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9 18:42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邓丽娟 北京报道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第十年,这期间,中国经济从全盘接纳“全球秩序”到与美国和欧盟比肩跻身世界三大巨头之列,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是最好的佐证。

  然而,面对全球制造业的产能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难题,我国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走向智能化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表示。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销售产值达3000亿元以上。另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新装配工业机器人约8000台。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预测,2011年中国将新安装各类工业机器人9500台,市场保有量将达到48600台,同比增长24.3%。此外,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还将稳定上升。

  据悉,考虑到智能装备的战略地位,以及在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智能装备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并且将建立首台(套)装备示范项目保险机制。早在今年年初,中国保监会等有关部门便与中关村管委会等单位共同举行了首台(套)装备示范项目保险机制启动大会,中关村部分企业作为首批首台(套)生产企业签署了保险合同。“建立首台(套)装备保险机制是科技金融工作的一大创新,是促进科技与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将有利于国产装备的市场化进程,也有利于科技企业的产品研发。”有关专家表示,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间支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将很“给力”。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5~10年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将迎来高速增长,预计“十二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超过25%;2015年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

  据记者了解,有关规划将明确,“十二五”期间智能制造装备要突破新型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等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制造、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支撑国防、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发展和升级。

  打造自主品牌

  长期以来,数控机床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高档数控系统与重型、精密机床,一直被国外厂家垄断。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系统攻关,以华中数控“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为代表的国内高档数控机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了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

  此外,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进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ARJ—21飞机正在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将开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及“载人航天”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钢铁、采矿、水泥、石化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相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2000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成套设备已能自主提供。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也已研制成功。

   

  转向服务型制造

  过去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局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在未来十年,如何能从大而不强跻身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面临系列挑战。正如中国经济学家樊钢所指出的,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非单纯的放弃原有产业,转而去做高科技,在企业转型升级背后,必须要与其关联的要素市场相配合。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包括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设备租赁、远程诊断服务、回收再制造等现代的制造服务业。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也令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缺席。他说:“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维护、回收再制造、租赁等服务业未能得到培育,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国外已经超过50%,我们主要业务是属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

  事实上也证明,中国制造企业重构商业模式、向服务业务转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从总体上提升客户的产品拥有体验;二是提供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利用企业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运营能力上的优势,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开始重构商业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以保留自身原有的产品制造优势,减少变革风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