会犯很多道德问题。还有就是良心机制,一个商人没有良心他就是黑心商人。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家,只要还保持那种做事为国为民,完美社会的想法,他们就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在以前正是因为这些特质和中国特殊的环境使得教师创业的成功率很低,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以往的“劣势”,阻力会越来越小甚至成为优势。

  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高校存在着“重文抑商”的传统观念,导致了高校教师的创业意识先天不足。尽管在改革开放洪流冲击下创业现状有所改变,价值观念有所更新,开始注意学以致用,而且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适合教师创业,但是,一些教师身上的“儒”性,依然束缚着他们创业的激情,在创业路上,有时他们难免会“难为情”。总体上,教师特别是高校里的高学历教师的创业还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这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美国,硅谷的兴起与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精神密不可分。

  有些高校科技人才利用业余时间在外面从事创业的活动,限于高校人员的身份,他可能会选择遮遮掩掩的方式进行创业。目前情况下,提倡科技人才创业的口号叫得很响,但真正公开进行创业的人却不多。抛开高校科研人员的身份进行创业,历尽千辛万苦后不幸创业失败了,如何面对周围人们不解的眼光。如果兼职创业,被他人知道了,会认为自己有不务正业之嫌。总之,人们对高校人才创业还比较缺乏宽容的心态,对创业的认识不够。

  高校教师创业存在着创业过程中的角色困惑问题。比如很多教师在创业之前都是专心于自己的学术,而对于经营管理则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创业初期经营上肯定不是很理想的。像浙江大学在科技园里创业的教师几乎都是身兼双职,一方面做企业,但同时还是教师。正是这种角色的双重性,让很多教师都有些困惑。这些教师都会选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而创业的时候更多的还是沿用在学校做课题的方式进行。一位出来创业多年的教师坦言,自己一直在思考教师和企业家的角色定位问题。他说,自己在办企业的过程中就是狠不下心和拉不下架子。比如,在学校当教师就不可能狠下心把学生开除,而如果在企业,员工不符合要求就一定要被解聘。还有,教师固有的清高,也让他在商场里打拼时总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局外人。

  除了一些比较知名的创业者,大多数教师当前的创业基本上属于就业型创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更是如此。创业动机大多是为了有一份谋生的工作,就业型创业总体上层次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大。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创业与其它人员相比有许多的优势,具备了机会型创业的条件。但他们普遍缺乏市场营销经验,特别是在创业初期没有一个有效的客户“关系网”,使市场开拓困难,表现在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产品知名度不高,投人产出效益不高,导致企业难以发展壮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