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刘建军非洲传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8 18:29 来源: 《中国商界》杂志

  文/胡英楠

  约访到刘建军并不容易,他一直在去往各地出差的路上。

  未曾谋面时,我一直试图将“非洲大酋长”与“原保定市外贸局局长”这两个不相干的身份定义在这位年逾六旬的中国老人身上,但他的形象始终模糊而神秘。

  刘建军位于北京王府世纪六层的中非商会直属分会的办公地点并不难找,当午后热烈的阳光折射在刘建军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时,匆匆从外交部汇报完工作回来的刘建军微笑着推门而入,笑声豪爽而充满活力。

  放下手中的非洲画册,带着对于那片广袤的非洲大地的神往,面对这位短短12年间,在非洲带领无数位中国农民开垦致富,建立多个非洲“保定村”,更被非洲人民加冕为“西非六部联合名誉大酋长”的刘建军,我再次充满了钦佩与好奇。

  走进非洲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部电影《走出非洲》,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卡伦因不得不离开非洲,而充满了留恋与惆怅。而对于走进非洲的刘建军来说,却是没去非洲怕非洲,去了非洲爱非洲,离开非洲想非洲,非洲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与非洲结缘,缘于一场金融危机。

  1998年初的中国尚处在亚洲金融危机之中。作为外贸局长,刘建军发现保定的外贸出口形势越来越不妙。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只有非洲似乎与金融危机无关,他决定去非洲考察。

  1998年3月,由刘建军带队的20多人的考察团来到非洲。而所谓考察,就是“赶集问价”。同样的商品,比较非洲当地与中国国内的价格。考察团从南非往北,跑了10多个国家。考察的结果是:非洲比想象中好得多,许多商品卖得比中国贵得多。

  刘建军的一个朋友在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工作,考察快结束时,这位朋友找到了刘建军,希望他能帮个忙。对方说:“赞比西河北岸有一群保定人,他们的签证已经过期七八个月了,还不肯走。签证已经过期,再不走就麻烦了。你老刘是保定的官,赶紧做做工作,让他们回去吧!”

  不是说非洲苦的很吗?怎么还有老乡不愿意回国的?当刘建军赶了好几个小时的路终于在赞比西河畔见到自己的老乡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些老乡有些是保定定州吕家庄一带的农民。两年前,他们跟随北京一个建设单位来援助莫桑比克兴修水坝。两年多时间里,他们与当地人成了朋友。而且他们发现,这里水源丰富,土地肥得根本不用施肥,种什么产量都很高。

  工程结束后,这些保定农民就想继续留下来在非洲种地。现在他们与当地的黑人朋友一起种地,一公斤白菜可卖2.6美元,一根葱1美元;一年可以收获三季水稻。他们还发现,当地人对农耕知识极度缺乏,对开沟挖井一类的地下水灌溉知识尤其不懂,一个保定农民到这里简直就成了农业专家。

  刘建军越想越觉得老乡们的想法可以理解。两个月后,刘建军不但帮那些在非洲的老乡办妥了签证,还帮他们的妻儿办了签证。

  一年后,当刘建军再次来到那个赞比西河畔的小村庄时,这里发生的一切把他惊呆了:这里俨然就是保定的村庄。原来,一年内,有300多保定人,还有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来到了这里。在这里,村长还是村长,会计还是会计,男种菜,女种花,收获后就到附近城市去卖,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美元。

  就在第一次见到吕家庄在非洲的村民以后,刘建军开始从现实层面考虑这些村民之所以愿意留在非洲的更深刻的原因了。他当过多年县长,知道中国的有效耕地少,有些地方,一个农民平均也就一亩甚至几分地。这样的农业想发展起来实在缺乏现实基础。“中国一是劳动力过剩,二是资本流动性过剩。为什么不能把劳动力作为商品流转起来?为什么不把资本引出国门流动生利?

  这些发现与想法令刘建军感到兴奋,促使着他在后来与非洲结缘,更有了在非洲建立“保定村”的最初构想。

  在非洲当村长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以后,刘建军和他的“保定村”火了。

  非洲的“保定村”?“其实,那只是中国人在非洲驻扎地的一个统称。由于早期保定人居多,所以,大家将其称为保定村,就像北京的温州村,并非真的是一个村落的概念。

  刘建军说,“保定村”不光是保定人在非洲的家园,更是一个保佑安宁的部落,然而这个保定村最初的建立却并不顺利,更令刘建军从一开始便饱受质疑。

  非洲考察回来的3个月后,刘建军在保定发动了一个“走进非洲”动员大会,还拉各县县长来动员,请来电视台直播。

  刘建军不理会人们的不屑与怀疑,他四处印宣传资料,见人就宣传“非洲是个好地方”。

  他说:非洲不穷,非洲是块处女地,到处都是宝。吃饭根本不是问题,当地人吃果子都能生存。

  他说:非洲大多数地方并不热。许多地方与云南、海南处在同一纬度上,四季如春,根本不需要空调。肯尼亚、卢旺达气温最高不过28摄氏度,热的地方是北非,是撒哈拉沙漠。

  他说:非洲不是处处都是战乱和艾滋病,不能以几个国家的现状来评价整个非洲。

  他说:在非洲租地的租金每公顷1美元/年,有的国家甚至不要钱。租赁期39~99年不等。

  宣传做了三个月,却没有一个人报名。没有人相信他,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个人贩子。这并不奇怪。非洲离中国那么远,人生地不熟,能不能发财暂且不说,有人担心到那儿被人卖了还帮着人家数钱呢。

  就在刘建军心灰意冷的时候,两个在保定的温州人给他打来了电话,说想去非洲。结果,保定人没招到,倒是有50多个温州人报了名。这批温州人在非洲的生活情况很快传到了保定,保定“躁动”了。此后,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刘建军的预料,一个月内竟然有好几百人报名去非洲“插队”。农民去了非洲,老板去了非洲,知识分子也去了非洲。

  到2008年3月,刘建军做“保定村”项目已整10年。10年里,经刘建军介绍去非洲的中国人有六七千名,在17个国家建立了28个“保定村”,共买(租)地100多万亩。

  10年里,刘建军的头衔几经变换。2002年之前,他是保定市外贸局局长。2002年调任到政协以后,为了搞“保定村”方便,他的头衔变为保定市经济开发促进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任。中非民间商会成立后,他就被“收编”为中非民间商会保定直属分会,他的头衔又变为会长了。“这些头衔只代表着我的工作性质,也没有什么工资,我只想做个带动中国人到非洲致富,为非洲发展当地经济的志愿者。”

  然而,尽管一路走来辛苦而艰险,但刘建军的所作所为仍然要承受来自国内外舆论的各方考验。

  他的同行者,在马普托被抢过,他在萨桑达拉,因勘察矿山建路又没有手机信号,和同伴在一棵树下过夜,天亮才发现身边的大树上一只大蟒蛇正窥视着他们的脑袋,他到拉凯察看自由贸易区误车,一天只好两个人分一个盒饭。然而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来自西方特别是国内对他的攻击:西方一个自由撰稿人在加拿大写文章攻击他说是“圈地屯粮的殖民主义分子”,然而,非洲人民却因为他为当地生产粮食,兴办喜事而赠他“打开非洲大门金钥匙”,加冕他为“六部(族)联合名誉大酋长”并赐给他非洲当地的名字“里牛”,还让他参加总统女儿的婚礼。国内有人攻击他说为了捞钱,而他却被授予“全国百位公益事业楷模”和“直属分会”全国公益模范单位。还有个小报说他的事迹是假的,他把这家小报告上了法庭。起初,法院说:“你跟媒体打官司能赢吗?”开庭时,刘建军拉着一拉杆箱20公斤的非洲土地租赁文件、资料、照片、批文等等。在法庭上一打开,判决就定了,让对方同等版面道歉和赔偿精神损失。

  已经年过六旬的刘建军信毅商比智商、情商更重要。他的座右铭就是:人生不在于一帆风顺,而在于屡仆屡起;不在于做了多少大事,而在于做了多少新事;不在于活的安逸,而在于活的精彩;不在于拿到一手好牌,而在于把一手坏牌打好;更不在于领导了多少人,而在于影响了多少人。他影响的人也深深的感恩于他。2011年一次会议上,二十几个用哑语表演的《感恩的心》,连演员和许多观众都哭了,在国外开矿大获成功的一个青年,在会上发言,中间还站起来为他郑重地鞠一个躬。2010年4月到乌干达, 7辆车去接他,他深信一段古人的话:大丈夫行事,论顺逆不论成败;论是非不论利害;论万世不论一生。因为任何有眼光、有智慧的中国人都会看到:中国人走进非洲是万世之功,顺势之事。

  最初的梦想

  现在的刘建军,越来越忙了。

  很多人说刘建军是“名人”了,可是刘建军还是依然穿最朴素的衬衫,喜欢吃清粥小菜,在他的心中仍然保存着最初的一个梦想——“敢学张骞通西域,重效郑和下西洋”。

  “其实,我只是个村长”,刘建军经常这样说。

  然而,他这个“村长”咬定一个大道理,就是经济发展四大要素的优势互补:中国的农民和非洲的土地、中国的技术和非洲的原料、中国的产品和非洲的市场、中国的资金和非洲的资源。这就奠定了中国企业、中国农民走进非洲的必胜基础。加上中华民族重义轻利、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精神,到非洲创业,帮非洲发展成了历史的责任。加上非洲许多地方的市场不成熟。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不成熟的市场才有暴利。已经被西方和印巴人占据的非洲市场,十分需要中国人去那里平衡利益。”十二年来他“静观事变求一事,咬定非洲不放松”。就是要把中国太多的农民、太多的常规技术、太多的设备、太多的产品、太多的资金、引向太多的土地、太多的加工潜力、太多的原料、太多的市场需求和太多的自然资源的非洲大地。

  刘建军在十年前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指导思想:农业落脚、加工发展、贸易致富、资源共享。因为那时租一亩地,使用99年,租金才100多块人民币,有的地方还给白种,甚至种粮还给补贴。许多珍贵的大树,当地人用斧子砍出一个桌子面,没有锯,浪费严重。盖房子,用人工往二层背泥,许多食品烤着吃,有的部落居民就睡在几平方的草棚里。刘建军和他的“村民”,致力于改善当地人生活质量,提高就业率,让所有孩子们上学……

  六年前,胡德平副部长在中央统战部和刘建军谈话时,对他的“指导思想”作出了修改,叫做“文化先行、义利兼顾、背靠祖国、追赶世界”。胡部长说,只有扩大中华文化对非洲的影响力,才能使非洲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因为中华民族勤劳、信义、慈善、积极进取的品质,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财富。刘建军牢记笃行,认真照办。他为非洲“保定村”制定了《保定村组织办法》、《保定村民公约》、《保定村临时党支部条例》还亲自作词,创作了《保定村民之歌》。“告别家乡,挥手太行,打起行囊,不再彷徨。飞过蓝天,越过海洋,辽阔非洲,播撒春光;带着嘱托,带着理想,发展友谊,共富国强……”经作曲家谱了进行曲,唱起来还着实给力。

  他在坎帕拉办武术学校,在保定为非洲42个国家的青年培训,请拉科塔的青年到大午中学上课读中文,把坦桑尼亚阿鲁沙省的青年介绍到潍坊技术职业学院读书,办中英文对照的刊物《非洲之窗》,供往返非洲航班和在华非洲朋友订阅。聘请赞比亚、乌干达演员到北京和保定表演,还组织了几十个人参加的中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4月28日,在首都演出大获成功。

  除此之外,他还注重商业文化品牌的发展。截止现在,由他注册和带有他肖像的“酋长”(贵族)牌国际商标已有十几个。如:“酋长”牌海外华人专供酒、“酋长”牌箱包、衬衣、手机、农用工具、彩钢瓦、丝网、营养食品、摩托车。前外交部主要领导曾高兴的鼓励他,让他把“酋长”牌出口非洲的产品达到100个。因为只有文化的融合,才有持久的合作和友谊的根基和实施。

  刘建军先后兼任北大研究生部、清华总裁俱乐部等全国八个大学的客座教授,还经常到各级党校干校作报告。他每次讲的一段话就是:“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勇相逢智者胜,两智相逢先者胜,两先相逢毅者胜”,他做勇者,走进非洲;做智者,用非洲人心态在非洲合作;做先者,引领数以万计中国人到非洲落地生根;做毅者,承受了诸多的指责和委屈。

  如今的刘建军是一个在非洲创建“保定村”品牌的名誉大酋长,不仅四年前温总理在河北省政府上报的资料上有过重要批示,央视《人民时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反复多次播报。国外如英国的《伦敦时报》、芬兰的《赫尔辛基报》,瑞士、荷兰、美国、肯尼亚、科特迪瓦等十多家国家级报刊都发过他的事迹和照片。互联网上,非洲保定村》网站,新设设立的《中非视界》,点击率非常高。他个人的荣誉证书更是挂满位于东安门王府世纪会议室的两层书柜——“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世界杰出华商代表”、“国外创业领军人物”、“全国百位公益事业楷模”、“改革三十年三十个人创新人物”、“时代先……”。

  更引人注意的是:在中非商会直属分会的会议室里挂着胡耀邦、江泽民、华国锋、姜春云、李肇星和联合国重要官员接见他的照片和易县、曲阳给他雕制的铜像、铜匾。有一幅书法作品挂在他办公室座椅后面。

  我们问刘建军,已经六十多岁了,从县长——局长——酋长,称得上功成名就,不希望放弃拼搏,养生修身吗?刘建军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回答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他还说,出国去非洲,帮人在那里创业,就是最好的休息。并且背诵了他给自己写的打油诗:“有钱难买老来忙,地球就是健身房。一生的经验挑着用,随心所欲也辉煌。”

  对刘建军来说他最高兴的事,是看到中国人拥有99年经营权的千亩、万亩土地长出山东登海的玉米、袁隆平的杂交稻、看到中国的医院门口排出几十米长的候诊患者;看到一口说中国话的来华进修青年;看到坎帕拉西面那几个县(区)的百姓在中国制造的玉米面加工厂前卖面换粮;看到武钢的队伍为八万平方米中国批发城打桩;看到坦桑兰宝石、锰矿、玛瑙,装进运往天津港的集装箱;看到中国的植树农民、建材工人、娱乐城里的欢声笑语……

  十二年,风雨阳光,酸甜苦辣,刘会长为华人赴非趟出一条路,这条路不是掠夺,不是淘宝,而是义利兼顾,为当地人造福在先,益利在后。这已经成了他走出国门非洲创业的灵魂。“农业落脚”的保定村,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纳入非洲千年发展计划项目。他六十五岁时新加入闯非洲行列的阜城县邢玉坤为他在钓鱼台过生日,今年又是在坦桑创业成功的任文波又在钓鱼台为他祝寿。六十五岁的一位军队老首长赠给他这样一幅巨幅:

  铁马冰河六十春,

  是非功过任世品;

  静观世界求一事,

  咬定非洲不二心;

  屹立雪山听手鼓,

  尼罗河畔洗衣巾;

  异邦创业留华韵,

  数罢郑(和)张(骞)应数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